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飛
摘 要 對比手法是小說創(chuàng)作中最為常見的寫作方法。在小說閱讀學習中,教師可以圍繞對比手法的應用,解讀對比效果,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啟示,激發(fā)學生思維,形成新的學習起點?!洞倏棥肥瞧阉升g創(chuàng)作的文言小說,文中運用大量對比手法。從對比角度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對比分析中形成閱讀體驗,在主動思考中形成閱讀認知。
關鍵詞 《促織》 對比手法 悲苦 凄美
蒲松齡《促織》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作者利用喜劇形式揭示封建社會的悲苦和凄慘,帶有極強的諷刺意味。文章采用了對比寫作手法,成功刻畫了成名的形象。成名前后職業(yè)命運際遇對比、成名無能與巫仙妙算對比、成名之子人蟲形象對比、成名喜劇情感基調(diào)對比等,作者刻意設計和安排,從不同角度揭示故事主旨,給讀者帶來深刻思考。教師圍繞對比手法的應用展開教學,能夠為學生規(guī)劃清晰的學習路線。
一、成名前后職業(yè)命運對比
《促織》故事情節(jié)完整。第一部分交代故事背景,宮廷官員紙醉金迷,生活極度奢侈?!皻q征民間”,讓百姓貢獻蟋蟀,以滿足這些官員斗蟋蟀之樂。故事主人公成名,因為交不上蟋蟀而遭受磨難,后來求助女巫,得到異蟲,可兒子因蟲而死,并化成蟋蟀,成名再得異蟲,最終因蟲得福。故事情節(jié)設計跌宕起伏,成名前后職業(yè)、命運、際遇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作者從這個角度展開對比設計,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形成深刻的閱讀認知。
成名在出名之前,家境一貧如洗?!安偻訕I(yè),久不售”,苦讀詩書卻難有出頭之日,命運充滿劫難。出名之后,“免成役”,后歲余“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噭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出名前后命運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比色彩濃重。閱讀這些情節(jié)內(nèi)容,如果不能深度思考,這就是單純的鬧劇,不過一個無聊的笑話。教學中,教師要作出必要提醒,對比手法用意是多元的,需要關聯(lián)思考。成名讀書沒有讀出預想的結果,表明其素質(zhì)能力并不高,但卻因為一只蟋蟀一夜成名,命運發(fā)生巨變,由一貧如洗到富貴一方,具有諷刺意味。教師不妨引用范進中舉的故事進行橫向比較,有效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對比閱讀和思考中對封建社會制度形成理性認知。
二、成名無能巫術妙算對比
成名為蟲所困,其無奈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尋找異蟲,已經(jīng)成為其家庭擺脫困難的唯一出路,自然引起成名的高度重視。成名無法獲得蟋蟀,這種設計是為了引出女巫幫忙,滲透發(fā)怪異因素,增加了故事的迷信色彩,蘊含更多意蘊,如朝廷腐敗,百姓遭殃,希望借助神力擺脫窘態(tài)。這也是百姓最為樸素的愿望。作者安排對比手法,將成名的無能無奈與女巫的神機妙算相對比,形成對照效果。
《促織》故事構思精巧,不僅有跌宕情節(jié),還滲透鬼神內(nèi)容,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作者設計女巫情節(jié)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成名的無能,并不只是強調(diào)迷信。成名苦苦追求科舉,卻不能中舉,說明其能力有限,只能“充里正役”,其尷尬窘迫溢于言表。作者這樣設計有其特殊安排,為后面的因蟲得福情節(jié)作了鋪墊。女巫帶有超自然的能力,這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樸素追求,希望有神仙的介入,改變其多舛的命運。故事設計女巫神機妙算,形成鮮明對比作用,突出成名的無能,讓成名偶然成功,增加了故事懸疑性,也給讀者帶來更多的遐想。教師在解讀這一組對比時,要做好知識儲備檢查,排除迷信成分,從情節(jié)需要出發(fā),突出封建社會制度的荒唐,突出百姓命運的變化無常,增加了故事內(nèi)涵。結合故事情節(jié)梳理、人物形象分析,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和討論,對故事的深刻內(nèi)涵有了全新認知。《促織》是對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人鬼對話情節(jié)安排,表明在這個社會里,早已沒有了真理,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病態(tài)。教師引導學生從更多角度展開思考和探究,其閱讀認知會更為深刻而多元。
三、成名之子人蟲形象對比
小說故事情節(jié)設計不僅要有起伏,還要有超出預料的內(nèi)容?!洞倏棥吩诎才殴适虑楣?jié)時,增加了成名意外得到異蟲,其子因為致死異蟲而喪命的情節(jié),為故事帶來更多悲劇色彩,也為后面情節(jié)發(fā)展作了鋪墊。成名兒子變成了一只蟋蟀,作者有意識安排形象描寫內(nèi)容,形成另一種對比。人和蟲的形象存在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但作者巧妙設計,找到不少對比點,增加了故事神秘感,促使讀者建立關聯(lián)意識,在深入閱讀中形成個性認知。
成名之子形象對比設計時,作者突出孩子的個性特點。成名之子生時比較頑皮,“竊發(fā)盆”,導致蟋蟀死亡,但他化為蟋蟀后,其性格則顯得大智若愚。“輕捷善斗”“應節(jié)而舞”,這些特點與其生前大相徑庭。這是作者刻意設計的。生為孩子時,其性格是活潑頑皮的;成為蟲子后,變得更為成熟了。行為上帶有獻身的意味,這是典型的報恩行為。教師在閱讀引導時,需要作出一些具體提示,要求學生展開深入思考,對封建禮教、傳統(tǒng)孝道等內(nèi)容進行關聯(lián)對接。這樣才能讓學生準確理解成名之子的性格變化。學生對封建文化有一定認知,但面對這樣的怪異故事不會做主動聯(lián)系。教師組織學生搜集相關信息素材,展開多種形式的閱讀討論,可以為學生規(guī)劃清晰學習路線。成名命運起起伏伏,他的兒子只是作者刻意設計的一個配角,深刻揭示封建社會制度的罪惡,作者有意識滲透對比手段,將故事情節(jié)推上高潮,為深入揭示封建社會本質(zhì)提供更多契機。封建社會實行科舉制,這里卻安排獻蟲升天的故事,這無疑對朝廷形成絕妙諷刺,對成名的無能進行嘲諷,這又是一種對比。
四、成名喜劇情感基調(diào)對比
《促織》故事本身帶有悲劇色彩,但情節(jié)、情境、結局安排卻是喜慶的、圓滿的,充滿戲劇味道。這也是作者特意安排的。教學時,教師要作出必要的引導,讓學生展開深度思考,對故事情節(jié)和蘊含哲理展開對比分析,從中感受故事情感基調(diào),對封建社會吃人本質(zhì)有更深刻的認識。成名是故事的核心人物,其命運發(fā)展成為情節(jié)設計線索,學生閱讀這個故事需要更多輔助和指導,教師針對學生生活認知展開對應設計,以提升教學適配性。
成名一家因為一只蟋蟀經(jīng)歷榮辱,雖然最終是喜劇結局,但讀者情感難以得到慰藉。這說明作者設計故事有特別用意。教師要作出必要提示,引導學生在閱讀之后要深度思考:成名在出名之后,真正顯貴了嗎?他經(jīng)歷了多少劫難呢?成名兒子真的能夠化為一只蟋蟀嗎?故事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呢?這里運用了對比手法,其設計目的是什么呢?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深度思考,教師與學生進行問題討論。學生站在不同角度考慮問題,其個性觀點開始碰撞,問題討論中逐漸達成一些共識。這篇小說雖然帶有神奇色彩,卻不能折服讀者情感,喜劇設計不能給讀者帶來喜悅感受,這才是作者設計的巧妙所在。教師借助問題設計展開教學,引導學生進入深度思考環(huán)節(jié),通過對比分析,逐漸感受作者設計用意,對故事人物和社會現(xiàn)實展開對接解析,其感知體驗不斷豐富。學生對封建社會現(xiàn)實有認知積累,教師有意識地作對接處理,為學生規(guī)劃清晰思考路線,其學習認知逐漸深刻起來。
《促織》帶有傳奇色彩,作者以喜劇手段展開情節(jié)設計,教師在教學中滲透對比手法內(nèi)容,通過對比方法的具體應用,解析情境設計原理,引導學生在理性閱讀分析中建立正確認知。成名的命運與奇異的蟲子聯(lián)系到一起,這本身就是滑稽可笑的,但在封建社會中卻是能夠發(fā)生的客觀事實。
[作者通聯(lián):浙江安吉縣孝豐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