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均生
年的味道,就藏在媽媽包的團圓粿中。
團圓粿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白色的,一種是草綠色的,草綠色的和清明粿很像。這種草綠色的由來是在米粉團中加了野艾蒿,同時也讓粿有了艾蒿香味。
團圓粿跟小籠包可以作個類比:小籠包的頂部有一個小坑,團圓粿卻是一個尖頂;小籠包外皮的用料是面粉,而團圓粿是用的粳米粉和糯米粉;小籠包的餡以肉為主,而白色團圓粿的餡主要由精肉、豆腐干、冬筍和雪菜剁成細(xì)末爆炒而成,草綠色團圓粿的餡一般有芝麻白糖餡和豆沙餡。做餡要比包團圓粿提前半天,餡料需要涼一涼。團圓粿好不好吃,餡的味道特別重要,因為媽媽的味道在這餡里會得到充分體現(xiàn)。
說了餡,再說皮。制作團圓粿皮,粳米粉和糯米粉的比例搭配很重要:粳米粉多了,皮容易硬,口感不好;糯米粉多了,容易粘牙,沒法吃。粳米粉和糯米粉的搭配比例多少,直接關(guān)系到團圓粿的品質(zhì)。我特意查過資料,說團圓粿皮使用的粳米粉與糯米粉的比例是1:2。
配好了粳米粉和糯米粉,在鍋里燒上一些水。水燒開了以后,把米粉撒到鍋里,一手撒米粉,一手用又粗又長的筷子攪拌,直到攪拌成一個米粉團。起鍋將米粉團移到臉盆,熱氣騰騰的。這叫作芡頭。當(dāng)米粉團不燙手時,就可以加些干米粉揉制了。要趁熱揉好,能讓米粉團變得更筋道。揉米粉團很有講究,需要力氣,更需要技巧。媽媽揉不動時,我會去幫忙揉幾下,但更多時候是去搗蛋的,揉粉團很好玩,畢竟那時候還很小。
揉好了米粉團,接下來就是包團圓粿。包團圓粿時,粿碗捏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包出來的團圓粿的漂亮程度。捏粿碗就是把米粉團捏成小小的碗狀,皮要捏得薄薄的。薄到什么程度?就是對著電燈看有透明的感覺。如果捏粿碗時,在皮內(nèi)里抹上一點豬油,就會特別滋潤,蒸熟后的團圓粿會油光發(fā)亮,咬在嘴里有一種美滋滋的感覺。
捏好粿碗后就是放餡,然后給粿碗打褶,這褶要打得均勻,否則團圓粿成品就不好看。給粿碗打好褶后,將未成形的團圓粿放在左手上,用右手一點點地圈緊再團在一起,一只團圓粿就包成了。這就像是過年時,一家人無論相隔多遠(yuǎn),跋涉多辛苦,都要從四面八方往家趕,最后團圓共享天倫之樂一樣。這應(yīng)該是將這款糕點取名為“團圓粿”的寓意吧!
家里包團圓粿時,如果正好堂姐表姐們來玩,嘰嘰喳喳有說有笑地一起包,就仿佛把幸福美滿的生活都包進了粿里。但大多時候,都是媽媽一個人包完的,差不多要花一個下午加晚上的時間,很辛苦,包得眼睛發(fā)酸。我也經(jīng)常會過去幫忙包幾只,但包得歪歪扭扭的,難看極了。包團圓粿真的需要技巧,或者說需要制作者心靈手巧。老家的小姑娘長到十五六歲時,經(jīng)常會到鄰居家?guī)兔Π鼒F圓粿,其實是一種學(xué)藝的過程。將來做了媳婦,團圓滿粿包得好看,當(dāng)然會讓大家都高興。
我們家白色團圓粿的頭部要包成尖尖的,而草綠色團圓粿的頭部是不尖的。包好團圓粿,就是放進蒸籠蒸。蒸籠是用竹篾做的,家家戶戶都有,一般都是3層的。每蒸一次,就有好幾十只團圓粿出爐。大都要蒸一個晚上,才能把包好的團圓粿蒸完。蒸熟的團圓粿,會放在米篩里涼透,蓋好紗布,方便隨時食用。
每當(dāng)團圓粿出爐時,我總是心急地候著,手里的筷子就伸過去了。媽媽不會阻止,但話是要說的:“你慢點吃,別燙著了?!蔽页3R贿呅χ贿吰炔患按匾豢谝先?,又急忙張嘴“燙、燙、燙”地叫著,又不停地哈氣,幾個哈氣下來,總算把第一口團圓粿吞咽進肚里去了,喉嚨卻被燙得火辣辣的。然后是一只,然后是兩只,然后無數(shù)只后,拍拍肚子,填飽了,放下筷子,便出門玩去了。忽然又回頭想想,這團圓粿是什么味道?好像跟去年是一樣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是永遠(yuǎn)不變的。
團圓粿的名字取得好:一家美美滿滿、團團圓圓地過年了。團圓粿真有創(chuàng)意,天下無雙!
(編輯 吳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