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琦
在人們的印象中,甲方、乙方指的是合同中的簽約雙方。而在網(wǎng)絡語境下,衍生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乙方文學”,又名“文字討好癥”。
脫口秀演員楊蒙恩曾發(fā)表一條微博:“你們有沒有‘微信文字討好癥,比如我會把‘來了改成‘來啦,好給閱讀者一種我歡快積極、蹦蹦跳跳地回答他的錯覺?!边@引起無數(shù)網(wǎng)友共鳴,網(wǎng)友紛紛表示,這個時代還有誰能不抱著手機,逐字逐句地刪改,反復斟酌文字溝通時微妙的語氣變化呢?
這樣的現(xiàn)象在甲方和乙方這種合作關系中更加明顯。當一方需求另一方辦事時,一種潛在的權力差異使得人們需要更主動地維護關系,必須更多地表現(xiàn)出友好的姿態(tài),“乙方文學”便應運而生。
在豆瓣小組“乙方文學品鑒會”中,小組簡介是:“‘乙里乙氣是我們的專長……歡迎一切小波浪、小 emoji、小語氣詞回家?!边@精準概括了“乙方文學”的三大精髓。
第一,無處不在的小波浪。每一個句子都要以符號“~”結尾;第二,不發(fā)emoji不會說話。在每一句話的首尾,適時地加入表達心情的 emoji,如愉快、大笑等;第三,無處不在的語氣詞“呢”“哈”。在文字溝通時,不能用“好的”,而是要用“好的呢”,就連拒絕也要用“婉拒了哈”。
在“乙方文學品鑒會”中,組員常常一邊曬出自己爐火純青的“乙方文學”聊天記錄,一邊自嘲在日常生活中也“感染”了“文字討好癥”。
不知不覺中,“文字討好癥”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語言的“通貨膨脹”,其強大的影響力已經(jīng)從職場上的文字溝通席卷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當朋友發(fā)給你一條趣聞,你回復“哈哈”竟也有了一些敷衍的意味,只有打出“哈哈哈哈哈……”的一串大笑,才能表示你真的在笑。又或者,聊微信時,長輩回復你一個“哦”字,不受控制地,你竟產(chǎn)生一種被冒犯的念頭。
心理學家崔慶龍指出,這種情況其實是一種語言的異化,也就是文字已經(jīng)無法表達我們的交流意圖和目的,類似于邊際遞減效應,原本的交流工具已經(jīng)失效了,需要你把它重新升級、強化一下,才能使用。
當人們長期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必然會伴隨著對自我的壓抑,它等同于將真實的自我隱藏,只留下一個看上去很友善、親熱的人格面貌,這也是許多人非常抵觸這種表達方式的原因。
談至此,似乎“乙方文學”是一種極不真誠、帶著虛偽面具的說話技巧罷了。但事實上,目前人們想要做自己是一件風險極高的事情,人的一切行為,本質(zhì)上是基于對環(huán)境的感受,而“乙方文學”的盛行恰恰順應了當下的環(huán)境。假如你使用一點兒簡單的溝通小技巧,就能傳遞出明確的友好信號,使自己與人交往中變得不那么生硬、冷漠,從而更快地破冰,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那么何樂而不為呢?
今天,你變“乙”了嗎?
(摘自2023年第1期《知識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