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歡青
2021年12月,張中海所著《黃河傳》由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16章,涉及地質(zhì)地理、歷史人文、風俗風物種種,橫貫古今、包羅萬象,被評論家譽為“全景式書寫黃河的文學作品”“百科全書式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并填補以往書寫黃河的諸多空白。
張中海歷時20余年,沿黃河溯流而上,五上五下,行程15000公里,收集2億多字資料,形成200余萬字筆記,最終幾經(jīng)刪改完成56萬字的皇皇巨著。作者以詩人之情懷書寫黃河之博大浩瀚,把黃河寫成了民族歷史的交響樂,并以多“聲部”的復雜“演奏”,呈現(xiàn)了一部大書的恢弘特質(zhì)以及難以跨越的書寫高度。
張中海寫黃河的想法,最早來源于1985年的一首詩歌——《黃河》。彼時,他還在山東省濰坊市臨朐老家,沒見過黃河?!饵S河傳》真正的“原點”,是1988年他從臨朐調(diào)到東營工作之后。東營是黃河入???,在那里,他見到了黃河的壯闊,更為重要的是,那一年,他對于黃河的精神層面的感受有了飛躍。張中海介紹,自己對黃河情感的“全面激活”,來自1988年舉行的黃河三角洲經(jīng)濟技術(shù)和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研討會由時任東營市市長李殿魁組織,錢偉長、費孝通等著名學者參加。當我聽到他們演講時,眼睛刷地就亮了。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后,心里的念想就是:黃河啊,我一定要寫一寫你?!?/p>
專家的發(fā)言中,有些內(nèi)容讓張中海至今難忘。比如,有專家說,對于黃河三角洲的發(fā)展而言,首先要保證黃河的穩(wěn)定,不能讓“黃河擺尾”的歷史重演,只有河道穩(wěn)定,才能保證東營的發(fā)展;第二,必須要保證黃河有水。河流是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人類熱愛河流,因此,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黃河斷流現(xiàn)象,必須得到根治,如此才能保持母親河的健康生命。
“怎么才能保持、恢復母親河的健康生命?我寫《黃河傳》的全部立足點,就在這里?!睆堉泻Uf道。
張中海本身就是詩人,對生活和時代有著敏銳的感受。因此,1988年的黃河三角洲經(jīng)濟技術(shù)和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讓他一下子“抓住了本質(zhì)”,感受到“如獲至寶”的喜悅。
之后幾年,張中海背著包跑遍了東營的角角落落,黃河三角洲的每一處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跡。1995年,在黃河口疏浚指揮部的小屋,張中海一氣呵成的5萬字的《一條大河與一條大河的歸宿》,僅用時8天。
在這篇5萬字的長文中,張中海借清朝利津士人所寫當時繁盛一時的鐵門關(guān)“至今明月荒城畔,鐵馬金戈夜有聲”之句這樣抒發(fā):“那夜夜有聲的哀鳴已不是小小豐國場邊鐵門關(guān)水手或者纖夫的號哭,也不僅僅是一輩石油人和三角洲人的詠嘆。那暗夜令人毛骨悚然的呼號,是一百萬歲高齡、曾經(jīng)雄風豪放的那一條大河,一條大河那無家可歸的幽靈在游蕩……”
這5萬字寫的雖然是“河尾”,但張中海寫得十分“興奮”,“是以全河的視角在寫河尾,是站在河口看全河,所以當時就產(chǎn)生了為母親河寫一本大書的沖動。一想到這個巨大的夢想,就不禁豪情滿懷!”
1995年11月,《一條大河與一條大河的歸宿》在《大眾日報》連載,引起強烈反響。1998年,163位院士聯(lián)名呼吁拯救黃河,也是這一年,中央電視臺成立《拯救黃河》攝制組并約請張中海任總撰稿人,但他推辭了。從1995年至今,20余年間,黃河水利委員會早已改變治黃方略,力保黃河不斷流。近年來,國家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zhàn)略,頒布《黃河保護法》,致力于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zhì)量發(fā)展,這些正是為了恢復、保護黃河的健康生命。
在創(chuàng)作出《一條大河與一條大河的歸宿》之后,由于工作原因,張中海沒有再寫黃河,“但那時心里一直沒有忘記黃河,潛意識里總是在關(guān)注著黃河?!币恢钡?0年之后,2005年,他終于又寫出《一條大河與一條大河的子孫》。相比較于10年前的《一條大河與一條大河的歸宿》,在《一條大河與一條大河的子孫》中,張中海的認識,已經(jīng)由自發(fā)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由節(jié)段到整體結(jié)構(gòu)了。他以為,“黃河本來就是中華民族一個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符號,幾千年來,幾乎所有中華民族的驕傲與屈辱、輝煌與災(zāi)難、文明與蒙昧,都可以從一條大河看到玄機?!弊源?,張中海為黃河寫傳的雄心終于被點燃了。
可是,由于工作職位的變化,《黃河傳》的寫作還是被迫停了下來。自2013年始,張中海重新開始了黃河書寫。寫黃河,張中海非常重視“現(xiàn)場”,他記得自己采訪一位企業(yè)家時說的話:“現(xiàn)場有神靈。”所以,沿黃河“五上五下”15000公里的黃河采風就成為首要“任務(wù)”。即使在父親病重期間,他也沒有放下對黃河的考察,“如壺口瀑布、三門峽,還有干了的河床、古道遺跡,親臨現(xiàn)場和耳朵聽聞,感受絕對不一樣。比如我寫到的非常不起眼的幾筆:手伸進河里被流沙打得生疼,平靜的河水也具有凌厲的力量;想讓黃河泥沙瞬時沉淀,只需把剛折來的柳枝在水盆里攪拌一番……這類生活實感,不在現(xiàn)場,難以想象?!?/p>
“現(xiàn)場”之外,更多的是資料的積累,張中海對黃河資料的“占有欲”非常強烈,雖然《黃河傳》的寫作多有間斷,但他始終沒有停止對資料的積累?!?998年,我遇見一個多年未見的詩友,得知她工作的出版社資料室里有沿黃九?。▍^(qū))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的一套十本的黃河叢書,就央求她借出來給我看。一邊看,一邊記筆記,從始至終,都是這樣?!痹诘弥晃惶K聯(lián)作家寫過一本《文化與偉大的歷史河流》之后,他托人找遍國內(nèi)的圖書館;他從眾多學者那里尋求相關(guān)書籍,在沿黃考察途中不斷搜集資料?!安怀砸活D飯,不喝一場酒,不住一夜宿,不陪一步路”,這是張中海在請求黃河水利委員會分管領(lǐng)導幫助其黃河行走采風、提供必須資料時,怕給黃河業(yè)內(nèi)人士添加麻煩而作的表態(tài)。他的這一“做派”打動了大河上下所有幫助采風、共同尋根的同仁朋友。而每一次實地尋訪,“尋求資料”也成了他必不可少的“重點任務(wù)”。有一次,他在考察時一下子買了萬元的資料,打包寄回濟南。
《黃河傳》出版后,有評論家指出該書填補了之前黃河書籍的許多空白。雖然張中海自謙道,“填補空白”是“夸大了”,但他覺得,之所以有評論家會這么說,可能是因為一些關(guān)于黃河的著作,大多注意了眼下,“比如僅寫人文而忽視水文,因為人文資料多,就避難求易。如千年前的徐淮古道、三千年前的禹河古道、早已消逝的濟水等,相關(guān)材料都不好收集,所以就干脆不寫為好了。而我認為,只要是為黃河立傳,沒有上述內(nèi)容,就不能稱其為傳。”
如果一定要說主題,張中海認為,《黃河傳》的主題是“如何讓河流保持健康生命,萬古長青”?!昂恿魇侨祟愇拿鞯陌l(fā)源地,我們當然應(yīng)該讓河流保持健康生命,這樣的觀念在古人那里可能不能算啟蒙,但在‘人定勝天、對大自然貪婪榨取成風的前些年,對年輕一代來說,這就是重新啟蒙?!?p>
張中海說,伴隨著中華文明史的演進,黃河也跌跌撞撞走過一條不堪回首的曲折道路。僅以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的治河理念和時代大潮此消彼長而言:從20世紀50年代初黃河治理規(guī)劃中的46座大壩,到整個黃河流域10100座大壩小壩(清華大學雷毅提供數(shù)字);從花園口、位山、王旺莊壽命不到三年的三座大壩拆除,到居功至偉的小浪底水庫調(diào)水調(diào)沙;從1972—1997年幾乎年年斷流,到2000年后再無斷流;從1998年163位院士聯(lián)名呼吁“行動起來,拯救黃河”,到2019年后的新一曲《黃河大合唱》……所幸的是,近二十年以來,黃河的面目已有了根本性改變,黃河治理已變?yōu)楸Wo性開發(fā),黃河的生命健康已得到恢復和保證。
當代詩人馬恒祥曾在《文藝報》撰文評價《黃河傳》:“由河下游的斷流想到全河憂患,由三角洲一隅延及整個神州,由一條大河的命運想到民族靈魂……”張中海覺得,這個評價是準確的。書中第五章卷首,張中海引用了一句話:“在這世界上,如恐龍一般消逝的龐然大物比比皆是?!庇腥さ氖?,聯(lián)合國一則廣告中,一頭恐龍走進聯(lián)合國總部大會堂,向人類發(fā)出不要過度利用資源而導致自我毀滅的警告。殊途同歸,在張中海看來,人類保護河流,就是在保護自身,就像有評論者說的那樣,“寫河流也是在寫另一個被遮蔽、被慢待的自己”,《黃河傳》要尋找的,是“人與河的最大公約數(shù)”。張中海說,“自然萬物是向著美發(fā)展的。這本書積二十七年之功,去掉中斷時間,一天不停的寫作采風也足足八年,這還不算行走、購買資料所必要的開支,書出來后有人戲言所得到的與付出不成比例,但對我而言卻是各得其所。你不能指望一座泥塘能容納一條大河。泥塘映照藍天,小溪淙淙琴弦,大河雄風浩蕩,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生物多樣性?”
張中海喜歡“巨大”一詞。他記得1984年和詩人、作家楊爭光通信時,楊爭光對他說的話,“他說要抓巨大的東西,巨大的歡樂,巨大的悲傷和痛苦。我想正是這樣,只有黃河這一題材,只有《黃河傳》這一形式,才能承載我積累了一輩子的情感和思想?!?p>
Zhang Zhonghai: Writing a Yellow river Biography with infinite Poetry
In December 2021, the book Yellow River Biography by Zhang Zhonghai was published by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Consisting of 16 chapters, the book covers geology, geography, history, culture, customs and scenery. Reputed as a “Literary Work Describing the Yellow River in a Panoramic Fashion” and an “Encyclopedic Full-Length Nonfiction Book”, it has filled in many gaps in the Yellow River writings.
Zhang Zhonghai spent over 20 years making five round trip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where he traveled 15,000 kilometers to collect materials of over 200 million characters, wrote notes of over 2 million characters, and finally completed a brilliant work of 560,000 characters after multiple corrections and deletions.
In November 1995, Zhangs work A Great River and Its Destination was serialized in Dazhong Daily, and aroused strong reactions. In 2005, he wrote A Great River and Its Descendants.
In the view of Zhang Zhonghai, the theme of the Yellow River Biography is“how to maintain the health and eternality of the river”. “The river is the cradle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and we ought to maintain its health. Such a view was not an enlightenment for ancients, but could be counted as a re-enlightenment for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those of previous years when exploiting nature became a common practi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saying that‘man will conquer nature.”
Zhang Zhonghai believed that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istory, the Yellow River has travelled a tortuous road. Fortunately, in the recent two decades, the Yellow River has had a fundamental change; the Yellow River regulation has turned into protective development; the river has regained health and obtained health security.
Zhang Zhonghai said, “Only the theme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form of Yellow River Biography can carry my lifetime feelings and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