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紅
對于黃河河道的記載,最早見于《尚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逼渲械拿辖?,唐代孔穎達《五經(jīng)正義》曰:“孟者,河北地名,春秋所謂向、盟是也。于孟地置津,謂之孟津?!逼涞卦诮衩现菔心?千米的開儀黃河文化苑一帶。
禹王故道在今孟州境,古無沖決之虞,東行至汜水口以下,大河脫離南岸山體略偏東北流,在北岸清風嶺約束下流至今沁河口一帶,接納濟沇水,再東行9千米(今沁河口以下10千米黃河左堤坐落在禹王故道上,土質(zhì)探測地表有約4米厚的粉質(zhì)壤土覆蓋層,以下為深約60~70米的強透水粗沙層)至詹店接納沁水,再向東北經(jīng)今武陟何營一帶,入今獲嘉界。
在古黃河折向東北處,南岸“溢為滎”的滎口連著滎澤,四瀆之一的濟水以滎澤為源。另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滎口以下又有古黃河支流泌水,也稱汳水,也就是后世所稱汴水。再下游,《左傳·襄公十一年》又載:“觀兵于南門,西濟于濟隧。”其中濟隧為古黃河又一支流。
《史記·河渠書》在《禹貢》“至于大伾”后補入35個字,“于是,禹以為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shù)為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這可視作對“大伾”的注解,其中的“二渠”來源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于海?!泵駠妗吨袊沤竦孛筠o典》也曾記載:“漯川,古黃河支流,其故道自河南武陟縣分支行進河北,經(jīng)直隸至山東改行黃河之南,東注于海。”可見,“大伾”指的是眾多支流出入大河的這塊區(qū)域。另據(jù)《水經(jīng)注》引東漢鄭玄對“大伾”的注解記載:“地喉也,沇出伾際矣,在河內(nèi)修武、武德之界,濟沇之水與滎播澤出入自此。”漢代修武縣治所在今獲嘉縣城,武德縣治所在今武陟縣大城村。
古黃河在今武陟東南部有流向東北、東南兩種趨勢。戰(zhàn)國時期開挖的鴻溝、秦漢的浪蕩渠、滎陽漕渠和汴渠,都以此處黃河水為源頭引河東南。西漢末年,黃河、汴渠決壞,水患持續(xù)60余年,這一帶是災(zāi)害的源頭。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王景奉詔和王吳共同主持對汴渠和黃河的綜合治理,“筑堤自滎陽東至千乘??谇в嗬铩?。王景還整修原引水口,在敖城西北(約在今桃花峪西北)的位置新建了引水口(隋代開通濟渠將引黃口進一步上提至今滎陽汜水鎮(zhèn)東北的板渚)。
既要引足夠的河水保證漕運,又不能牽動全河沖毀漕渠,引水口及其上下河岸的加固就很重要?!端?jīng)注》里稱“順帝陽嘉中,又自汴口(王景治河前的引水口門)以東,緣河積石,為堰通渠,咸曰金堤。靈帝建寧中,又增修石門,以遏渠口。水盛則通注,津耗則輟流……河水又東徑八激堤北。漢安帝永初七年,令謁者太山于岑,于石門東積石八所,皆如小山,以捍沖波,謂之八激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以前,黃河下游河道皆在現(xiàn)行河道以北入渤海,其變遷范圍西不過漳水,東不出大清河,其間焦作段黃河均沿禹王故道行河。在這條故道的北側(cè),另有一條故道由今沁河口向東北,經(jīng)武陟縣圪垱店村南,在商村南循古陽堤入獲嘉界,與禹王故道匯合。這條故道最初可能是古漯水的河道?!端?jīng)注》中表示,“沁水于(武德)縣南水積為陂,通結(jié)數(shù)湖?!焙诮袂吆涌跂|北水寨一帶。隋代開永濟渠當是以湖水為源頭,宋代黃沁河大水仍沿這條故道行進。據(jù)武陟商村湯帝陵《宋重建商王廟大殿記》碑文記載,宋慶歷八年“黃沁大溢,摧至陵下”。
1128年,杜充為阻金兵南進,在滑縣西南人為決河,黃河下游河道改走現(xiàn)行河道以南,奪淮入黃海。其變遷范圍,北不出大清河,南不出潁、淮,以武陟為頂點,河勢逐漸向南發(fā)展。
金大定六年(1166年),黃河在陽武決口,水淹鄆城東流匯入梁山泊。大定八年(1168年)河決李固渡,經(jīng)曹州、單縣、徐州合泗水入淮,呈兩股分流之勢。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決陽武光祿故堤,大河改走胙城以南,這時汲縣(今衛(wèi)輝)境內(nèi)無河。元至正二十五年(1288年)大河又決陽武,出陽武南,新鄉(xiāng)縣境內(nèi)無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羊山。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河大決,北決新鄉(xiāng)八柳樹,南決滎澤孫家渡。明天順五年(1461年)河徙,自武陟入原武以南,這時獲嘉境內(nèi)無河,黃河流向東南。
明弘治二年(1489年),陽武至開封河段南北兩岸決口甚多,北決之河侵入張秋運河,嚴重影響漕運,朝廷當即“命白昂為戶部侍郎,修治河道”。白昂役夫30萬人筑原武、陽武、祥符、封丘、蘭陽、儀封、考城至山東曹縣北岸長堤,以衛(wèi)張秋。不久黃河北岸又決數(shù)處,俱入張秋運河,形勢嚴重。明弘治七年(1494年),劉大夏治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水南下入淮的方策,又筑了太行堤作為第二道防線,才使北流盡斷。同時又疏浚了孫家渡等舊河,分殺下流水勢,河南行故道。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堵合南岸決口,致使“南流故道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入淮泗”。至明隆慶六年(1572年),“南岸續(xù)筑舊堤,絕南射之路,豫境黃河始歸一槽,由開封、蘭陽、歸德、虞城下徐邳入淮。”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河決武陟縣詹家店、馬營口、魏家口,大溜北趨,注滑縣、長垣、東明,奪運河,至張秋,由五空橋入鹽河歸海。九月,塞詹家店、魏家口,十月塞馬營口。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馬營口復(fù)決,灌張秋,水注大清河。六月,沁河水暴漲,沖塌秦家廠南北壩臺及釘船幫大壩。九月,秦家廠南壩甫塞,北壩又決,馬營口亦漫開。這兩年堵口筑壩過程中,先建釘船幫大壩挑河水流向東南,再建秦廠大壩將大河再行南挑,同時將沁河口至詹店間的自然缺口接筑成遙堤,從此使大河在沁河口以下折向東南方向。此次堵口過程中,黃河南岸尚有平地可開引河,至雍正以后大河漸次靠南岸山體行河。
清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銅瓦廂以后,形成黃河下游現(xiàn)行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