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雯
白云蔽天,木洞鎮(zhèn)上的大榕樹,嘩嘩嘩響個不停,那是江風的聲音。風聲,好像在訴說著一個巨大的消息。轉過頭,長江上輪渡嗚咽而過,遙遙呼應。沿著鎮(zhèn)上小巷步行,抬頭便見楊滄白故居。
重慶母城渝中區(qū)有一條路叫滄白路,車來車往,人潮涌動,那條路是以革命志士楊滄白的名字命名的。聯(lián)想于此,一種遙相呼應的好奇感撲面而來。
小鎮(zhèn)的偏狹、隱秘,似乎容納著更多秘密。
楊滄白故居是一棟穿斗木結構建筑,三合院布局,散發(fā)出古樸又熱烈的時光氣息。穿堂而入,里面陳列著先生生前使用過的家具、生活用具以及楊滄白雕像、木洞名人字畫等。南北房之間以條石砌成天井,江風,在這里小了一些,但不為人熟知的往事漸漸清晰起來。
楊滄白,名庶堪,字品璋,號天隱閣主。這位辛亥革命的巴蜀主將,民主革命先驅,1881年出生于木洞。于右任曾詩贊:“開國有詩人,滄白楊夫子。秀句兼豐功,輝映同盟史。”
清代末年,國事不舉。各個民間社團風起云涌,誓要振興中華。1902年,為宣傳民主思想,傳遞國內外信息,楊滄白與朱必謙等創(chuàng)辦了《廣益叢報》,楊滄白任主編。
作為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zhàn)友,楊滄白創(chuàng)建了四川地區(qū)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公強會,后改組為同盟會重慶支部。
武昌起義后,楊滄白率眾起義,領導成立重慶蜀軍政府。任職四川省長期間,他選送青年學生留法勤工儉學,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培育了革命種子。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廣東省長期間,他協(xié)助孫中山平定陳炯明叛亂,改組國民黨,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逝世后,楊滄白歸隱京、滬,書詩寫意,自喻為“海上一孤松”??箲?zhàn)時期,楊滄白嚴拒汪精衛(wèi)誘迫,訣別家人,輾轉返渝,終歸故里。
我徘徊在昏暗的房間,了解楊滄白這如閃電般人生,有無言的深刻況味。除了楊滄白的生平事跡,他的詩文手稿也集中陳列在這里,比如《天隱閣詩錄》手稿,小行草寫得瀟灑奔放,法度森嚴?!傲嚷渑愣家怊鋈?,盤庚無復更思遷?!睙o論是字句,還是文意,都能感受到豪邁超拔。
學養(yǎng)深厚之氣,在昏暗舊居里如火燭之光,讓我心底明亮、敬畏起來。逐一閱讀他的書法、詩句,真是一種享受。
1942年楊滄白逝世,社會各界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形式進行紀念,有關楊滄白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天隱閣集》《楊庶堪傳》《滄白先生論詩絕句百首箋》《楊庶堪詩文集》等書籍相繼出版。紀念楊滄白的專題展覽和研討會的舉辦,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時光匆匆,楊滄白墓、滄白路、楊滄白雕塑及已經淹沒于歷史的滄白堂等建筑,雖然表明了人們對楊滄白歷史功績的認同與尊重,但青年人以及后來者更多將其理解為一種符號,或視而不見的某種標志。只有親身來到楊滄白生活、生長的舊地,他才變得不再陌生和遙遠。
那些隔著玻璃柜依然瀟灑俊逸的楊滄白書法,字字句句還在我心里回蕩。1900年重慶府試第一名秀才,文采飛揚,那個少年,正仰起頭,在天井處能隱約看見長江邊飛過來的風箏。“嚓嚓嚓”的樹葉交語不停,風起于青萍之末。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