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近年來以新主流電影為代表的時代經典,高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美學理想的旗幟,“以藝術的方式”深入演繹新時代主題,“小切口”細節(jié)呈現人情變遷,在審美上引領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精神素養(yǎng)。新主流電影《萬里歸途》以影像闡釋多元化世界與共同命運的深刻內涵。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為一部直面大時代的新主流文藝作品,電影《萬里歸途》正以獨特的藝術方式,具象化多元世界與共同命運的深刻內涵。何以為新?筆者試圖從三個不同維度說開去,進一步闡釋信仰力量及人性之美、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美、絲路新精神的現實意義,力圖勾勒新主流電影所呈現的新時代美學意義。
信仰力量及人性之美
文藝可謂是時代的鏡子和精神風向標,能夠全面深入地反映時代的精神面貌。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萬里歸途》,在十月上旬登陸院線銀幕,可謂“獨領風騷”。其內容具體講述在北非的努米亞地區(qū)發(fā)生內戰(zhàn),外交官宗大偉(張譯飾)和職場新人成朗(王俊凱飾)臨危受命,前往事發(fā)地撤僑的故事。如何在同類型題材中脫穎而出?主創(chuàng)團隊首先要突出表現信仰力量及人性之美,這是社會主義新時代影像藝術特色的“魂與根”。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敝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二者有機結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魂與根”。文藝創(chuàng)作既要有當代生活的血脈和馬克思主義的“魂”,也要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這條“根”,并能以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影像藝術魅力等激起受眾視聽感官在生理上的健康快感,進而達于心靈,獲得深刻的思想啟迪和崇高的精神美感。外交官宗大偉與成朗一老一少。一個精明老練,一個單純天真。倆人待人接物迥異,但擁有共同的信仰,始終相信身后有強大、繁榮昌盛的祖國做后盾,始終堅信他們不是單打獨斗,始終堅持不論前路再艱難,也要把同胞帶回祖國。集體主義、返鄉(xiāng)、愛國、愛家既是“魂”也是“根”,交融交織。
人類命運共同體之美
中華文明發(fā)展至今,如何更好地適應人類現代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大舞臺上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在世界范圍內彰顯其永久魅力,都需要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結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要求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釋,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xié)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且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宗大偉與成朗進入戰(zhàn)火紛飛的戰(zhàn)區(qū),不光是智力、能力、閱歷、經驗的考驗,更是勇氣、謀略、運氣和身后強大后盾的大比拼。和平年代,歲月靜好,身處國內、生活較為安逸的同胞,當面對身處危難的同胞“返鄉(xiāng)”這一話題時,內心情感會如所期待和想象的那樣,共情共鳴達到最高峰值。人們在關注日常生活的同時,同樣關注“地球村”的其他村民。
關注和書寫“地球村”其他村民與同胞的命運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是新時代新主流電影的主流價值觀,且符合電影的市場化和類型化屬性。影像敘事的主線、輔線、支線,多線并舉推進。圍繞宗大偉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鋪墊、成全、合謀,共同塑造了宗大偉的內心成長。鏡頭敘事中盡力刻畫了鮮活生動、有血有肉的“人”,除了宗大偉與成朗外,還有章寧、白婳、戰(zhàn)地的司機瓦迪爾、邊境官哈桑、孤兒哈提瑪、反派穆夫塔等,都極為生動形象。尤其是既有做人原則和底線,又廉潔高貴,受過高等教育,同樣忠誠愛國,擁有良好職業(yè)操守的邊境官哈桑,讓人眼前一亮。哈桑前一分鐘還與宗大偉擁抱,后一分鐘卻被反對派將尸體懸空在建筑門梁。哈桑憂郁的藍眼睛永遠定格在觀眾的心中。哈桑成為推動劇情發(fā)展的敘事動力,成為一名讓人過目不忘、出彩出新的配角。主創(chuàng)團隊的人物形象設置上,男人與女人、大人與孩童、同胞與外國人,都在平等、包容、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對等關系上。戰(zhàn)爭無情,家國有邊界,愛與誠始終跨越地域、國界、種族、血緣、宗教、性別等,充分表達了和平、博愛、反戰(zhàn)、共融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一脈相承、相輔相成,它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核心的價值理念。
絲路新精神的現實意義
歷史的車輪從未停止,科技和人文,物質和精神,有序而漸進地沿著絲路順流或逆流,最終相向融合。古代的絲綢之路,以其開放、包容、自由、和諧的精神,大力推進歐亞大陸的經濟、人文在不同緯度和層面的繁榮和交流,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的藝術繁榮和人文高地。國之交,在于民心相通。古有張騫鑿空西域,今有國家頂層設計“一帶一路”。沿著前人的足跡和精神,民心相通,人人成為或正在成為現代的張騫。
國家、民族不分大小、強弱,在“一帶一路”時代大背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或得以更好地體現。影片中宗大偉的人物形象設置是外交官,外交官是沒有槍支的戰(zhàn)士。因此該影片無法以夸張、火爆、激烈的打斗大場面吸引觀眾。不溫不火的場面影像敘事,很難給觀眾帶來具有刺激性的觀感。為了讓影片在意象與意境、人物形象塑造中呈現高級質感和美感,主創(chuàng)團隊特意選擇在沙漠中長時間、長隊伍步行。歸家返鄉(xiāng)路千萬條,他們選擇的這一條本沒有路,一直堅定朝前走,就有路,終能抵達彼岸。孤兒哈提瑪在寧靜的沙漠夜晚,不時朗讀《一千零一夜》中的《航海家辛巴達》,鼓勵自己和大人要堅持走出沙漠。這柔軟的場面影像,無疑比儀式化的沙漠徒步,更能打動成人的內心世界,觸摸最為柔軟的隱蔽的情感角落。
影片中的宗大偉、成朗與白婳秉承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理念,順應文化多樣化的世界潮流。繼承且發(fā)揚“一帶一路”精神,既是對古代絲綢之路中東西方文明交融的繼往開來,又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巨大空間,同時以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為己任,形成具有強大影響力和輻射力的中華文化生態(tài)圈,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續(xù)寫絲路新精神。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近年來以新主流電影為代表的時代經典,高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美學理想的旗幟,“以藝術的方式”深入演繹新時代主題,“小切口”細節(jié)呈現人情變遷,在審美上引領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其精神素養(yǎng)。新主流電影《萬里歸途》以影像闡釋多元化世界與共同命運的深刻內涵。
回眸過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在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文藝創(chuàng)作與生產提出更高要求。隨著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直面文化強國建設的實踐方向,我們需要回望文藝與傳統(tǒng)文化相伴相生、與時代相生相長的來路并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激發(fā)文藝的創(chuàng)造活力,以具有時代感的藝術方式講述大傳統(tǒng)與大時代里的各類故事,用更加專業(yè)化的文化生產回報社會的寬容和消費者的期待,以高品質文藝作品特有的精氣神,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