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敦煌遺書中的唐代沙門道氤

        2023-05-30 10:48:04定源
        敦煌研究 2023年2期

        內容摘要:唐代沙門道氤的生平事跡,《宋高僧傳》的記載最為詳盡,上世紀初發(fā)現(xiàn)的敦煌遺書亦可補宋傳之不足。本文利用這些出土文獻討論指出:道氤在開元十六年(728)為長安薦福寺沙門,主持過玄宗在一行塔舉辦的齋會以及住錫薦福寺、研習密教的背景。道氤晚年因病隱居,勤于撰述,成為內道場供養(yǎng)十大德之一,收藏《東夏顯正略記》一書,而此書可能是他學習佛道論衡知識的筆錄。道氤是惠沼弟子,維系著唐代唯識學開元時期的發(fā)展命脈,由此得知他之所以從唯識學角度撰述《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的知識背景。新文獻豐富了我們對道氤生平和思想的認識。

        關鍵詞:敦煌遺書;唐代沙門;道氤;薦福寺

        中圖分類號:G256.1;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3)02-0052-08

        Monk Daoyin of the Tang Dynasty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Supplements to Previously Discovered Sources

        Dingyuan(WANG Zhaoguo)

        (College of Philosophy, Law & Political Science,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300234)

        Abstract: Concerning the life and achievements of monk Daoyin of the Tang dynasty, a most detailed record has previously been found in Biographies of the Eminent Monks of the Song Dynasty. The discovery of Dunhuang manuscrip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provides further material about the life of this extraordinary monk. After careful study of these unearthed documents, this research presents a detailed catalogue of the activities and achievements of Daoyins life. While living as a monk at the Jianfu Temple in Changan in the sixteenth year of the Kaiyuan era (728 CE), Daoyin presided over the Fasting Gathering at Yixing Pagoda with Emperor Xuanzong in attendance. His regular activities at the temple were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esoteric Buddhist teachings. He was known to possess a text entitled “Dongxia xianzheng lveji” 東夏顯正略記 (Promoting Uprightness in Dongxia Kingdom) which seems to have consisted of the collection of notes he made while study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Buddhist and Taoist theories on equilibrium. Daoyin was a disciple of Huizhao惠沼and was crucial to Chinese studies of Yogacara philosophy during the Kaiyuan period, which would explain why the text of “Yu zhu jingang banruo jing xuanyan” 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 (Promotion of the Prajna Paramita Sutra with Imperial Commentary) which he wrote features a Yogacara perspective. In his later life, he lived as a hermit due to illness and concentrated on writing, he was also elected as one of the “Ten Worthies” of the palace temple. None of 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present in Biographies of the Eminent Monk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other received sources, which makes these Dunhuang documents essential to improving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Daoyins life and thought.

        Key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 Tang dynasty monk; Daoyin; Jianfu Temple

        佛教高僧輩出的有唐一代,與那些開宗立派的僧人相比,道氤(668—740)算不上著名人物。道氤之所以引起當代學術界的關注,乃因敦煌遺書與吐魯番文書中有其著作。日本學者平井宥慶先生最早關注敦煌遺書出土的道氤著作《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以下簡稱《宣演》),并先后發(fā)表多篇論文。他還利用贊寧《宋高僧傳》卷5所收“唐長安青龍寺道氤傳”(以下簡稱道氤傳)對道氤生平作過研究{1}。然而,《宋高僧傳》成書于北宋端拱元年(988),上距道氤生活的時代已二百多年。贊寧當年撰寫“道氤傳”所依據的材料已不可考。贊寧之后,慧洪《林間錄》、曇噩《新修科分六學僧傳》乃至日本堯恕撰《僧傳排韻》等雖有道氤生平記錄,但總體上未能超出“道氤傳”所述范圍。因此,“道氤傳”成為我們目前了解道氤生平最珍貴的史料。

        十多年前,筆者注意到,敦煌遺書有道氤生平的記錄若干,可補“道氤傳”之不足,為此撰有“敦煌文獻より見られる唐代沙門道氤の傳歷”一文{2},加以鉤稽。如今看來,此前拙稿過于簡略。為了更加全面補充道氤的生平事跡,仍有重加探討的必要,故而草成此文,略補前憾,并乞教于博雅之士。

        一 作為大薦福寺沙門的道氤

        據“道氤傳”,道氤俗姓長孫,長安高陵人,父名容,官至殿中侍御史。道氤于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去世,享年七十三歲。由此推算,他出生于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出家前,進士及第。弱冠之年,于長安招福寺依慎言律師出家。善屬文詞,頗受大興善寺復禮法師贊譽,從而名聞天廷。開元時期,與良秀、法修等僧人來往,并受御史李竫之請赴洛陽天宮寺講述《凈業(yè)障經》并制疏。其間于洛陽大福先寺參與由一行主持的法義論辯,思辯超群,深得一行賞識,晚年居長安青龍寺,直至去世。

        道氤一生的足跡主要集中在長安與洛陽兩地。所住寺院有出家地長安招福寺,講學和論議地洛陽天宮寺、大福先寺,以及他晚年居住并終焉之地長安青龍寺。然而,道氤一生并非只住過這些寺院。從敦煌遺書可知,他也是大薦福寺沙門。

        敦煌遺書現(xiàn)存《大唐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敕為大惠禪師建碑于塔所設齋贊愿文》(以下簡稱《贊愿文》),內容可見于伯3535號背、伯4027號和伯2547號。此三號寫本殘損情況不同,唯獨伯3535號背有作者自署“大薦詎{1}福寺沙門道氤述”。關于《贊愿文》,我曾指出{2}:開元十五年,一行禪師去世,玄宗十分悲痛,御制塔銘,并謚“大慧禪師”之號,以旌其德。開元十六年(728)七月三十日,玄宗攜同百官到一行塔前立碑設齋。法會由道氤主持,《贊愿文》就是道氤在當時法會上唱導的內容。

        大薦福寺位于長安城南開化坊。文明元年(684)武則天敕命為駕崩百日的唐高宗獻福而建,原名大獻福寺,天授元年(690)改。此寺長期作為國忌行香之所,影響頗大。武則天、中宗時期寺中設有“翻經院”,先后有應邀而來的于闐實叉難陀、南海求法歸來的義凈以及賢首國師法藏等在此譯經。至玄宗朝,該寺譯經活動有所減少,而舉行密教活動漸多。這一功能性轉變,或與開元年間金剛智、善無畏、不空等人相繼來華并在長安大力倡揚密法有關。如《宋高僧傳》卷1“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傳”云:

        開元己未歲達于廣府,敕迎就慈恩寺,尋徙薦福寺。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羅灌頂?shù)缊?,度于四眾。大智、大慧二禪師,不空三藏,皆行弟子之禮焉。[1]第50冊:711

        開元己未,即開元七年(719),金剛智航海至廣州,之后北上長安。據元覺岸《釋氏稽古略》,金剛智開元八年到達長安。到達長安后,他先敕住慈恩寺,旋即移居薦福寺,并于兩寺建立大曼拏羅灌頂?shù)缊觥.敃r向金剛智學習者,除了來自印度的不空之外,還有大智、大慧兩位禪師。大慧即一行,他與不空一同向金剛智學習,這一點學界沒有異議。那這里的大智禪師到底是誰呢?

        周一良先生早年研究翻譯并注釋過《宋高僧傳·金剛智傳》,他指出此大智禪師是北宗神秀(606—706)的弟子義福[2]。日本學者巖崎日出男先生也持相同看法[3]。有關義福的生平事跡,嚴挺之撰、史惟則書丹的《大智禪師塔銘》所載甚詳。義福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圓寂,玄宗賜謚號為“大智禪師”。學界普遍認為,向金剛智學習的大智禪師就是義福,由此進而討論開元時期禪密交涉的問題{3}。這一觀點有待商榷,徐文明先生曾經對此有過懷疑,但沒有展開論述[4]。我曾依據元覺岸《釋氏稽古略》一條標注材料指出,向金剛智學習的大智禪師實際不是義福,而是道氤{4}。據此我進一步認為,道氤之所以依止金剛智學習密法,可能與他居住在薦福寺的經歷或作為薦福寺沙門的身份有關??疾旖饎傊侨肴A及到達長安時間,他于薦福寺建立灌頂?shù)缊?,不會早于開元八年。道氤從哪一年開始居住薦福寺雖不清楚,但絕不可能晚于開元十六年。如果再考慮一行于開元十五年(727)即已故世,道氤與一行共同師從金剛智學習的時間,只能限定在開元八年至十五年之間,也就是說,道氤居住薦福寺,肯定是在這一時期內。

        開元時期,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相繼來華翻譯經典,傳授密法。當時佛教徒面對新傳來的密教經典與密法無不持以新奇或期待的眼光,尤其是密法在祈雨、消災、治病等方面靈驗甚多,從而興起佛教界普遍學習密教、信仰密法的風氣。如《宋高僧傳·金剛智傳》載“智所譯總持印契,凡至皆驗,秘密流行,為其最也。兩京稟學,濟度殊多,在家出家傳之相繼二十年”[1]712??梢韵胍?,密教經典以及密法咒術在當時社會及佛教界的接受程度。道氤、一行向金剛智行弟子之禮,正是表現(xiàn)出中國僧人學習密法的積極態(tài)度。

        由此可知,通過敦煌遺書《贊愿文》,不僅可以了解到道氤作為薦福寺沙門的史實,而且加深了我們對道氤在開元八年至十六年期間所居寺院及其修學活動的認識。

        二 道氤的晚年歲月

        據“道氤傳”,他晚年事跡大致為:第一,開元十八年,受敕在長安花萼樓與道士尹謙辯論佛道優(yōu)劣,結果道士尹謙理屈,道氤獲勝,受賜絹五百匹,辯論內容隨后集成《對御論衡》一書,編入藏內;第二,開元二十三年,玄宗注釋《金剛般若經》,隨后道氤受命宣講,并于長安青龍寺撰《宣演》一書,同時在西明寺以及崇福寺等寺院講授,聽者多達千人,“莊嚴之盛,京中甲焉”;第三,晚年勤于著述,除上述《對御論衡》《宣演》外,另有《大乘法寶五門名教》《信法儀》《唯識疏》《法華經疏》等多種著作;第四、開元二十八年,道氤臨終前上呈玄宗《遺表》一篇,回顧自己的出家生涯,提到晚年病況,表達了對玄宗厚遇的感激之情。玄宗覽表后,遣中使內給事賈文環(huán)賜絹五十匹;第五,道氤圓寂后,埋葬在終南山逍遙園側,后人為其造塔紀念。

        綜觀道氤的晚年事跡,可見他與玄宗的密切關系。據道氤受玄宗重視程度以及后人為其立塔一事來看,道氤身后或有塔銘存世。不知道贊寧撰寫“道氤傳”時,是否參考過道氤傳記史料,但能將其晚年事跡記述得如此具體,取材定有所據?!暗离硞鳌彪m于道氤晚年事跡著墨較多,但敦煌遺書的發(fā)現(xiàn),可進一步揭示其晚年歲月的更多細節(jié)。

        首先,敦煌遺書現(xiàn)存數(shù)十號《宣演》寫本,其中伯2173號卷首保存一篇內容完整的道氤自序。此序不僅是考察《宣演》成書背景的最佳資料,從中還可以獲悉道氤晚年的事跡和心態(tài),如其文云:

        大唐開元中,歲次大泉獻,皇帝御天下之廿三載,四門允穆,百揆時敘。至化洽于無垠,玄風昌于有載{1}。乃凝睿思,暢述儒道,仍懷妙覺,注訣斯經。直照精微,洞開秘密,天章發(fā)耀,佛日增輝。映千古以首出,超百王以垂范。既而雄都上京,刊勒金石,溥天率土,班宣句味。洗生靈之耳目,裂魔著之籠樊。曠劫未逢,今茲何幸!

        氤臥病林藪,杜跡彌年。伏覽圣謨,載懷拚躍。旋荷明詔,濫預弘揚。力課疲朽之余,虔敷幽奧之跡。才微任重,覆餗增尤。處座之辰,詎忌詞費。[1]第85冊:9

        上文開頭部份主要講述開元二十三年玄宗撰成《御注金剛般若經》后,將其文刊金勒石,頒詔天下,普令宣講?,F(xiàn)存房山石經本《御注》末跋文載:《御注》執(zhí)筆于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三日,同年九月十五日完成初稿,九月十八日在敬愛寺設齋慶賀,十月抄寫,經三次校訂后定稿{2}。從《御注》文本形成過程來看,《御注》頒布天下的時間最早在開元二十三年十月以后。當時道氤因病遁隱至少一年以上,所謂“臥病林藪,杜跡彌年”。盡管如此,道氤依然不顧病身,受命宣講《御注》,其心情之暢快可想而知。

        綜觀道氤生平,早期在洛陽大福先寺參加一行主持論場后,罹患過一次小病。當時一行尚在世,患病時間肯定在開元十五年之前。據前揭序文,道氤因病休養(yǎng)是在開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間。道氤臨終前所撰《遺表》也談到自己的病情,如“不謂勤劬慕學,造次養(yǎng)生。今月十六日,苦腸忽加,湯藥無救”。顯然,道氤晚年所患的是腸胃疾病?;疾≡蚧蚺c長期勤于研習、撰著有關。從“道氤傳”的敘述邏輯來看,道氤著作大部分是他晚年撰述完成的。這讓我們彷佛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僧,帶著病軀在微弱的油燈下奮筆疾書的身影。

        其次,敦煌遺書斯05257號抄有一篇《東夏顯正略記》,隨后有一行“于內供養(yǎng)十大德道氤法師邊借寫”文字,這也是道氤晚年事跡的重要記錄。

        根據斯05257號卷末“時開元二十八年正月十二日,釋子海云于京云居寺寫記”題記可知,《東夏顯正略記》是僧人海云向道氤借取,于開元二十八年正月在長安云居寺抄寫。道氤圓寂于當年七月,即海云抄寫《東夏顯正略記》之后六個月,可見此書乃是道氤晚年所藏。道氤晚年為何藏此作品?這有必要先了解此書的內容性質。

        《東夏顯正略記》主要記錄漢明帝時道士禇信與攝摩騰等圍繞佛道教之不同概念進行爭辯,比試道法,最終佛教一方獲勝。經過考察,其文大部分可見于智升撰《續(xù)集古今佛道論衡》,兩文獻的相互關系雖不清楚,但在內容上至少存在同一史源。

        《東夏顯正略記》未署作者名稱,但內容則屬于佛道論衡。考慮道氤參加過佛道辯論,此記也許是他為了學習道教知識,從其它資料中略抄而來。

        佛道論辯后,道氤撰《定三教論衡》一卷?!兑磺薪浺袅x》卷84對此有過音釋。遺憾的是,此書現(xiàn)已亡佚,無法了解它與《東夏顯正略記》的關系。

        佛教作為一種外來文化,東傳后必然要與中國固有儒、道文化發(fā)生交集,相互借鑒,以致融合。從梁代僧祐《弘明集》、唐代道宣《廣弘明集》與《集古今佛道論衡》等文獻大略可知,中國中古時期儒、佛、道三教,或佛道二教之間的長期交涉及其相互爭論的演進過程。古代三教政治地位的高低,往往取決于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唐代乃李氏天下,統(tǒng)治者雖偏崇老子李聃,擁護道教,但為了穩(wěn)定社會人心,普遍采取三教平衡的政策。例如,唐玄宗先后對分別代表三教經典的《老子》《孝經》以及《金剛經》進行注釋,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態(tài)度。

        唐朝是三教爭論比較激烈的時代。佛教界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涌現(xiàn)出不少勇于與道士抗辯的護法僧?!独m(xù)高僧傳》、《宋高僧傳》專設“護法篇”,即為此類僧人之代表。《宋高僧傳》將道氤納入“義解篇”,肯定其義學造詣;從其撰述《定三教論衡》與收藏《東夏顯正略記》來看,道氤作為護法僧之一,在唐代三教交涉中發(fā)揮過一定的作用。道氤將《東夏顯正略記》借給海云,表明他們之間有所交涉。海云生平無考,其所居之云居寺雖不見于《兩京新記》和《寺塔記》等,但很可能在長安。

        需要注意的是,海云尊稱道氤為“內供養(yǎng)十大德”,也不見于傳世文獻?!皟裙B(yǎng)”與“十大德”分作兩個概念容易理解,但一起稱呼則不多見。從字面上看,意指在內道場中接受皇室供養(yǎng)的十位大德。應該指出,隋唐時期實施過一種僧官十大德制,其職能主要是統(tǒng)理僧籍、教團等事務。這種十大德制與內供養(yǎng)十大德是否存在關聯(lián)尚需進一步討論。通過考察請進內道場接受供養(yǎng)的唐代僧人,如武則天、中宗時期的僧法、處一、慧儼、行感等人{1},他們都沒有擔任過僧官。內供養(yǎng)十大德似乎不具備管理僧團職權,只是單純延入內道場接受供養(yǎng)及主持佛事而已。

        道氤能夠成為內供養(yǎng)十大德之一,一方面體現(xiàn)他的德望之高,另一方面表明他受當權者的尊重程度。綜觀道氤一生經歷,特別就他與玄宗之間的關系來看,如前所述,開元十六年,主持過玄宗在一行塔前舉辦的齋供法會;十八年,參加過玄宗在花萼樓舉行的佛道論衡;二十三年,受命宣講《御注》,并蒙賞賜。凡此均反映出玄宗對他的尊重及禮遇程度?!缎荨纷柕离匙允稹半S駕講論沙門”,也側面說明他與玄宗的密切關系。道氤晚年充當內供養(yǎng)十大德之一,可謂實至名歸。這不僅說明他在玄宗一朝的政治地位,而且可以了解到開元時期亦有一種非僧官的內道場十大德制。

        三 唐代唯識學譜系中的道氤

        “道氤傳”記載顯示,道氤一生至少撰有十部作品,而保存至今者只有前述《贊愿文》、《遺表》與《宣演》三種。前兩種分別屬于齋文或遺言類性質,不屬于道氤的佛學論著。《宋高僧傳》將道氤收入“義解篇”,雖然側面肯定其佛學造詣,但如果想要具體了解道氤的佛學思想,除《宣演》一書外,目前則沒有更好的資料。我曾指出,《宣演》是一部站在唯識學立場注釋羅什譯本《金剛經》的著作,從中看出道氤極為注重唯識學,其佛學思想主要受玄奘新唯識學的影響。

        唐代唯識學的盛行,是以玄奘貞觀十九年回國后,陸續(xù)譯出大量唯識典籍為基礎,再經過玄奘直系弟子窺基、圓測等人,以及再傳弟子們的努力而發(fā)揚光大。玄奘圓寂后,弟子們針對唯識學的某些思想認識產生分歧,這主要是慈恩寺窺基及其弟子與西明寺圓測及其弟子之間,針對五種姓、三性以及有相、無相等學說展開不同意見的爭論。慈恩一系維護印度護法為主的唯識思想,而西明一系則吸取不少真諦舊唯識學說,于是形成慈恩寺派和西明寺派的分立格局。后來,西明寺派因被慈恩寺派視為“異端”而漸次零落。相反慈恩寺派則門庭繁盛,師資相承,最后成為唐代唯識學的“嫡傳”。學界普遍認為,唐代唯識學或者說在窺基及其弟子或再傳弟子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唯識宗思想體系,傳至開元時期便走向衰微,其原因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

        活躍于開元時期的道氤,僅從現(xiàn)存《宣演》一書來看,其佛學思想深受唯識學影響,這至少說明唯識學思想在開元時期仍受尊崇,尚有余韻在焉。前已提及,道氤早年依慎言律師出家,之后與復禮、良秀、法修、一行等人交往,并且向金剛智學習密法。但這些和道氤交流的僧人,并無唯識學背景。道氤的唯識學知識從何而來,是否與唯識學僧人有過交涉,這是此前我們無從了解的問題。如今敦煌遺書的面世則可以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某些線索,即敦煌本曇曠《大乘入道次第開決》序文云:

        大唐開元初,在濮陽大德身號智周,我大唐三藏曾孫弟子,慈恩大師之孫弟子,河南法師之親弟子,即是青龍大師異方同學。[1]第85冊:1026-1027

        關于《大乘入道次第開決》作者曇曠的生平,芳村修基{1}、上山大峻{2}等日本學者已有研究。他是敦煌人,出生于武則天證圣元年(695)。早年在甘州、肅州一帶學習《成唯識論》、《俱舍論》,后至長安專研《起信論》和《金剛經》,晚年回到敦煌。曇曠頗富著述,《大乘入道次第開決》是一部針對濮陽智周(678—733)《大乘入道次第》的注釋書,根據曇曠自敘“始在朔方撰金剛旨贊,次于涼城造起信論文,后于敦煌撰入道次第開決”,此書是曇曠從長安回到敦煌之后所撰。

        曇曠在前揭序文介紹了智周的唯識學譜系,交待他是河南惠沼的弟子、慈恩窺基的再傳弟子、大唐三藏玄奘的三傳弟子。最后談到智周是青龍大師的異方同學。

        所謂青龍大師,非指別人,正是本文所討論的道氤。道氤被稱為青龍大師,是因為他晚年長期居住長安青龍寺?!缎荨芬粫堑离惩砟暝谇帻埶滤视小扒帻埵琛敝Q。曇曠早年在長安學習,從《金剛經旨贊》自署“京西明道場沙門曇曠撰”來看,曾居住長安西明寺。學界普遍認為,曇曠離開長安是為了回避安史之亂,也就是說,他在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天寶十四載(755)之前返回河西。目前不知道曇曠何時來到長安,也不清楚他與道氤是否見過面。但從曇曠著作,尤其是《金剛經旨贊》內容來看,曇曠的佛學思想顯然受到道氤的影響。我曾經指出,道氤《宣演》一書之所以西傳,在敦煌及吐魯番地區(qū)不斷被人抄寫和研習,或許與曇曠的推介有直接關系[5]。敦煌遺書現(xiàn)存《金剛經旨贊》注釋書——《金剛經旨贊疏抄》以及伯2344號背《維摩手記》等均引述過《宣演》,這也反映出《宣演》在敦煌佛教中持續(xù)影響之一端。

        曇曠深受道氤佛學思想的影響,又是一位唯識學僧人,他在回顧智周的師承關系時,特別強調智周與道氤是河南惠沼的弟子,兩人屬于異方同學,將道氤與智周等視齊觀,可以看出道氤在曇曠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他的這一記錄對我們了解道氤的知識背景有著特殊意義。

        關于惠沼(650—714),贊寧《宋高僧傳》卷四有傳,但更詳細的資料則見于李邕撰《唐故白馬寺主翻譯惠沼神塔碑》?;菡铀仔談?,祖籍彭城,家住緇州,十五歲出家,咸亨三年(672)至長安跟隨窺基、普光學習,之后行化諸郡,素有“河南沼,天下少”之稱。開元二年十二月圓寂于洛陽白馬寺,享年六十五歲。由此推知,惠沼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比道氤年長十八歲。

        智周,河南濮陽人,人稱“濮陽大師”或“濮陽大德”。出生于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開元二十一年(733)去世,春秋五十六,比道氤年小十歲。根據日本現(xiàn)存《濮陽講表白文》記載,智周十九歲受具,二十三歲成為惠沼的入室弟子{1}。也就是說,道氤與智周一起跟隨惠沼學習,至少是在道氤三十三歲以后,即武則天時期的大足元年(701)至惠沼圓寂開元二年(714)共約十四年之間。這一時期恰好是傳世文獻沒有記載道氤行跡的空白階段。

        根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惠沼作為“證義”身份,參加過義凈在洛陽和長安組識翻譯的經論至少有三十二部,共一百零九卷。其中有明確年代可考者,神龍元年(705)七月惠沼在洛陽大福先寺參與翻譯過《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之后景龍四年(710)和景云二年(711)在長安大薦福寺參與翻譯過《浴像功德經》、《成唯識寶生論》、《觀所緣釋》以及《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惠沼在洛陽、長安兩地活動,正好是我們推測道氤可能向惠沼學習的時間,這無疑進一步證明道氤作為惠沼弟子的可能。

        贊寧在《宋高僧傳》卷7“義解篇”末尾“論曰”中談到:

        忠、氤、琳、甫、賁、秀、詵、真,俱參譯判經,盡開荒辟土,于爍宗密,美乎湛然。[1]第50冊:753

        上文開篇所說的八人,分別是指義忠、道氤、慧琳、端甫、良賁、良秀、法詵、潛真。其中除了良賁、潛真等人曾經參加過不空譯場外,其他人是否有過翻譯經論的經歷不得而知。如果結合道氤跟隨惠沼學習的時間,而惠沼當時正積極參與義凈譯場,而道氤正廁身其中,也并非不可能。當然,開元時期,道氤與一行、不空曾共同跟隨金剛智學習,參加過不空或金剛智譯場亦未可知。總之,關于道氤參與譯經,除了《宋高僧傳》外,因史料缺載,無法展開進一步論述。

        此外,作為道氤同學的智周,他一生的足跡范圍,除了在他老家濮陽有過活動之外,其余并不清楚。前揭《大乘入道次第開決》序文之后,曇曠接著談到智周的學問、著作以及聲望,其文曰:

        內窮三藏,外達九流,為學者師宗。作詞場雄伯,工乎著述,妙乎贊揚。所撰章鈔凡十數(shù)部,即《法花攝釋》《唯識諠(演)秘》《因明決擇》,皆所造也。雖不至長安,而聲聞遐被,關輔諸德,咸仰高風。[1]第85冊:1027

        智周的聲望雖然播及關中及三輔(扶風、馮翊、京兆)地區(qū),但他并未到過長安。作為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佛寺林立,高僧云集。智周出生地河南濮陽距離長安并不遠,為何一生從未涉足長安?楊劍霄博士曾經指出,這與窺基在武則天掌權時期離開長安到各地行化一樣,當時法相宗與玄宗的關系緊張是其原因之一[6]。由于智周沒到過長安,他與道氤如果是同學關系,那么他們共同跟隨惠沼學習的場所只能在洛陽地區(qū)。曇曠敘述道氤與智周是“異方同學”,這既可理解為他們兩人分別在不同地方先后跟隨惠沼學習,也可以指他們兩人在同一地方或同一時間內向惠沼學習,而后各自弘化一方。無論如何,這一記錄表明道氤是惠沼弟子,并與智周有所交集。

        稍帶指出,唐代唯識學至開元時期雖已式微,但并未衰亡,相反以道氤為代表的唯識學僧人,不僅從唯識學角度詮釋了《金剛經》,而且得到玄宗的禮遇。由此來看,玄宗是否真的對法相宗僧人抱有看法,似乎有再探討的余地。即便如此,遠離長安的智周通過其弟子崇俊,不僅唯識學得以傳續(xù),而且隨著崇俊來到揚州和杭州,也將北方唯識學帶到了南方。崇俊在杭州天竺寺所述《注唯識論》20卷、《成唯識論義翼》7卷、《法華玄贊決擇記》8卷等著作,就是窺基、惠沼、智周一脈唯識學在南方傳播的最好例子。甚至崇俊的唯識學著作,后來通過日僧德清來華與崇俊門人的接觸傳入日本,在日本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7]。 而另一方面,道氤的唯識思想又通過曇曠傳入河西走廊,在敦煌地區(qū)仍然發(fā)揮著影響。

        13至14世紀之間,日本東大寺僧人凝然著《八宗綱要》,其中談及法相宗師資相承時曰“窺基法師是三藏上足,智解絕倫,于三藏廣傳此宗……次有緇州惠沼大師,繼于慈恩大師,盛敷此宗。次有濮陽智周大師稟于淄州大師,廣傳此宗,此并大唐國相承次第也”。道氤之名雖未出現(xiàn)在唐代唯識傳承譜系中,但他作為惠沼弟子、智周同學,努力維系著唐代唯識學的發(fā)展命脈,則是值得肯定的。

        結 語

        任何一種傳記文獻,都不可能承載一個人生平的所有信息,對歷史人物的理解和認識,我們所能做的只是收集更多文獻,并盡最大努力予以再現(xiàn)或重構?!端胃呱畟鳌匪铡暗离硞鳌眱H千余字,而且是道氤圓寂兩百多年后形成的文本,即使它記錄的內容完全可信,其記載之局限性可想而知。慶幸的是,隨著敦煌遺書的發(fā)現(xiàn),其中不僅有道氤所撰《宣演》等若干古逸著作,還有一些材料可以彌補“道氤傳”等傳世文獻的不足。本文就是利用這些零碎記錄,對道氤生平進行了補充與探討,從中了解到原本在傳世文獻中無法獲取的一些信息,深化了我們對道氤生平的認識。

        道氤出家前進士及第,有著良好的外學基礎。出家后,早期成為惠沼弟子,與智周是同學;之后與一行、不空共同向金剛智學習密教;開元十六年作為長安薦福寺沙門之一,主持過玄宗在一行塔前舉辦的齋會;開元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之間因病隱居;之后帶著病軀撰述了諸如《宣演》等多部著述;晚年成為內道場供養(yǎng)十大德之一,而其收藏的《東夏顯正略記》一書,很可能就是他學習佛道論衡的筆錄。凡此均是敦煌遺書提供給我們關于道氤生平的新信息。了解這些信息,至少有兩方面意義:第一,豐富認識道氤一生的行歷、學習興趣以及思想形成背景;第二,加強理解道氤與玄宗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他在開元佛教中的政治地位。當然,從道氤身上所折射出的人際關系圈、佛教圈乃至政治圈,只是唐代中期佛教的一個縮影??梢韵胂?,倘若沒有道氤,唐代佛教至少唐代開元佛教將失去許多光彩。

        參考文獻:

        [1]大正新修大藏經[M]. 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

        [2]Chou Yi-liang.Tantrism in China[J]. Havard Journal of?Asiatis,Mar,1945,Vol.8,No.3/4(Mar,1945):276.

        [3]沖本克己,等. 新アジア佛教史[M]. 東京:佼成出版社,2010:350.

        [4]徐文明. 禪宗北宗與密教關系研究[J]. 社會科學研究,2013(4):128.

        [5]定源(王招國). 敦煌本《御注金剛般若經宣演》の文獻學的研究[M]. 東京:大東出版社,2013:274-317.

        [6]楊劍霄. 唐代法相唯識宗興衰史研究[M].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336.

        [7]定源(王招國). 日本現(xiàn)存《唐禪智寺故大德法師崇俊塔銘》考釋[C]//唐研究:第26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327-351.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av国产免费在线播放| av日韩高清一区二区|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噜亚洲av| 亚洲天堂男人的av天堂| 优优人体大尺大尺无毒不卡| 少妇放荡的呻吟干柴烈火动漫|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最新不卡| 国产喷白浆精品一区二区豆腐| 国产亚洲精品av一区|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一夲道| 国产黄三级三·级三级| 国产成人亚洲合色婷婷 | 无码 人妻 在线 视频|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色图视频在线 | 国产一区曰韩二区欧美三区| 蜜臀av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91色老久久偷偷精品蜜臀懂色| 真人做爰片免费观看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蜜tv|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又大粗又爽又黄大片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激情视频| 中文字幕日本av网站| 一本一道av无码中文字幕麻豆|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蜜臀av| 手机在线观看日韩不卡av| 亚洲av综合日韩| 久久亚洲成a人片| 亚洲中文字幕第15页|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无码中文人妻有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