王志勇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河南省自然資源系統(tǒng)各級黨組織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主題教育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圍繞“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堅持把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fā)展、檢視整改貫穿始終,堅持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暢談認識和感受,凝心鑄魂、實干擔當,以推進各項工作的新成績檢驗主題教育成效。
今年,焦裕祿同志已經(jīng)離開我們59年了,重溫穆青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仍然深感觸動,這篇經(jīng)典通訊穿越時空,至今仍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際,新時代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如何開展調查研究,準確掌握情況,獲取真知灼見,分析成因脈絡,找到破解路徑?焦裕祿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學習踐行“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
1963年秋天,蘭考縣連續(xù)下了13天雨,全縣22萬畝農田受災。入冬以后,群眾如何渡過難關成為焦裕祿心中的頭等大事。在組織生產救災時,焦裕祿安排的6項工作項項心系群眾。一是所有農村干部必須深入到戶,安排好群眾生活;二是所有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必須深入牛屋檢查,保證不凍壞一頭牲口;三是安排好室內副業(yè)生產;四是對于參加運輸?shù)娜?、畜,凡是被風雪隔在途中的,在哪個大隊由哪個大隊熱情接待,保證吃得飽,住得暖;五是教育全體黨員,大雪封門的時候,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六是把檢查執(zhí)行的情況迅速報告縣委。隨后,焦裕祿冒著風雪,為群眾送救濟糧款。在社員梁俊才的家里,老大爺問:“你是誰呀?大雪天來干啥?”焦裕祿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边@一句“我是您的兒子”,生動詮釋了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
近年來,自然資源領域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日益增多,給自然資源管理工作帶來新挑戰(zhàn)。這些現(xiàn)象反映了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推進的客觀規(guī)律。但是,我們不能片面地把這些問題全部歸咎于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而是應該主動回應群眾關切以及反思自身在工作中是否存在機制辦法不健全、程序操作不規(guī)范、政策宣講不到位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像焦裕祿那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深入到信訪積案群眾中,到土地征收現(xiàn)場,到行政執(zhí)法監(jiān)察一線去……以普通群眾的身份和心理去看待問題,以黨員干部的立場和角度去研判問題,不斷贏得群眾和服務對象的信賴。
學習踐行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
蘭考縣是黃河故道上有名的老災區(qū),群眾深受風沙、內澇、鹽堿“三害”之苦。焦裕祿擔任縣委書記后,在全縣開展追洪水、查風口和探流沙的調研工作,許多同志擔心他奔波會加劇肝病的發(fā)展,勸他不要參加調研,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边@句話,
直白樸實,體現(xiàn)了焦裕祿凡事探求就里的求實作風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焦裕祿在蘭考的470天中,對當時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生產大隊進行了走訪和蹲點調研,通過深入、系統(tǒng)、全面的調查研究,掌握了內澇、風沙、鹽堿規(guī)律,探索總結出了“貼膏藥”“扎針”等解決辦法,即把淤泥翻上來壓住沙丘以及大規(guī)模栽種泡桐,在較短時間內對改變蘭考面貌提出切合實際的規(guī)劃和決策。
耕地保護是“國之大者”,堅守耕地保護紅線是自然資源人必須扛牢的政治責任。隨著衛(wèi)星遙感監(jiān)測技術、視頻監(jiān)控網(wǎng)絡、智慧信息平臺等綜合手段運用的普及,耕地保護工作模式變成了在辦公樓里看信息數(shù)據(jù)、填問題臺賬、聽工作匯報,很難深入地掌握各類違法違規(guī)占用耕地問題背后的成因和癥結,究竟哪些問題是技術上的紕漏,哪些問題是政策上的制約,哪些問題是管理上的疏忽,需要我們學習焦裕祿“蹲下去看螞蟻”式的調查研究,一個圖斑一個圖斑地實地瞧,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環(huán)節(jié)地現(xiàn)場看,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了解實情、“解剖麻雀”,真正把調研做實、把情況摸透,通過深入細致的分析思考、研判形勢,使各項耕地保護政策和工作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guī)律,在調研中宣講普及政策,在調研中尋求破解路徑,在調研中創(chuàng)新耕地保護機制。
學習踐行“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
穆青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中寫道:困難,重重的困難,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這位新到任的縣委書記的雙肩。面對蘭考自然災害肆虐和貧困落后的狀況,面對千頭萬緒的問題,焦裕祿卻斗志昂揚,他給上級領導的信中寫道:“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钡饺蔚诙欤拖锣l(xiāng)調研了,漫天荒蕪的沙丘在他眼里,栽上樹可以成一片好綠林;滿目瘡痍的澇洼窩在他眼里,栽葦、種蒲、養(yǎng)魚可以變成一方致富地;寸草不生的鹽堿地在他眼里,治住了就是一片青!正是這種“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讓他能從困難中看到希望,能從不利條件中看到有利因素。正是這種十分強烈的問題意識,讓他能夠在深入調研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獨立思考中分析問題、在真抓實干中解決問題,憑借“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斗爭精神,帶領干部群眾徹底改變蘭考面貌。
當前,新鄉(xiāng)市自然資源工作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違法違規(guī)占地問題仍有發(fā)生;土地利用總體粗放,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前清后增”;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統(tǒng)籌不夠,生態(tài)保護修復歷史欠賬較多等。如何立足“兩統(tǒng)一”核心職責,準確把握新時代新征程自然資源工作定位,強弱項、補短板、破難題,統(tǒng)籌推進自然資源高質量發(fā)展,成為我們必須做好的現(xiàn)實課題。這就需要我們向焦裕祿學調查研究,堅持把握問題導向,帶著規(guī)劃和用地審批服務中暴露的問題,在深入調研中觀察問題癥結、思考分析原因,以解決問題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拿出向問題開刀、向頑疾亮劍的斗爭精神,在薄弱環(huán)節(jié)、關鍵問題上較真,在解決問題中推動進步、實現(xiàn)發(fā)展。
學習踐行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祿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貧農家里,他從小逃過荒,放過牛,扛過活,自從參加革命一直到當縣委書記以后,他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他嚴守黨紀黨規(guī),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和子女、親屬謀取任何好處,他親自起草了《干部十不準》,規(guī)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搞特殊化。他常常開襟解懷,卷著褲管,樸樸實實地在群眾中間工作、勞動,他常年拖著病痛的身體,忍著肝病的折磨,奔波在農舍、田地,置身于群眾之中。貧農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焦裕祿以實際行動展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了崇高的形象。
新時代的調查研究不需要騎自行車下鄉(xiāng),但需要腳上沾著泥土貼近群眾,自然資源人守土一方,應該與土地最親近,決不能搞“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打卡留影”那一套調研,不僅掌握不了真實情況,反而給基層增加負擔。像焦裕祿那樣調查研究,需要嚴格執(zhí)行中央八項規(guī)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輕車簡從,厲行節(jié)約,真正按照“四不兩直”方式,多些“不打招呼”,少走“規(guī)定路線”,到情況復雜、矛盾尖銳、問題集聚的地方去,與群眾和服務對象坐在一條板凳上拉家常、問冷暖,做到耳聞目睹、眼見為實、心中有數(shù),用共產黨人艱苦樸素、廉潔奉公的高尚情操親近群眾、贏得民心。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60年前,在回答“蘭考之問”上,焦裕祿同志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作為新時代自然資源人,只有像焦裕祿那樣開展調查研究,撲下身子、沉到一線,體察實情、“解剖麻雀”,破解問題、完善舉措,才能更好應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zhàn),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服務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大局,推動自然資源事業(yè)在現(xiàn)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行穩(wěn)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