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科學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內在一致性

        2023-05-30 12:52:01高清宇
        理論與現(xiàn)代化 2023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

        摘要:唯物史觀是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立的科學世界觀。在這一新世界觀形成的過程中,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的研究側重點不盡相同并且各有長處。馬克思通過處理和改造德國哲學的巨大遺產(chǎn)從理論批判的角度不斷沖破舊哲學的桎梏,其長處在于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把握和分析社會現(xiàn)實問題;而恩格斯則是根據(jù)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通過現(xiàn)實調研的方式一步步走向唯物史觀,其長處在于研究社會現(xiàn)實中的內在對立和矛盾。這兩條路徑各有千秋,正是得益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研究優(yōu)勢的不斷整合和強強相加,才形成了關于新世界觀的精湛論述。深入挖掘唯物史觀形成的兩條路徑的獨特內涵,科學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內在一致性,對于駁斥各種形式“馬恩對立論”的錯誤論調,進一步深化唯物史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觀;“馬恩對立論”

        中圖分類號:A8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3)01-0085-11

        馬克思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第一分冊〉序言》中指出,恩格斯從“另一條道路(參看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1]獲得了同自己一樣的結果。而恩格斯也提出,自己一生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并稱贊馬克思是一位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2]。唯物史觀形成的兩條路徑問題同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術思想關系問題直接相關,并成為長期以來國內外學界關注的重點問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馬恩對立論”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和西方馬克思學(Marxology)的論域中大為流行。進入80年代以后,又形成了馬克思與恩格斯“一致論”和“對立論”相對峙的局面。近年來,伴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第二版的陸續(xù)出版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入,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思想關系問題也持續(xù)升溫。在此過程中,一大批研究者如馬克思學家諾曼·萊文、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戴維·麥克萊倫、馬恩研究專家特雷爾·卡弗等都深入而系統(tǒng)地對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學術思想關系進行了考察。盡管他們彼此間的觀點尚存差異,但在大多情況下都肯定了青年恩格斯對于青年馬克思思想發(fā)展的重要影響。但與此同時,國外學術界也出現(xiàn)了刻意制造馬恩對立的現(xiàn)象,即人為地刻畫實證描述性的恩格斯同人本批判性的馬克思之間的對立,并將這一對立不斷抬高。因此,明確唯物史觀形成的兩條路徑的重要內涵和厘清馬克思與恩格斯早期①學術思想的關系十分必要。同時,對于馬克思與恩格斯早期思想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深化對唯物史觀的理解。

        一、國外學者論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的學術思想關系

        國內外學術界對于“馬克思—恩格斯問題”的主導觀點在于兩人是基于分工差異的精誠合作,在思想發(fā)展上通常認為馬克思領先于恩格斯,即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是“第二小提琴手”。在此前提下,持“馬恩對立論”觀點的學者通常貶低恩格斯而抬高馬克思。而國內學術界對此并未茍同,并普遍反對炒作馬克思與恩格斯思想立場對立的行徑。實際上,無論是最初“馬恩對立論”的大行其道,還是其后“一致論”和“對立論”的針鋒相對,馬克思與恩格斯之間對立的產(chǎn)生及擴大都應該被當成特定的學術事件來看待,而從這一事件中解讀其背后的真實目的至關重要。正如卡弗所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術思想關系應當成為一個“標準的研究課題”[3]7。在此背景下,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逐漸開始重視關于馬克思與恩格斯早期學術思想關系的研究以及對青年恩格斯理論貢獻的強調。而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共同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關系的研究同樣是當今學術界的重要研究課題。

        關于青年馬克思和青年恩格斯學術思想關系的研究和爭論主要呈現(xiàn)出三種不同的立場——馬恩對立論、馬恩差異論和馬恩一致論。

        第一,馬恩對立論堅持馬克思和恩格斯之間存在堅定對立,美國學者諾曼·萊文是這一立場的典型代表,他曾在其著作《可悲的騙局:馬克思反對恩格斯》中詳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和恩格斯主義的理論分歧,將馬恩思想間的顯著差別歸結為其“各自固有的心理傾向和邏輯思路”[4]的對立。萊文甚至認為,恩格斯的《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與同時期馬克思寫作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存在根本性的立場沖突。恩格斯沒能準確把握住古典經(jīng)濟學價值論的真正要義,認為競爭同商品價值的本質內涵直接相關,沒有將“人的勞動看作是一切價值的起源”[5]。而馬克思的勞動理論承襲了黑格爾的思路,確定價值的本質是人的勞動。在萊文看來,馬克思實際上堅定地反對恩格斯對經(jīng)濟過程進行實證性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及其實質層面的哲學立場。

        日本學者廣松涉同樣是一個極端對立論者,提出了“恩格斯主導說”的論斷。在廣松涉看來,自馬恩在巴黎的第二次會面之后,恩格斯極大程度地影響了馬克思。在二人合作的《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所撰寫的帶有恩格斯味道的觀點與其他部分的觀點存在矛盾,馬克思從現(xiàn)實的人道主義立場對黑格爾思辨結構的抽象性秘密的揭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恩格斯來信的啟發(fā)。進一步而言,依托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進行的文獻學研究,廣松涉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共產(chǎn)主義的見解存在差異,且恩格斯領先于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應當歸功于恩格斯的獨創(chuàng),馬克思學習了其思想成果②;恩格斯對“自我異化論”的批判給馬克思留下了強烈印象并最終說服了馬克思;二人在“‘意識形態(tài)、‘自然形成的、‘生產(chǎn)力等基礎術語的用法上”[6]374存在著差異。因此,廣松涉大膽立論,“在確立歷史唯物主義以及與之融為一體的共產(chǎn)主義理論之際,拉響第一小提琴的,限于合奏的初期而言,毋寧是恩格斯”[6]358。

        第二,馬恩差異論是對立論陣營中較為溫和的流派,其立場在很大程度上祛除了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轉而立足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進展或原初文本來對二者之間的具體差異進行重新思考。戴維·麥克萊倫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經(jīng)歷大不相同,導致了二者之間形成了差異化的思想發(fā)展軌跡?!榜R克思的研究涵蓋的辯證轉化似乎借鑒了黑格爾的思想;恩格斯具有一種技術決定論的發(fā)展觀念,更多借鑒的是啟蒙思想?!盵7]在一般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上恩格斯的觀點更具論戰(zhàn)性,而對于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研究馬克思則更加深入徹底。萊倫同樣也承認,恩格斯在馬克思職業(yè)生涯開始的階段對他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正是恩格斯的《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為馬克思轉向經(jīng)濟學研究注入了靈感并提供了大量基礎概念,而后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更是在其豐富細節(jié)上鞏固了恩格斯的這種影響。

        英國著名學者特雷爾·卡弗是溫和對立論的典型代表,在其著作《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思想關系》中以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為參照坐標詳盡地研究了恩格斯思想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狀況。對于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之間的關系,卡弗一方面指認二者之間存在對立,但另一方面依據(jù)豐厚的文本事實給出結論,認為在二人真正確立合作關系之前,青年恩格斯較青年馬克思“在某種意義上是更有影響且更有才華的,甚至是更具有綜合能力的獨立作家”[3]144。在早期一般唯物主義的發(fā)展道路上,恩格斯憑借對政治經(jīng)濟學純粹的分析天賦和敏銳的洞察能力占據(jù)著領先地位,這同時也為馬克思后來的思想發(fā)展“提供了其深思熟慮的、智慧而敏銳的捷徑”[3]144??ǜネ瑫r也進一步系統(tǒng)地考察了恩格斯《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對馬克思所產(chǎn)生的影響,并從邏輯結構與文本資料角度梳理了其與《資本論》第一卷的相關脈絡。此外,卡弗還提出《共產(chǎn)黨宣言》的基本思想來源于恩格斯,并對比研究了《共產(chǎn)黨宣言》同恩格斯早期著作以及《共產(chǎn)主義原理》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等??ǜネ瑫r也質疑了馬克思、恩格斯合作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內在一致性。相對而言,卡弗的結論在對立論陣營中更具文本依據(jù)。

        第三,馬恩一致論的觀點為學界所熟知,以古爾德納、亨勒、里格比等為代表,他們在總體上堅持傳統(tǒng)的觀點(即恩格斯對二者關系的闡述),并依據(jù)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誠合作和終生友誼揭示二者思想發(fā)展的本質規(guī)定。古爾德納在其著作《兩種馬克思主義》中提出了“兩種馬克思主義觀”即科學馬克思主義和批判馬克思主義[8],認為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內在矛盾所決定的,并借此來批判和否定流行于當時的青年馬克思和老年馬克思的對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等“外在對立說”。亨勒在其著作《弗里德里?!ざ鞲袼沟纳胶退枷耄阂环N再評價》中總結了“對立論”者的共同觀點和特征,并批評其論斷與事實不符,忽視了馬恩本身思想的復雜性,將馬恩簡單對立起來[9]。亨勒也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在人道主義和實證主義之間展示了一種非常張力[10],二者在思想上是一致的。里格比在其著作《恩格斯和馬克思主義的形成:歷史、辯證法和革命》中提出,恩格斯在1842至1844年之間關于生產(chǎn)力與社會關系辯證關聯(lián)、階級社會分化、國家意識形態(tài)等的現(xiàn)實歷史分析都預示了他和馬克思后來的唯物史觀[11]。同時,里格比也進一步論證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觀上的同質性,認為二者的歷史觀享有共同的長處和短處,并借此挖掘其思想中的內在矛盾進而達到解構馬克思主義的目的。

        綜上,國外學者關于青年馬克思與青年恩格斯的學術思想關系的論爭在很大程度上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片面地理解了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過程,拋開了其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對于馬恩早期關系論的錯誤解讀暴露出如下問題:其一,“一致論”者忽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觀形成中各自的獨立主體地位,非批判性地抹殺二者之間的客觀差別并從革命情感出發(fā)走向了“一致人格論”。其二,“對立論”者主張“以馬否恩”或“以恩否馬”,實際上落入了“以我解馬恩”的窠臼。他們脫離了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發(fā)展的真實社會歷史場域,將自己的主觀注解強加于二者早期的某種觀點和論證方法之上。其三,“對立論”者披著文獻考證和學術研究的外衣刻意鼓吹制造“對立”傾向。他們孤立地截取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片段,將二者在不同思想發(fā)展階段的研究和關注的“側重點”裁剪拼接成二者思想的“原則對立”,在研究方法上以個別性代替整體性,以特殊性顛覆普遍性。因此,在面對馬克思與恩格斯早期學術思想關系時,一方面要警惕抹除二者全部差異的“一致人格論”,另一方面要堅決反對以各種形式惡意制造差異的“對立論”。

        二、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獨特發(fā)展軌跡

        國外學者所炒作的“馬恩對立論”事實上并不存在,對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關系問題,不能如“對立論者”一般管中窺豹,要回歸二者當時所處的社會歷史語境,從整體性視角出發(fā)辯證地認識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道路上的同與不同。在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的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分別從兩條不同的道路得出了相同的結果。由于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學術性格等差異,二者在各自的理論研究中帶有鮮明的思想特質,又在非正式和正式的合作中形成了較為清晰的工作側重。在對黑格爾哲學的超越、費爾巴哈思想的清算、唯物史觀的建構方面,青年馬克思和青年恩格斯形成了獨創(chuàng)性的理論研究專長,并呈現(xiàn)出各具特色的思想發(fā)展軌跡。

        第一,青年馬克思和青年恩格斯在對國家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的哲學關切中先后踏上了唯物史觀的思想征途。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家庭背景截然不同,前者生活在開明的知識分子家庭,接受了自由主義的啟蒙智慧式教育,而后者的家庭更加偏向保守,在信仰上充滿濃烈的虔誠主義氛圍。共同的時代背景即激進的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潮對二者思想的形成產(chǎn)生了共同的影響,促使其通過自由的行動積極參與政治和關切現(xiàn)實。在青年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是黑格爾哲學的狂熱追隨者,他們先后參與了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但是他們都沒有完全毫無保留地拋棄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學說,而是從不同側重點批判地吸收了能夠指導其理論活動的哲學營養(yǎng)。而后,他們又通過費爾巴哈思想的中介擺脫了思辨唯心主義,轉變到唯物主義立場上。

        馬克思在大學初期曾受到康德和費希特絕對理性主義哲學的影響,但這種理想主義的學說在面對應有和現(xiàn)有、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時卻采取了抽象的方式回避現(xiàn)實,這促使馬克思轉向了黑格爾哲學。馬克思在患病期間“從頭到尾讀了黑格爾的著作,也讀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12]15,為其自由之精神、理性國家觀和內在辯證法等所吸引。同時在青年黑格爾派的“博士俱樂部”中也與布魯諾·鮑威爾等核心成員建立起聯(lián)系。而后,為解決其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遭遇的苦惱的疑問,馬克思在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思想的幫助下率先對黑格爾的法哲學展開了批判性分析。這次理論批判工作令馬克思將研究的重點從對國家和市民社會關系的關注轉移到對市民社會本身的解剖和批判上。隨著其對市民社會問題的深入研究以及對現(xiàn)實私有制社會的歷史觀意義的不斷探尋,馬克思開始逐漸進入唯物史觀的理論視域。

        恩格斯并未側重從哲學思辨的理論探索中回應應有和現(xiàn)有的沖突,而是依靠對實際生活的入微觀察,采取了“自由的哲學原則與現(xiàn)實生活批判的二元解讀構架”[13]。在不來梅,恩格斯受到青年德意志運動中人道主義和理性主義思想的影響,對虔誠主義和偽善主義作出了激烈批判。在《伍珀河谷來信》中,恩格斯深入地描繪了在工業(yè)化背景下基督教虛偽統(tǒng)治、政府管理松散、教育事業(yè)蒙蔽、環(huán)境污染嚴重、谷區(qū)工人生活悲慘等現(xiàn)實狀況,并指出,虔誠主義“會散布到一切領域,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并斷送它們”[14]。恩格斯是經(jīng)由大衛(wèi)·施特勞斯的引導“走上了通向黑格爾主義的大道”[12]228,并對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大為贊賞。相對而言,馬克思受黑格爾哲學的熏陶程度要比恩格斯深刻。而后,阿爾諾德·盧格等人在政治領域要求思想和行動相結合的批判哲學更是極大程度地啟發(fā)了青年恩格斯,促使其從黑格爾的理性辯證法和白爾尼的政治激進主義中得出革命的政治結論。值得強調的是,恩格斯從這一時期開始就顯示出了區(qū)別于青年黑格爾派脫離實際而醉心于純粹批判的學術風格,并深刻認識到理論同實際緊密結合的重要性。在前往英國曼徹斯特工作后,恩格斯更是憑借這種研究思路進一步考察英國的經(jīng)濟生活,從而加快了通往唯物史觀的理論腳步。

        第二,青年馬克思和青年恩格斯在對唯物史觀的探索中形成了各具獨創(chuàng)性的理論研究專長。馬克思的長處在于從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把握和分析社會現(xiàn)實問題,恩格斯的長處則在于研究社會現(xiàn)實中的內在對立和矛盾。由于馬克思受到德國哲學傳統(tǒng)的影響較為深刻,因此馬克思在研究和分析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和資本主義現(xiàn)實問題時具有一種敏銳的哲學反思目光。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在談及異化勞動時提出,人和自然界的異化關系是由異化勞動生產(chǎn)出來的。這種思路實際上是從人的主體層面展開的,捕捉到了一個生產(chǎn)的主體,即主體的自我生產(chǎn),進而生產(chǎn)出了人所看到的現(xiàn)實。盡管此時的馬克思還停留在費氏人本學唯物主義的邏輯預設之下,但這種研究思路已經(jīng)超越了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的經(jīng)驗局限性。在《神圣家族》中,這種研究思路在社會歷史維度上得到進一步推進,馬克思從現(xiàn)實物質生產(chǎn)過程的線索出發(fā)提出,歷史的發(fā)源地在“地上的粗糙的物質生產(chǎn)”[15]351當中。這種深入挖掘社會現(xiàn)實之歷史觀意義的理論研究專長延續(xù)到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發(fā)揮出了超越一般經(jīng)驗現(xiàn)實中矛盾的作用?,F(xiàn)實中較多反映出的是交換關系和分配關系的矛盾,而馬克思提出的從分配關系和交換關系過渡到生產(chǎn)關系,恰恰是從歷史性分析層面作出的理論突破。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的核心層面是對歷史過程內在矛盾運動的闡釋,馬克思憑借這種理論研究專長作出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在于,將現(xiàn)實社會中的矛盾放置在歷史內在矛盾的自我生產(chǎn)和自我運動的環(huán)節(jié)中加以理解,從而深化了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的矛盾運動。

        1842—1844年恩格斯前往英國曼徹斯特的歐門—恩格斯工廠完成商業(yè)訓練。憑借對現(xiàn)實工人運動的實際接觸和對英國現(xiàn)實狀況的社會學研究,恩格斯自身思想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相較于馬克思而言,恩格斯在同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尤其是英國社會現(xiàn)實的接觸上更加具有先決條件,能夠切身感受到來自社會經(jīng)濟過程的動力,并深入考察了由工業(yè)革命所引發(fā)的經(jīng)濟發(fā)展、市民社會關系調整、階級斗爭尖銳化等一系列變革。他對工業(yè)革命的歷史性意義的理解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一文中是十分透徹的,指出了英國的革命是一場社會革命,“比法國的政治革命或德國的哲學革命在實踐上更快地達到目的”[16]526,并深刻地闡發(fā)了工業(yè)革命同英國市民社會變革之間的關系。

        “對立論”者時常將青年恩格斯的工作理解為偏重觀察性和描述性的研究,抹殺了其思想的內在批判性。而事實上,恩格斯從第一步理論工作開始,內在對立和矛盾的觀念始終沒有脫離其理論思路。恩格斯的專長在于實證分析,但是其從未陷入經(jīng)驗論的實證分析,即使在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調研分析時,也致力于揭示實證對象之間的內在對立。這種理論特質無論是在馬克思所承認對其產(chǎn)生影響的《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中,還是恩格斯通往唯物史觀的代表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國民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中,恩格斯批判了重商主義體系的貪婪性,表面上各國締結通商友好條約,“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甚至盡可能地互相表示友愛和親善”[16]443,本質上這種商業(yè)競爭透露著貪婪和自私。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將這種思路進一步推進,既得出了經(jīng)濟事實成為現(xiàn)代世界變革的決定性力量的唯物史觀的基本結論,也揭示了作為資產(chǎn)階級對立面生成的無產(chǎn)階級終將通過革命的形式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這種“內在對立”的思路在恩格斯的思想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為從經(jīng)驗層面的內在對立發(fā)展成為歷史過程層面的內在矛盾運動。而這種轉變正是歸功于恩格斯通過“親身觀察和親自交往”[15]385所展開的現(xiàn)實調研。

        第三,青年馬克思和青年恩格斯的思想發(fā)展并非完全同步,恩格斯在很大程度上發(fā)揮了思想引領的作用,為馬克思探索唯物史觀提供了啟發(fā)。這種觀點為學界很多學者所承認。孫伯鍨認為,“力求把理論探討和實際研究結合起來的道路,使恩格斯能夠以更快的速度擺脫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和費爾巴哈的抽象人道主義的影響,以至在某些方面比馬克思更早地達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水平”[17]。郝立新也認為,恩格斯憑借對社會現(xiàn)實的近距離接觸和對經(jīng)濟生活的直接分析更加容易擺脫黑格爾哲學的束縛,并同時指出“費爾巴哈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18]。特雷爾·卡弗也指出,恩格斯“相當于馬克思發(fā)展的一條捷徑,是馬克思進一步探索的巨大靈感”[3]51。

        在馬恩探索唯物史觀的過程中,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馬克思所言,包括恩格斯在內“對國民經(jīng)濟學的批判,以及整個實證的批判,全靠費爾巴哈的發(fā)現(xiàn)給它打下真正的基礎”[16]220。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多次采用費爾巴哈的術語來表述自己的觀點,并稱費爾巴哈“創(chuàng)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16]314。恩格斯后來也曾說,費爾巴哈的思想在“抽象而費解的黑格爾主義的長期統(tǒng)治以后,使人們的耳目為之一新”[19]。透過二者受費爾巴哈思想的影響程度,能夠明晰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理論工作的進度。聚焦二者第一次合作的作品《神圣家族》,此作品的主導邏輯仍是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影響。馬克思此時將現(xiàn)實存在的意義理解為被揚棄、被超越,而恩格斯提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5]295,已經(jīng)將歷史理解為現(xiàn)實的人的運動史,這種思路是十分超前的。另外,恩格斯在此前的著作中已經(jīng)更側重于對現(xiàn)實經(jīng)濟生活的調研分析,較少使用費爾巴哈的術語和概念來闡述人的本質和歷史發(fā)展??梢钥闯觯鞲袼故冀K沒有原封不動地接受費爾巴哈,并不斷地對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進行唯物主義式改造??傊诔饺吮局髁x的進度上恩格斯一度走在了前面,并對馬克思后續(xù)的理論工作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在關鍵的唯物史觀的轉變上,馬克思憑借自身的理論研究專長發(fā)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總而言之,在新世界觀創(chuàng)立的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分別是兩個獨立的學術研究主體,二者各具獨到的研究風格,馬克思憑借卓越的思辨能力在不斷的理論批判中推進思想的縱深發(fā)展,而恩格斯依靠敏銳的洞察力在調查研究中結合一手的實證材料總結歸納出規(guī)律性的認識。作為不同的主體,二者在分析具體問題時會存在客觀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只是基于不同側重點而產(chǎn)生的局部的、外源性的差異,而不是哲學立場上內生性的對立,這種差異在二者的合作中實現(xiàn)了良性的互補和融合,又在進一步的理論探索中交織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對于共同創(chuàng)立新世界觀有所助益。

        三、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對唯物史觀形成的整體性推進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唯物史觀是他們的共同見解。在他們思想的發(fā)展歷程中,二者之間只存在工作分工、學術風格和理論研究側重點的不同,并不存在思想和觀點上的對立沖突和互相解構。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各自獨特的道路找到了理解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的鎖鑰——社會的物質經(jīng)濟生活,這構成了二者合作的基礎。正是得益于他們之間的偉大合作,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研究之優(yōu)勢開始不斷整合和強強相加,他們在探索新世界觀過程中所獲得的思想成果也逐漸融合成一個理論整體,進而上升為一種自覺的世界觀。

        第一,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基于“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的有機配合。在《神圣家族》階段,馬克思已經(jīng)從社會歷史層面準確地把握住了“私有財產(chǎn)在自己的國民經(jīng)濟運動中自己使自己走向瓦解”[15]261,指出這種瓦解是私有財產(chǎn)自我運動所生產(chǎn)出來的,但是還沒能掌握私有財產(chǎn)自我運動中的內在矛盾。而恩格斯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生產(chǎn)力的進步與英國現(xiàn)實社會關系之間的內在矛盾對于社會整體發(fā)展的積極作用,但是沒能將這種內在矛盾放置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加以理解。因此,這一次合作更是二者研究側重點和專長的優(yōu)化整合,對雙方彼此都有所觸動,這不僅僅是停留在觀點上的合作,更是一次解讀范式上的合作。盡管此時恩格斯在唯物主義方向上邁步比馬克思大,但馬克思也將恩格斯通過現(xiàn)實調研獲得的實際材料和結論與自身從理論批判角度探索出的結論相互印證,并將二者對于歷史觀上的新發(fā)現(xiàn)納入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論規(guī)劃中。自此,唯物史觀的探索在二者各自理論所長的加法中進入了“快車道”。繼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合作《神圣家族》后,二者思想尚未合拍,仍然保持著分工狀態(tài),馬克思開始大量閱讀政治經(jīng)濟學著作,恩格斯則繼續(xù)《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研究和寫作。

        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深入到無產(chǎn)階級中間,詳細考察了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態(tài)、勞動條件和斗爭情況,將其所遭受的悲慘境遇向全社會公開,進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剝削本質和不合理性??梢哉f,對于英國社會所存在的客觀矛盾的指認方面,恩格斯已經(jīng)竭盡所能。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不止一次引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實證材料。但是,對于現(xiàn)實客觀矛盾在社會歷史進程中是如何發(fā)展出來的這一問題,恩格斯尚未闡釋清楚。而作為唯物史觀基礎的歷史性的內在矛盾的生產(chǎn)的思路,正是馬克思所提供的。因此,我們不能低估馬克思在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過程中的作用,對于唯物史觀的形成而言,最根本性的一步是由馬克思邁出的。但是僅依靠馬克思個人同樣不行,恩格斯對于社會矛盾的深刻剖析在與馬克思合作時也為其提供了足夠的思想支撐。可以看到,馬克思在1845年3月《評弗里德里?!だ钏固氐闹鳌凑谓?jīng)濟學的國民體系〉》一文中認為廢除私有財產(chǎn)必須通過矛盾著的社會物質活動、工業(yè)中存在著“消滅工業(yè)并為人的生存奠定基礎”[20]的力量,此時內在矛盾的思路還是不強的。直至兩人聯(lián)名寫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chǎn)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15]567-568時,作為唯物史觀核心層面的對歷史過程內在矛盾運動的闡釋才達到成熟。由此可見,《評李斯特》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之間存在一個質的思想跨越,而這種跨越正得益于同恩格斯的強強聯(lián)合,憑借馬克思的單打獨干是不可能完成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因此,在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中,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是“第二小提琴手”,這種定位是準確無誤的。而以廣松涉為代表的“恩格斯主導說”顯然沒有從整體視角考察唯物史觀形成的兩條路徑的獨特內涵,以斷章取義的方式曲解恩格斯所走的“另一條道路”,自然是站不住腳的。

        第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中都形成了一種社會歷史自覺。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將人的實踐闡釋為革命的、批判的社會實踐活動,揭示出在歷史過程中內在矛盾的社會關系具有革命的、批判的功能,這種理解具有世界觀層面的革命意義。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將所看到的貧困問題比作一場“社會謀殺”,進而必然帶來巨大的社會變革。這表明恩格斯透視出貧困問題背后的社會意義,沒有將其視為簡單的政治問題和經(jīng)濟問題,而是看作一個社會問題。從而將社會從純粹的經(jīng)濟學、哲學、人本學和政治關系當中擺脫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范疇,這是一種理論的自覺,也是邁向唯物史觀的理論質點。但是恩格斯所欠缺的是沒能將對資本主義階段社會客觀矛盾的分析放置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加以理解,這個重要的歷史過程維度是馬克思所提供的。

        有賴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力合作和優(yōu)勢互補,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二者全面清算和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觀點并對唯物史觀進行公開闡釋,形成了一種社會歷史自覺。首先,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史觀的前提是現(xiàn)實的個人,是在現(xiàn)實生產(chǎn)實踐中聚合著一定政治關系和社會關系的個人?,F(xiàn)實的人不再是費爾巴哈的“提高了的感覺實體”,不再是鮑威爾的自由的自我意識,也不再是施蒂納的“唯一者”。人的屬性真正被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實踐所賦予,同時又受到一定的生產(chǎn)力和交往形式的制約。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提出“意識[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Sein],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xiàn)實生活過程”[15]525,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F(xiàn)實社會生活中利己主義的社會意識是由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存在決定的,因此,改變這種社會意識的關鍵不在于社會主體思想的改造和異化人性的批判,而在于變革現(xiàn)實社會存在本身。而德國哲學恰恰將意識和生活的關系顛倒開來,認為意識決定生活。馬克思、恩格斯的這種闡述也在社會歷史層面實現(xiàn)了對青年黑格爾派觀點的釜底抽薪式的批判,同時也指明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必要性。再次,馬克思、恩格斯闡述了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三種生產(chǎn)形式,并指出一定的社會關系形式或一定的生產(chǎn)方式是與一定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聯(lián)系著的,“人們所達到的生產(chǎn)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yè)和交換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研究和探討”[15]533。這從根本上駁倒了青年黑格爾派單從觀念和意識解讀人類歷史的唯心史觀??偟膩砜?,歷史是拉長的社會,社會是壓縮的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在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憑借這種社會歷史自覺,準確地揭示出現(xiàn)實歷史過程本身的運作機制及其在人的解放維度上的意義。

        四、結語

        在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立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各自以不同的方式達成了世界觀上的一致,從而實現(xiàn)了對舊的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和其他社會主義思潮的辯證揚棄和全方位超越。通過挖掘唯物史觀形成的兩條路徑的獨特內涵,梳理和明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世界觀形成過程中的實際貢獻,一方面能夠警惕落入無差別化對待二者關系的“一致人格論”的抽象解讀范式,另一方面能夠有力地駁斥各種形式的“馬恩對立論”“馬恩差異論”的錯誤論調。在此基礎上,以科學的態(tài)度正確認識和詮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關系為進一步深化理解唯物史觀、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如下啟示。

        首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對立論”者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意識形態(tài)的裹挾,嚴重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對于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過程的考察,要回歸真實的歷史語境,客觀公正地還原歷史真相,從實際出發(fā)將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唯物史觀的探索中所取得的獨創(chuàng)性貢獻有機銜接起來,從而科學地認識二者在理論分工和合作中所達成的對主要社會歷史問題基本看法的一致性以及研究視野方法的互補性。

        其次,要運用系統(tǒng)而整體的研究方法?!皩α⒄摗闭叩恼撌鐾菍ⅠR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某一論點或某一時期的差異打造包裝成二者思想上的對立和互相解構,這無疑會造成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同時也割裂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因此,要反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從整體上系統(tǒng)把握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時期、不同文本以及不同論證方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深刻掌握唯物史觀的理論內核。

        最后,要秉持運動發(fā)展的理論目光。馬克思和恩格斯憑借相同的研究旨趣和價值追求走上了共同的道路,“對立論”者任何試圖在這條道路上開歷史倒車的行為都注定失敗。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內容不存在終極的完成形態(tài),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持續(xù)推進自身的深化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不是封閉教條的絕對真理體系,而是超越一切階級偏見和地域局限并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優(yōu)化更新的開放理論體系。

        總之,科學認識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內在一致性是理解和運用唯物史觀的前提,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通往唯物史觀的路徑各有千秋,但是他們的思考都統(tǒng)一于實現(xiàn)無產(chǎn)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的最終目標。

        注釋:

        ①此處的早期是指19世紀50年代之前。

        ②廣松涉提出,馬克思其后有關歷史唯物主義的經(jīng)典表述絕大部分出現(xiàn)在恩格斯所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Urtext(最初的文本)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13.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3]特雷爾·卡弗.馬克思與恩格斯:學術思想關系[M].姜海波,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4] 馬列著作編譯資料:第十四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8.

        [5] 諾曼·萊文,張亮.從“西方馬克思主義”到西方“馬克思學”——諾曼·萊文教授訪談錄[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6) .

        [6]廣松涉.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M].彭曦,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7]戴維·麥克萊倫.恩格斯傳[M].臧峰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01.

        [8]ALVIN W GOULDNER. The Two Marxisms:Contradictions and Anoma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0.

        [9] J D HUNLEY.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Friedrich Engels:A Reinterpretation[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1.

        [10] J D 亨勒.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上的一致性[J].黃文前,編譯.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3).

        [11] S H RIGBY. Engel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 History,Dialectics and Revolution[M].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 唐正東.哲學與政治的結合:恩格斯與青年黑格爾派[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0(5).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4.

        [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 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264.

        [18] 郝立新.恩格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20(6) .

        [1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5.

        [2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57.

        The Intrinsic Consistency of 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Clues in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GAO Qingyu

        Abstra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scientific worldview co-founded by Marx and Engels.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is new worldview, the research emphases of young Marx and young Engels are not totally the same and each has its own advantages. By dealing with and reforming the great legacy of German philosophy, Marx breaks through the shackles of old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criticism. His advantage lies in managing and analyzing social reality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history. Engel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his own observation and reliable materials, moves toward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tep by step with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and his advantage lies in the study of the inherent opposition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reality. These two approaches have their own strengths. It is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the advantages of Marx and Engels' respective research that forms the exquisite discussion on the new worldview.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cavate the unique connotation of the two paths to the form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of 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refuting various forms of "the opinion that Engels opposes Marx" and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Key words: Marx; Engel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opinion that Engels opposes Marx"

        責任編輯:翟? ?祎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財產(chǎn)權批判與社會正義理念研究”,項目編號:21AZX001;中國人民大學2022年度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fā)展引導專項資金支持項目。

        作者簡介:高清宇(1994—),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哲學的“形式指引”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探討環(huán)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0
        廣元有條馬克思街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线| 日韩av水蜜桃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视频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97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 精品无吗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天堂av国产一区二区熟女人妻 |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 99热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男女啪啪视频高清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 俺也去色官网| 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99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婷婷激情六月| 一级内射免费观看视频| 综合色就爱涩涩涩综合婷婷| 18禁男女爽爽爽午夜网站免费| 精品亚洲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黄色3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丝袜国产高跟亚洲精品91| 97自拍视频国产在线观看 |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高潮| 老太脱裤让老头玩ⅹxxxx| 日日骚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一级一片内射视频播放| 激情第一区仑乱| 免费二级毛片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极品少妇| 正在播放强揉爆乳女教师| 国产福利午夜波多野结衣| 国产一区二区av男人|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国产精品,在线点播影院|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