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小夠 韓長松 王永紅
一場戰(zhàn)爭的成敗往往決定一個王朝的更替,沁水之戰(zhàn)便是如此。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楊堅專權,相州總管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泰外甥聯(lián)絡青州總管等北周地方勢力舉兵發(fā)難,攻城略地。楊堅任命徐州總管韋孝寬為元帥,率兵討伐尉遲迥。尉遲迥之子尉遲惇帶兵10萬進駐武德,在沁水東岸布陣20余里,與韋孝寬進行決戰(zhàn)。尉遲惇大敗,韋孝寬乘勝追擊,在相州鄴城打敗了尉遲迥,平定了叛亂。沁水之戰(zhàn)決定了北周小皇帝亡國的命運,為楊堅建立隋朝鋪平了道路。
沁水之戰(zhàn)的歷史背景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動亂的時代,戰(zhàn)爭頻繁,各種力量相互牽制,基本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沁水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北周時期。
北周又稱后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宇文覺在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5帝,共24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后,其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自稱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廢西魏恭帝建國,國號周,建都于長安,史稱北周。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權力實則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北周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宇文護,親掌朝政。577年,北周武帝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去世,其子宇文赟即位,史稱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楊堅的長女楊麗華被封為皇后,楊堅晉升為柱國大將軍、大司馬。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其子7歲的宇文闡繼承皇位,史稱周靜帝。由于周靜帝宇文闡年幼,外戚、左丞相楊堅掌握了朝政大權。
沁水之戰(zhàn)的誘因
由于周靜帝即位時年幼,楊堅在鄭澤和劉昉的幫助下,以外戚、左丞相身份控制了北周的朝政。與此同時,楊堅為穩(wěn)固其權力,防備北周宗室生變奪權,消除潛在威脅,便以千金公主將嫁于突厥為辭,詔趙王、陳王、越王、代王、滕王五王(北周宗室五王)入朝,將北周宗室五王調(diào)入京都長安加以控制?!傲拢w王招、陳王純、越王盛、代王達、滕王逌并至于長安。”因尉遲迥威望素重,恐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并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宣帝崩,隋文帝輔政,以迥望未夙重,懼為異圖,乃令迥子魏安公惇赍詔書以會葬征迥?!泵鎸顖约舫惣旱氖侄危敝艽笙蠖辏?80年)六月,尉遲迥公開起兵反對楊堅。七月,青州總管尉遲勤(迥弟之子)從迥反楊。當時,尉遲迥所統(tǒng)轄有相、衛(wèi)、黎、沼、貝、趙、冀、滄等地,其弟尉遲勤所統(tǒng)轄有青、膠、光、莒諸州。為爭取其他力量的支持,尉遲迥質(zhì)其子于江南陳朝,以請援。派人出使并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欲招降上柱國、總管李穆,遭到拒絕?!跋嘀菘偣芪具t迥以重臣宿將,志不能平,遂舉兵東夏。趙魏之士,從者若流,旬日之間,眾至十余萬”,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推翻楊堅專權的軍事行動。針對尉遲迥等地方勢力聯(lián)合反叛的行為,楊堅任命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領大軍東出潼關,討伐尉遲迥?!案咦婷现鶉?、鄖國公韋孝寬討之?!?/p>
沁水之戰(zhàn)概況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尉遲迥在相州的治所地鄴城聚眾起兵反對楊堅,隨后派令儀同薛公禮帶兵圍攻懷州。懷縣永橋城守將紇豆陵惠投降尉遲迥,尉遲迥順勢占領懷縣永橋城?!坝罉蜴?zhèn)將紇豆陵惠以城降迥”。針對尉遲迥的反叛與進攻,楊堅任命韋孝寬為行軍元帥,率軍隊討伐尉遲迥?!傲?,詔發(fā)關中兵,以孝寬為元帥東伐。”同年七月,韋孝寬帶領軍隊進駐河陽。隨即派軍隊打敗了圍攻懷州的尉遲迥部薛公禮的軍隊。“七月,軍次河陽。迥所署儀同薛公禮等圍逼懷州,孝寬遣兵擊破之。”懷州之役,《隋書·梁士彥傳》中記述了梁士彥與薛公禮交戰(zhàn)的情況?!拔惧闹匆?,以為行軍總管,從韋孝寬擊之。至河陽,與迥軍相對。令家僮梁默等數(shù)人為先鋒,士彥以其徒繼之,所當皆破乘勝至草橋,迥眾復合,進戰(zhàn),大破之?!?/p>
為了應對韋孝寬大軍的到來,尉遲迥派其兒子尉遲惇率領十萬軍隊,進駐武德,抗擊韋孝寬。“惇率眾十萬入武德,軍于沁東。”在分兵抗擊薛公禮、解懷州之圍的同時,韋孝寬率大軍向東,繞過永橋城,在懷縣永橋城的東南、沁河的西岸扎營?!斑M次懷縣永橋城之東南”。永橋城位于沁河南岸,處在要塞地帶,城墻堅固,被尉遲迥的軍隊占領。韋孝寬麾下的眾將士認為這座城處在要害,請求先攻占它。韋孝寬卻認為永橋城雖小,但很堅固,如果沒有攻下,就會削弱軍威。如果打敗了主力部隊,這座小城里的軍隊又能有什么作為?韋孝寬力排眾議,繞城而行,帶領軍隊駐扎到永橋城的東南沁河西岸、隔沁河與尉遲惇相對峙?!捌涑羌仍谝獩_,雉堞牢固,迥已遣兵據(jù)之。諸將士以此城當路,請先攻取。韋孝寬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損我兵威。今破其大軍,此亦何能為也。于是引軍次于武陟?!庇捎谡笛雌?,沁水洪水暴漲,兩軍隔沁河扎營對峙。“會沁水漲,孝寬與迥隔水相持不進?!?/p>
面對兩軍對峙的狀況,楊堅認為是諸將畏首畏尾,不敢爭先進攻,導致今天的局面,于是便派監(jiān)軍前往督戰(zhàn),督促進攻?!靶挼戎T軍隔水相持不進。隋文帝又遣高颎馳驛督戰(zhàn)?!?/p>
面對韋孝寬率領大軍的到來,尉遲惇在沁河東岸布兵二十里,加以防守。八月,楊堅委派之監(jiān)軍高颎到達前線后,立即執(zhí)行楊堅的旨意,遂令在沁水架橋,準備發(fā)起進攻。為破壞韋孝寬、高颎軍隊在沁水上架設橋梁,尉遲惇在上游放下火筏,企圖焚橋。高颎命士卒在橋的上游構(gòu)筑水中障礙“土狗”(前銳后廣,前高后低,狀如坐狗的土墩),以阻火筏近橋,確保橋梁安全?!爸淋?,為橋于沁水,賊于上流縱大火筏,颎預為土狗以御之?!?/p>
針對韋孝寬指揮軍隊的進攻,尉遲惇率軍隊稍稍后撤,準備在韋孝寬的軍隊渡過沁水一半軍兵的時候,對其發(fā)起進攻?!皭急?,麾軍小卻,欲待孝寬軍半渡而擊之?!表f孝寬則利用尉遲惇軍隊后撤的時機,鳴鼓急進。在軍隊渡過沁水之后,高颎命人放火焚燒了橋梁,表達決一死戰(zhàn)的決心。在韋孝寬軍隊的猛攻下,尉遲惇的軍隊大敗,尉遲惇單騎逃往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坝谑且姶斡谖溱?,大破迥子惇,惇輕騎奔鄴。”《隋書·高颎傳》記載:“既渡,焚橋而戰(zhàn),大破之。”
關于沁水之戰(zhàn)的戰(zhàn)況,在行軍總管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于仲文等人的列傳中,有所記述。“尉迥作亂,以忻為行軍總管,從韋孝寬擊之。時兵屯河陽,諸軍莫敢進。帝令高颎馳驛監(jiān)軍,與忻密謀進取者。迥遣子惇,盛兵武陟,忻先鋒擊走之?!薄案咦鏋樨┫?,尉迥作亂相州,述以行軍總管率步騎三千,從韋孝寬擊之。軍至河陽,迥遣將李俊攻懷州,述別擊駿軍,破之。又與諸將擊尉惇于永橋,述先鋒陷陣,俘馘甚眾”“及尉迥作亂,以弘度為行軍總管,從韋孝寬討之。弘度募長安驍雄數(shù)百人為別隊,所當無不披靡。”“時韋孝寬拒迥于永橋,仲文詣孝寬有所計議?!?/p>
上述列傳,或多或少記述了懷州戰(zhàn)役和沁水之戰(zhàn)的情況。
沁水之戰(zhàn)韋孝寬、高颎取勝的原因
沁水之戰(zhàn)后,韋孝寬、高颎帶領軍隊乘勝追擊,直接打到尉遲迥的老巢——相州鄴城城下,尉遲迥城破自盡,韋孝寬取得了全面勝利。
從戰(zhàn)術層面分析,韋孝寬能夠取得沁水之戰(zhàn)的勝利,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韋孝寬的兵力占優(yōu)勢
在《北史》《周書》等史籍中,對于沁水之戰(zhàn)尉遲迥的軍隊人數(shù),均有明確的記載。在《北史·尉遲迥列傳》中記述:“魏安公惇率眾十萬人入武德,軍于沁東,孝寬等諸軍隔水,相持不進。”《周書》中記述:“惇率眾十萬人入武德,軍于沁東?!薄端鍟じ唢G列傳》中記述“尉遲炯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騎八萬,進屯武陟?!北容^《北史》《周書》與《隋書》的記載,只有《隋書》中記載為“八萬人”,與其他列傳記述不一致??紤]到《隋書》中在派監(jiān)軍時間上記述的偏差,而且在其他方面記載也有錯誤,可以確認《北史》《周書》中記載的“魏安公惇率眾十萬人入武德,軍于沁東,孝寬等諸軍隔水,相持不進”的記載,是可信的。
韋孝寬、高颎軍隊的兵力在《北史》《周書》和《隋書》等史籍中,均沒有記載?!端鍟分杏涊d:“高祖命上柱國、鄖國公韋孝寬討之?!薄吨軙ろf孝寬列傳》記述:“六月,詔發(fā)關中兵,以孝寬為元帥東伐?!薄侗笔贰の具t迥列傳》記述:“隋文帝于是征兵討迥,即以韋孝寬為元帥,陰羅云監(jiān)諸軍,郕國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xiāng)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隴西公李詢、延壽公于仲文等皆為行軍總管?!?/p>
《孫子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zhàn)之,少則能逃之,不若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睆膽?zhàn)術的角度考慮,進攻一方的軍隊人數(shù)不應當少于防守的一方。
楊堅具有雄才大略,此時掌握著北周軍政大權,具有調(diào)動全國軍隊的力量,決心消滅尉遲迥,從這個角度分析,楊堅調(diào)集的軍隊人數(shù),不應少于尉遲迥的軍隊人數(shù)。韋孝寬是北周能征慣戰(zhàn)的名將,精通《孫子兵法》、熟知打仗所需要的兵力。作為行軍元帥,他不可能帶著兵力少的軍隊前去攻打兵力強大的軍隊。從以上分析判斷,韋孝寬所帶領的“關中兵”的人數(shù),不會少于尉遲惇的兵力。
另外,從戰(zhàn)將的實力上分析,韋孝寬是北周著名的戰(zhàn)將,實力超群。隨韋孝寬出征的7位行軍總管,都是北周的名將,個個能征慣戰(zhàn),實力強悍。反觀尉遲惇,既沒有其父尉遲迥的能力,在其率領的軍隊中,也沒有見到著名的戰(zhàn)將,尉遲惇明顯處于下風。綜合判斷,韋孝寬的軍隊總體實力要強于尉遲惇的軍隊。
(二)尉遲迥指揮失誤是主要原因
首先,尉遲惇占有天時和地利?!秾O子兵法》:“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講述河流可以阻隔敵人,輔助進攻,但不如火攻直接消滅敵人。尉遲惇帶領軍隊到達武德后,在沁河東岸20多里的河岸上全面布防,形成了一字長蛇陣,防止韋孝寬軍隊渡河。由于沁河正值汛期,河水暴漲,給渡河帶來一定困難,利于防守。沁河無疑成為尉遲惇“以水佐攻”的手段。
《孫子兵法》:“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圮地則行?!贬槍η咚q,阻隔渡河的難題,韋孝寬和高颎集中力量,在沁水上建造橋梁。橋梁無疑是渡河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其策略貫徹了“圮地則行”迅速通過的原則。針對韋孝寬和高颎在沁水上建造橋梁的策略,尉遲惇采取在河的上游“流縱大栰”,想要以火船沖擊,燒毀橋梁,阻止進攻。這個火燒橋梁的手段,被高颎的“土狗”策略破壞。韋孝寬和高颎在這一回合,取得了勝利。
但是,尉遲惇戰(zhàn)術的失誤,導致了其在沁水之戰(zhàn)的慘敗?!秾O子兵法》:“客絕水而來,勿迎之于水內(nèi),令半渡而擊之?!币馑际菙耻娚嫠珊訒r,不在水中同敵人交戰(zhàn),等敵人渡過一半時再攻擊敵人。這里“絕水”的條件是涉水、蹚水,而不是具有建橋快速通過的條件。“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受困于沁水漲水阻隔,韋孝寬只能靠架設橋梁這一條路來渡過沁水,這無異于處于“隘形”中,形勢較為不利。尉遲惇的軍隊占據(jù)沁水東岸的有利地形,若能以足夠的兵力破壞韋孝寬軍隊建橋,使其無法通過橋梁渡河,處于“隘形”,將無疑使尉遲惇方占據(jù)最有利的地勢。
面對韋孝寬軍隊造橋渡河的局面,尉遲惇沒有指揮軍隊阻擊韋孝寬軍隊的建橋,也沒有聯(lián)絡永橋城紇豆陵惠帶軍隊從后面騷擾敵軍,兩面夾擊韋孝寬,卻是“麾軍小卻,欲待孝寬軍半渡而擊之?!蔽具t惇指揮軍隊向后稍稍撤退,主動讓出了灘頭陣地,讓敵人有了立足之地,站穩(wěn)了腳跟,沒有掌握最佳的進攻時機。這是照搬兵書犯下的一個致命錯誤。正是利用尉遲惇重大的指揮失誤,韋孝寬帶領軍隊渡過沁河后,高颎燒掉了橋梁,展示了背水一戰(zhàn)的決心,迅猛進攻,一舉擊敗尉遲惇?!靶捯蚱湫s,鳴鼓齊進,惇大敗。”“既渡,焚橋而戰(zhàn),大破之。”“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表f孝寬、高颎靈活運用《孫子兵法》的策略,尉遲惇之敗,已是必然了。
“兵者,詭道也?!惫耪Z:“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鼻咚畱?zhàn)兩軍元帥的軍事指揮水平,決定了戰(zhàn)役的成敗。尉遲惇戰(zhàn)術指揮的失敗,是其沁水戰(zhàn)役慘敗的主要原因。韋孝寬和高颎利用尉遲惇指揮的失誤,自斷后路,激勵將士,決一死戰(zhàn),是取勝的另一個因素。此戰(zhàn)展現(xiàn)了韋孝寬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沁水之戰(zhàn)勝利后,韋孝寬帶領軍隊乘勝追擊,尉遲迥兵敗自殺,韋孝寬為楊堅剪除了一個最強悍的對手。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靜帝封賞楊堅,進爵隋王。北周大定元年(581年),北周靜帝禪位于楊堅,楊堅和平登上皇位,改國號隋?!敖癖沆箜樚烀鲞d別宮,禪位于隋,一依唐虞、漢魏故事。”
沁水之戰(zhàn)的勝利,為楊堅剪除了朝廷內(nèi)的反對勢力,也為楊堅日后登上皇位奠定了堅實基礎,鋪平了道路。沁水之戰(zhàn)無疑是決定歷史走向的一場重要戰(zhàn)役。(作者單位: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覃懷文化研究院、焦作市文物勘探隊、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