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豐
有兩個在成都的女孩,拍了一段關于自己“失敗”的視頻。她們都畢業(yè)于211大學,是同班同學。一個女孩畢業(yè)后先到某互聯網大廠工作,5年內換了十幾份工作,現在存款只有5000元;另一個女孩去讀了研究生,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編劇,但上一份工作是火鍋店的服務員。
她們說:“成為‘廢物,其實也沒什么?!币曨l中的她們,笑得自然而開心。如果她們是我的女兒,我看到這樣的視頻會很開心,可能還會偷偷給她們轉點生活費。多年前讀到王朔談教育女兒的文章,他的目標就是讓女兒一直開心、一直玩下去。
但她們成為網絡紅人,就是因為她們的故事極具爭議。很多家長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做出“成為廢物”這樣的表達。他們在生氣的時候,有時會罵自己的孩子是“廢物”?,F在孩子們竟然主動把這個標簽認領了,這還了得。
大學畢業(yè)5年才存了5000塊錢,這當然不多。但是很多父母可能并不真的在乎孩子存多少錢,畢竟“月光族”很多,靠信用卡或者“花唄”生活的年輕人也不少。真正令他們不開心的是年輕人的這種態(tài)度——“成為廢物”還喜氣洋洋。
可以說,“廢物”是“躺平”的進一步發(fā)展。如果說“躺平”是靜止,是零,“廢物”就是繼續(xù)向下,是負數。上一代真正擔心的,是年輕人失去斗志和雄心。但不管“躺平”還是“廢物”,可能都只是語言學事件,而不是真正的行動。
就這兩個女孩來說,真的要做“廢物”的話,她們就不會在冬天的晚上到郊外烤火拍視頻了。作為新聞傳播學院的畢業(yè)生,她們在這條爆款視頻中運用了相當多的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意,剪輯,對公共情緒的把握和表達——她們不但是好學生,還是出色的自媒體工作者。
大部分宣稱要“躺平”或者“成為廢物”的人,并不是不努力,而是不想再過長輩們期望的那種生活了。“70后”和“80后”,是有“增長情結”的兩代人。在他們成長的年代,社會經濟每年都在增長,而他們也有一種心理同構。很多人都喜歡為自己規(guī)劃一個連續(xù)增長的人生,每年元旦和春節(jié),都有人在朋友圈進行“個人總結”,即便是對讀書和旅行這樣的事,也會加以量化。
對“95后”或者“00后”來說,要在上一代人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似乎變得十分困難。這不是壞事,因為社會財富已經足夠多,很多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人,父母都是房地產時代的獲利者,再努力買房對他們來說已經毫無意義。當他們明白這一點時,人生的道路馬上變得寬廣。
他們有條件做一些更浪漫的夢。如果說上一代人更看重“時間”(效率至上)的話,年輕一代更在乎的就是“空間”(個人的自由)。現在的年輕人,不僅開始流行“間隔年”,也開始贊美“無所事事”。他們評價一個人是否有價值的標準改變了——有趣比有錢更為重要。
這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年輕人要捍衛(wèi)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一個喜歡滑雪的人,可能到全國各地的滑雪場去滑雪,花掉大量金錢和時間,他得到的是什么?既不是更好的運動成績,也不是失重的快感,而是那個“獨特的自我”。
這真沒什么可擔心的。這樣的“廢物”誰不愛?說到底,上一代人也曾渴望這樣的生活,只不過沒有條件罷了?,F在,人們會在年輕人身上看到理想生活的實現。不只熱愛“增長”(收入或者存款),他們就會年輕更久。
(梵高先生摘自《新周刊》2023年第5期,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