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郎靜山是中國畫意攝影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將西方攝影技巧與中國傳統繪畫理論進行相結合,使攝影作品的形式和呈現的內容具有中國傳統繪畫的意境美,掀起了中國攝影的新篇章。隨著攝影藝術的發(fā)展,畫意攝影再現摻雜著攝影家自己的情感特色或其他藝術,一幅作品可以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通過攝影者的角度,展開想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本文對中國畫意攝影大師郎靜山的“集錦攝影”展開探討。
【關鍵詞】郎靜山;畫意攝影;中國傳統繪畫
【中圖分類號】J40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18-008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26
一、引言
畫意攝影在中國的潮流是于20世紀初興起。它是人文美與自然美的結合,畫意攝影注重影像光感強度的配合,虛中有實,實中有細,在攝影的發(fā)展史上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一)畫意攝影簡述
畫意攝影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與美國,主張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模仿繪畫的意境與意趣。①一直追求畫面內容與形式的和諧、完美、理想,注重圖像的構圖、光線、背景、物體擺放、表現形式的運用,是以攝影者主觀思想的表達為重點,進而忽略對現實社會生活與現象做出直接反應,畫意攝影呈現的視覺效果是唯美的。
畫意攝影與傳統攝影在視覺感官上、拍攝手法上、主旨表達上等都是不同的,但他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畫意攝影給觀者在視覺上就有唯美的藝術氛圍,而紀實攝影、新聞攝影、戰(zhàn)地攝影是記錄社會現實,多半引起社會人的警醒。同時,畫意攝影具有民族藝術性,在創(chuàng)作中,畫意攝影是把理性與感性、表現與再現、理想與現實、情感與理智等有關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形式諸矛盾因素結合起來,使畫面更有民族文化氣息和年代感。
(二)畫意攝影在中國的產生與發(fā)展
畫意攝影流派誕生于19世紀80年代的英國,在西方經歷了40到50年的發(fā)展,由盛轉衰,在20世紀20至30年代結束了畫意攝影的歷程。在西方畫意攝影轉衰的同時,它來到了中國,并在東方國家的土地上開啟了具有中國畫意攝影特征的熱潮。
在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新民主主義革命拉開序幕,畫意攝影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來到了中國。
中國畫意攝影的著名代表人物有陳萬里、劉半農、郎靜山、張印泉,他們將攝影與中國傳統國畫、詩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作了具有中國藝術特色的攝影作品。譬如,陳萬里的《大風集》,劉半農《半農談影》《風景》系列作品;郎靜山1934年創(chuàng)作《坐看云起》、1936年的《古閣重巒》、1942年的《絕障回云》、1956年創(chuàng)作的《仙山樓閣》以及《楓橋夜泊》《煙山弄舟晚》等,張印泉《古木寒鴉》等。
畫意攝影在中國的發(fā)展是與中國傳統山水畫離不開的,傳統山水畫具有寫意的特征。追隨畫意攝影的歷史,它是跟隨繪畫的腳步,無論是在畫面的結構上、內容的選擇上、主客觀的思想傳遞上、表現形式和手法上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自攝影誕生以來,繪畫與攝影都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從攝影的知者寥寥到現今人人都懂得拍攝的一些技巧,包含紀實攝影、新聞攝影、觀念攝影、畫意攝影等等,這就是攝影與繪畫之間不斷切磋、愛恨交織產生的成果。郎靜山大師的攝影作品中具有中國傳統繪畫“詩畫一律”的特征,其畫意攝影追求的是象外之“意境”,將景的形式美感意味引發(fā)攝影者對美的追求或一種心理體驗。
(三)畫意攝影的視覺表現
在畫意攝影中,第一視覺感給人以美的愉悅感,是通過運用攝影的手段,進而呈現出繪畫般的視覺感受,是在另一個“畫”中的現實世界。畫意攝影的呈現繪畫效果是多樣的,如用刮、擦、涂,使圖像呈現出具有繪畫般的藝術效果,如山間霧氣朦朧、模糊,樹木棱角分明而略有變形等。題材大多以人物肖像、風景、環(huán)境為主。畫意攝影注重主觀形式的表達,善于運用柔焦鏡頭和照片疊放拍攝,使圖像呈現更具有異域風情和浪漫氣息的山水畫中的意境美。
畫意攝影傳遞給觀者的視覺感受是靜雅、深遠的意境,是反映攝影者生活的社會和塑造情感的二維造型藝術,將在生活中發(fā)現美、傳播美,對客觀存在的景物能較好傳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事物捕捉下來,就好像繪畫中提到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畫面大都追求一種具有畫意美的攝影風格。
二、畫意攝影的代表性人物——郎靜山
郎靜山是我國著名的畫意攝影代表人之一,他創(chuàng)造出“集錦攝影”技法,與我國傳統山水畫理論緊密結合,將中國景色以最寫實、寫真的手法傳遞出具有中國古典特色的畫意美。
(一)郎靜山生平
郎靜山(1892-1995),浙江蘭溪人,從14歲起就喜歡拍攝,往后90多年相機都隨身攜帶。他曾說:“拿照相機就是我的生活”“相機比太太還重要”。郎靜山大師的攝影創(chuàng)作開拓了攝影方向新篇章。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郎靜山先生就為我國攝影創(chuàng)作和攝影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東西方文化與藝術交融的開拓者。國畫出身的他拍攝的攝影作品既寫實又具有傳統的古典美學意境,他常采用多次曝光和暗房合成等技藝,經過高光處理,把多處景物自然地融合在一張照片里。1921年,郎靜山先生參加國際沙龍活動,作品多次獲獎。1930年郎靜山先生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攝影課程,開創(chuàng)了我國攝影教育之先河。在郎靜山大師的影片畫面中既包含客觀景物的再現,又包含主觀思想的表達。1939年郎靜山在創(chuàng)作中,將自己的攝影技法與中國傳統繪畫理論——謝赫提出的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轉移摹寫”緊密聯系,創(chuàng)造出一條新的攝影技法“集錦攝影”。
《湖山覽勝》是郎靜山晚年創(chuàng)作著名的攝影作品之一,是山水集錦攝影作品巨構,從郎靜山大師的攝影作品中清晰地感受到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審美情趣,呈現出具有傳統山水畫的淡墨氣息,在畫面中出現的高山、樓閣、老樹、亭子、寶塔、叢林以及綿延不絕的山脈等,它們都是來自不同的地點,運用集錦創(chuàng)作技法,將來自不同的地方的景觀巧妙融合,創(chuàng)作出一幅堪比中國傳統山水畫的長卷。無論在畫面構圖中景觀的取舍與擺放的位置,還是畫面整體影調的虛與實,都使人感受到這幅作品的時空意境美。作品呈現的國畫山水景象,就如同郎靜山一生與世無爭的開闊胸襟,在歷史和攝影藝術史上具有雙重意義。在《湖山覽勝》攝影創(chuàng)作中也同樣能感受到宋代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的畫作中所創(chuàng)造出的意境之態(tài),山的層嵐疊嶂,清幽淡然,煙云溟濛,整幅畫面具有江山云上、云霧變幻的意境美,每一層次都與繪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郎靜山攝影觀
郎靜山是我國著名的畫意攝影大師,每一幅攝影作品,都具有古意,就像元代趙孟頫在繪畫上提出“復古”的主張,強調的藝術標準是“法古”“復古”,而具有古意,強調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加強藝術表現力。在郎靜山大師的畫意攝影中則強調的是攝影與繪畫的結合,使攝影作品更有意境的真實美,不僅再現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事物,同時還具有傳統山水畫濃重的韻味美。將荊浩在《筆法記》中提出的六要:氣、韻、思、景、筆、墨中的五要氣、韻、思、景、墨淋漓盡致的通過攝影的方式展現出來,使人身臨其境處在畫面的正中央。運用相機拍攝的方式重塑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將自己融于景中,取其畫面之真。
郎靜山的畫意攝影與中國傳統繪畫理論緊密聯系,創(chuàng)造新的攝影技法“集錦攝影”。集錦攝影,顧名思義,提倡與中國傳統水墨畫融合在一起的創(chuàng)造性攝影技法,在形式上注重中國傳統山水畫之意境,所創(chuàng)作的畫意攝影多取自中國古詩詞、古畫,是中國繪畫風格與技法的統一,既有主觀表現,又有客觀再現,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是最現代的、最具有中國化特色的攝影,畫面具有濃厚的山水氣息美和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集錦攝影的創(chuàng)作形式將多張底片的攝影素材,將單個素材通過放映集合于一張新的底片中。這種手法在20世紀20年代謝爾蓋·愛森斯坦以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辯證為依據,揭示事物和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感性表象理解事物的本質,即人為拼貼剪輯手法“蒙太奇”?!凹\”不等于“蒙太奇”,但它們都是通過拼貼、集合的方式為觀者呈現出一個新的視覺觀感或影像視野。
在郎靜山作品中,主要以中國山水畫為藍本,“山林”“泉壑”“山亭水閣”“田園村落”“文人”“樵夫”“舟木”等渾然天成,這些景點的集合代表著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如郎靜山的著名攝影作品《松蔭高士》與南宋畫家馬麟的著名畫作《靜聽松風圖》有著極為相似的意境。無論是畫面景位置,畫面人物的姿態(tài)、景觀的取舍、松樹的形體等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畫面處理上運用暗房技術將拍攝好的多張圖片多次曝光于一張相紙上,將“暗房疊放技術”發(fā)揮到了極致?!端墒a高士》中的主要人物是國畫大師張大千,身穿一身道袍,頭戴高帽,在畫面的語境中完全融入,給人以一種仙風鶴骨的威嚴氣象。
(三)后人對郎靜山的評價
郎靜山是中國畫意攝影的先驅,是在世界上獲得最高榮譽的藝術大師。他的集錦攝影作品是將繪畫形式與攝影技法相結合,既有鮮明的民族藝術文化特色,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攝影創(chuàng)作藝術風格。在畫面的影調上是以黑、白、灰為基礎,畫面的結構中涉及中國傳統繪畫元素,中國文人畫在畫中強調“留白”,畫面更有深意,更體現物質本源的空間意識。郎靜山的攝影畫面運用了中國繪畫中的大量留白,使拍攝的畫面具有高遠、深遠、平遠的藝術層次,在形象塑造上與中國文人畫的創(chuàng)作手法一樣,反對過分拘泥于形似的拍攝,采取多景觀拍攝并運用散點透視法,賦予作品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在他的作品中呈現的是內在精神的傳承,不流于視覺公式化。②郎靜山集錦攝影的創(chuàng)作無疑將中國傳統美學具有中國傳統山水氣息的風格呈現出來。
三、中國畫意攝影的視覺風格特征
中國畫意攝影在藝術創(chuàng)作、表現手法、視覺感受力上,都能讓人感受到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境深遠。畫意攝影不只是復制景觀,畫面包含攝影者的主觀情感,畫面既有層嵐疊嶂之感,又有文靜悠然之風。
(一)中國畫意攝影的藝術造詣
中國畫意攝影受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影響,畫面有的呈現出散點透視的景觀,繼承中國傳統繪畫之根。它的核心是追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接,郎靜山的畫意攝影與中國山水畫相結合,畫面既有主觀表現,又有客觀再現,使畫面使人處在身臨其境之中,形成了可居、可看、可望、可游的藝術境界,切實與中國傳統山水畫結合到位。畫意攝影注重線條、色彩、光影的美感,使作品創(chuàng)造出獨有的攝影自然景觀。
畫意攝影既像“畫”,但又不是“畫”,營造出新的攝影視覺感受。畫意攝影不是看中的像“畫”,而在于注重畫意中“意”的表達,這個“意”相當于五代時期荊浩提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思想,這個“意”表達攝影師對自己所取景物最本質的意境精神傳遞出來。畫面中具有意象的客觀元素,是攝影師真實客觀再現的自然景觀,再通過自己主觀思想的表達創(chuàng)造出來,畫意攝影的呈現是心靈氣象與自然景物的緊密結合。
(二)畫意攝影——主觀性與客觀性
畫意攝影與傳統攝影不同,畫意攝影具有空間結構感,畫面形式是大自然的和諧節(jié)奏,實中求虛,景中求情,虛中求真,真中求美,畫面中蘊含著拍攝者對人生或事物的真情感悟,畫意攝影不僅真實包括現實中的景物,還拍攝下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理想。畫意攝影的“畫”只是攝影創(chuàng)作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使創(chuàng)作出來的攝影作品更加有意義,將中國傳統繪畫理論與攝影結合起來。中國傳統繪畫注重“寫意”,意境的美好表達,使得這幅攝影作品更有意義。如若只是照搬中國傳統繪畫,沒有創(chuàng)新與心境,將“意”的個人觀念表達出來,那么這個作品只是一個“空影像”。
對于畫意攝影而言,在拍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是主觀表現與客觀再現碰撞發(fā)生的焦灼現象,也就是主觀形式與客觀再現的取舍。畫意攝影相當于紀實攝影與觀念攝影的疊加,畫意攝影強調攝影師“意”的表達。如果單純利用客觀主義進行攝影拍照,只是記錄客觀事物的原貌,讓觀者體會不到作品的意義,在作品中附加主觀理念的情感表達,使作品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能更加吸引觀者的視覺,并能觸發(fā)觀者內心深處的感悟。畫意攝影是在主客觀結合的手法上進行創(chuàng)作,在和諧統合的照片中構思出個人想要傳達的想法,從而提升了素材的重要性。③
(三)畫意攝影的情感表達
畫意攝影作品中的形象與主題不是隨便拍攝的,它是與特定的時代背景、地理環(huán)境、風俗文化息息相關。郎靜山先生的攝影作品大多出自與詩詞相關的山水意境,如《楓橋夜泊》 《煙山弄舟晚》 《曉汲清江》 《紅樹青山》等,即“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畫意攝影通過自己的形式來對自己所接觸的社會、生活、人文、風景去記錄,去反映,他是在運用紀實的基礎上反復斟酌,使對畫面的呈現具有自己的情感表達、觀點,也使畫面內容在表現形式上更加豐富多彩,體現了它所在的時代表達思想情感的一個象征。
四、結語
綜合對中國畫意攝影郎靜山的個案研究,我們能夠看出:畫意攝影是表達攝影師對社會、對人生的感受,它是與紀實攝影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集錦攝影,畫意攝影是帶有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境美,畫面的層次感與宋代郭熙提出的“三遠”法緊密結合,是將攝影與繪畫的手法統一于攝影作品的整體中,而又不缺乏攝影的空靜美。他將南齊謝赫《畫品》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古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摹寫多層次地展現集錦攝影作品中。同時在郎靜山的作品中清晰地感受到寫意與寫真、主觀表現與客觀再現的融合之妙,傳遞給觀者的新層次的視覺感受,是反映攝影者生活的社會和塑造情感的二維造型藝術,將在生活中發(fā)現靜雅、深遠的意境傳播在大眾的視野中,它是中國攝影時代的一個象征,激發(fā)了更多的攝影師創(chuàng)作出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結合的藝術作品。
注釋:
①顧錚:《世界攝影史》,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頁。
②王文倩:《中國畫意攝影中的哲學思想——以郎靜山為例》,《戲劇之家》2019年第30期。
③李想:《紀實攝影的主觀性與客觀性》,《西部廣播電視》2016年第21期。
參考文獻:
[1]顧錚.世界攝影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26.
[2]王文倩.中國畫意攝影中的哲學思想——以郎靜山為例[J].戲劇之家,2019,(30).
[3]李想.紀實攝影的主觀性與客觀性[J].西部廣播電視,2016,(21).
作者簡介:
馬妍妍,女,漢族,山東棗莊人,山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2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美術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攝影與新媒體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