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林
為何許多人熱衷于勵志?答案呼之欲出,他們想變得更棒,變成人上人,做更高的官,發(fā)更大的財,出更響的名,最起碼,也要讀更好的學校,干更好的職業(yè)。他們的邏輯很簡單:世間的優(yōu)質(zhì)資源有限,你不朝夕勵志,你不奮勇拼搏,就會居于人下,落于人后,淪為強者的墊腳石和上馬鐙。
如果機會眾多,變現(xiàn)容易,如今的教育又何至于如火如荼?在城市里,有的孩子剛上初中,家長就傾巢陪讀,高中更不用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不披著勵志的迷彩外衣。他們的邏輯是:只要你現(xiàn)在努力拿到6A,考上重點高中,然后考上名牌大學,你的前途就是光明的,你現(xiàn)在失去的一切,將來都能加倍甚至十倍百倍地獲得補償。殊不知,由于大學常年擴招,許多大學畢業(yè)生連滿意的工作單位都找不到,連創(chuàng)業(yè)的大門小窗都摸不著,就算順利入職,要成家,買車、買房均要貸款,難免壓力山大,當年家長許諾的“超額補償”依舊遙遙無期。這種時候,繼續(xù)勵志,恐怕就是“再而衰,三而竭”了。近年來,“心靈雞湯”的書刊不復受人待見,實在是因為現(xiàn)實更具有侵略性和征服力。追求更棒的信念裹挾著眾人一路狂奔,直到“超額補償”愈離愈遠,從依稀可見、隱約可聞到影沉響絕。
大型歌舞影片《馬戲之王》講述了一個好故事,巴納姆是裁縫之子,與富商之女查麗蒂相愛,他許諾給她最好的生活,除了使自身變得更棒,他毫無退路,因此勵志的調(diào)門響遏行云。盡管查麗蒂只要一家人生活得自由自在相親相愛就心滿意足了,但他鼓足了勁要打拼出一片新天地。巴納姆組建的馬戲團集合了各類奇人和畸人,演出相當成功,沒過多久,他就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他并不滿足于“下流粗俗”的定位。他決定豪賭,押上全部本錢,與“瑞典夜鶯”、著名歌唱家珍妮·琳德合作,走高端大氣的路線。當虛榮心喧賓奪主時,愛情、親情和友情就迅速被邊緣化了,樸素的幸福觀勢必遭到碾壓?!叭鸬湟国L”由愛生恨,一怒之下中斷了合作,隨后不久,劇院又付之一炬,房產(chǎn)被銀行收走,妻子傷心離去,豈止是禍不單行,簡直就是倒霉透頂。這時候,誰還能拯救這位貧困潦倒的失意人?倚靠空洞的勵志根本無濟于事,依靠榮辱與共、生死不棄的友情、愛情、親情,他才有希望東山再起。
《馬戲之王》好就好在它超越了膚淺的勵志層面,達到了更高的覺悟平臺:找回初心并不是重蹈覆轍,更棒不是最重要的,踏入上流社會的交際場合也遠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將友情、愛情、親情置于人生的核心地帶,從而以滿滿當當?shù)纳埔獬扇?,成全自己,這才是一個男人暖心暖肺的事業(yè),樸實無華的幸福必將如影隨形。
雖說心靈雞湯色香味俱全,但都是用雞精和香精勾兌而成的。上了當,受了騙,潑掉雞湯無妨,找回初心,撥正時針和分針,再度出發(fā),尚且不遲,怕就怕執(zhí)迷不醒,至死不悟。
可悲的失敗者會制造出更可悲的失敗者!這是令天下父母為之一驚亦為之一凜的警告。何不適可而止,逆向思考,把子女往更棒的獨木橋上引導甚至驅(qū)趕,還不如陪伴他們走向一座樸素的花園,那里的幸福全由親情、友情、愛情的花葉組成。一個被社會定義為“更棒的人”未必靠譜,但一個被社會認證為“更本真的人”則不易跑偏方向。倘若以純粹的成就感為計量器來作最終匡算,我堅信,后者的“盈余”必定勝過前者,須知,這還沒有計入良知流失后的精神損耗。
【原載《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