爻爻
最近孩子下晚課回家后,喜歡在餐桌上講一些班級的事兒。最初,我還仔細聽聽,后來發(fā)現(xiàn)跟學習毫無關系,不是吐槽某位老師照本宣科,就是抱怨哪位同學捉弄他;或者他又跟某個同學討論國際形勢時意見不同,第N次地憤而絕交……我覺得這些話語暴露出他的關注點不在學習文化知識上,反而表現(xiàn)出他偏激固執(zhí),甚至軟弱無力的一面。
我不想聽了,就借用吃東西不能說話的理由讓他閉嘴,結果他滿臉不悅,索性起身就走,夜宵都不吃了。學校伙食不好,我擔心他營養(yǎng)缺失,只好隔著房門,哀求他出來繼續(xù)吃。奈何,小伙子年紀不大,脾氣不小,硬是不給我這個面子,說不吃就不吃了。
這一年,孩子對獨立空間的渴望表達得很明顯,最初是關門,現(xiàn)在已經發(fā)展到反鎖房門了。只要他不感興趣的話題,任我們在門外如何千呼萬喚,他都可以做到聞所未聞一聲不吭。
偶爾他在房間里跟我們說一兩句話,我便趁機想讓他開門,流通一下空氣,于是,佯裝沒聽清,讓他開門說話。偶爾他悄悄溜出來,拿個零食或喝水,跟我說句話,我便立刻想扔掉手機專心伺候他。只是,一旦他滔滔不絕地說,或氣憤或激動,那些負面情緒都令我難以消化。
我跟好友說,出去上學的孩子就像英語課文里“樓上的第二只鞋”,不知道他會帶什么樣的故事和情緒回家,等待時特別忐忑。
好友說:“接受就好了,他若是一句話不跟你說,你豈不是更擔心?”一句話直擊要害,我試想了一下那樣的場面,果然,他肯說話,無論說什么,都好過于沉默。
忽然想起來,我在青春期時也時常為同學關系苦惱,接受不了某位老師的一些言行。當我在飯桌上試圖跟爸媽傾訴時,總會迎來我爸的斥責:“吃飯就吃飯,誰要聽你學校的那些破事?”我媽則緊跟著補刀:“不要怨你爸說你,你怎么一端起飯碗就來話呢,哪來的那么多話?”
那時的我委屈呀,我也不想吃飯時說不開心的事兒,可是飯一吃完人就散了,各有各的活兒,連面都見不到,我跟誰訴苦去?被斥責的次數(shù)多了,我也就長記性了,跟父母不再有傾訴的沖動,遇到問題都自己解決。我對青春期的孤獨刻骨銘心,也念念不忘父母曾經對我的無視與冷漠。現(xiàn)在想來,是不是爸媽也是無力消解我的壞情緒,又不懂得傾聽的意義,才簡單粗暴地拒絕我?
以前常聽人說養(yǎng)兒方知父母恩。原來育兒的辛苦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操勞,還有心理上的折磨。
小時候,爸媽總說我懶,不光當著家人的面說,逢年過節(jié)親戚聚會時也說,害得我特別抑郁。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變得勤快,只覺得爸媽拿我跟大幾歲的哥姐相比,對我有失公平。爸媽的打壓式教育,更是折損我對勞動的興趣度。
等有了孩子后,我特別愛跟別人聊孩子,夸得少一些,訴苦多一點,但真的就是說一說而已,畢竟我的生活重心都是孩子。但孩子特別抵觸我跟別人聊他,壞的不行,好的也不行。
有時我跟我媽、我姐視頻,當她們關心問候一下孩子的狀況時,我第一反應就是查看孩子的位置。他若在周圍,我就違心地夸上幾句,但對著視頻擠眉弄眼,用眼神和口型表示:并不是。我也在這個時候才知道爸媽當年也不過是隨口說說,他們那代人不好意思跟別人夸自家孩子,并不是真的討厭和嫌棄。
有時,我察覺孩子特別懶,真想脫口而出:“你怎么這么懶呢?”話從大腦里發(fā)射出來,在舌尖上打個轉,立馬讓我吞了回去。好嚇人呀,小時候,我就被這句話罵大的,怎么可以這么去說我的孩子呢?不過換個角度看,才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展露的缺點如此熟悉,也如此讓人難以忍受。我以前早上愛睡懶覺,只覺得喊我起來的爸媽太不包容;現(xiàn)在我看孩子睡懶覺,磨蹭著險些趕不上校車,真是恨他不爭氣。見識了孩子的拖延、磨蹭和懶惰,原來我錯怪爸媽,當年同樣拖延、磨蹭又懶惰的我一點也不無辜啊。
同事家小男孩四歲,吃完火腿腸知道把皮丟到垃圾箱去;另一個同事家小女孩給大家送完雪糕,還主動拿塑料袋回收雪糕包裝皮。而我兒子吃完東西,包裝袋、果皮碎屑隨意丟。
孩子爸曾嚴格管教過他一陣,但這個壞習慣他一直沒改過來。對于這個缺點,我是不好意思批評孩子的,因為我從小還被數(shù)落過“邋遢”,在孩子小時候,這方面基礎我沒給他打好。也是最近幾年苦心學習簡約主義,感覺自己變成了一個“立正”的人了,也會奉行“東西從哪兒拿的放回哪去”的物歸原位法則了。也許我的孩子也是“大器晚成”型的,到了中年就能頓悟改正吧。
孩子爸對兒子進屋鎖門這件事一直接受不了,等到兒子上學走了,他就會進入兒子房間各種收拾,嘴上還嘮叨個不停。我警告他:“兒子臨走時特別交代,不要收拾他的房間。”孩子爸不以為然地說:“我都是為他好,房間太臟空氣質量差,對他身體也不好啊?!彼亮藢懽肿溃狭说匕?,掃了床鋪,還自作聰明地把兒子扔在被子上的橘子皮放回了原位。結果,兒子晚上一進房間就發(fā)現(xiàn)了端倪,發(fā)了一通脾氣,逼得孩子爸不得不坦誠道歉,答應以后再不隨便進他的房間。
我回想起自己上初二時,有一段時間特別不愿意跟爸媽見面,每到吃飯時間,都是用小盆把飯菜打到一起,端回自己房間吃。我爸特別看不慣,說不在飯桌上一起吃就干脆不要吃。我當時不理解他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怒氣,還是我媽“解救”我,勸我爸:“她愛怎么吃就怎么吃吧。管她干什么?”我當時還有點傷心,覺得我媽好像放棄我了,任由我自生自滅,可我也沒做什么天理不容的事兒呀。
現(xiàn)在想來,那時真的好中二呀。孩子爸一聽我說起這些陳年舊事,就哀嘆連連,說當時談戀愛時不知道我年少時那么奇葩,否則也不會上了賊船,導致孩子一點也不省心,毛病全隨了我。
我說,有時候幸福是需要對比的,我有一個朋友,他家的孩子上小學六年級時就鎖門了,上學走時還特意用鑰匙把自己臥室門鎖上,鑰匙揣書包里帶走了。我跟孩子爸慶幸,別把孩子逼到拿鑰匙鎖門的份兒上。
其實,所謂的佛系都是一天天被磨出來的,想當初孩子考雙百時,我也以為自己能培養(yǎng)出一個清北人才呢,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進入青春期開始叛逆,我則一點點地降低期望值,和自己的奢求妥協(xié)?,F(xiàn)在只求孩子平安快樂,不敢貪圖太多。偶爾孩子說一句“不想上學”,我都被嚇得瑟瑟發(fā)抖,然后自己勸自己,孩子也不過是隨口一說。
想起當年我曾經好幾次跟我媽說過“不想活了”,她當時得是什么心情啊。
因為我上學的時候就不合群,所以沒辦法教導孩子怎么才能交到朋友;我曾經抑郁得想輕生,所以很害怕孩子想不開;我曾經因為戀愛而荒廢學業(yè),人生走了彎路,所以,我很害怕孩子重復我的錯誤。我當年不知道爸媽時刻牽掛著我、擔心著我,對我恨鐵不成鋼,如今,我的孩子也不理解我的擔心與焦慮,覺得我沒事找事,而他困在自己的煩惱里,覺得沒人能與他感同身受。
對此,我只能深表遺憾,無論哪一種成長,注定都要有疼痛和埋怨。沒辦法,我拿到了學歷證、技術證、結婚證、準生證,卻沒有拿到身為父母的資格證,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注定要苦苦摸索,各種嘗試,只是承擔后果的是我們父母和孩子雙方。
大概是焦慮累了,擔心累了,我不斷地給自己洗腦:看我從小到大坎坎坷坷,現(xiàn)在活得不也不錯嘛,兒孫自有兒孫福,別白白替他操心。多給孩子自由,多給孩子空間,他不說的事情我不苦苦追問。盡量少管束孩子之后,我們母子之間劍拔弩張的氛圍消失了,他不再對我避如蛇蝎,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輕松,也漸漸找回了他兒時的那種親切感。而對于我的爸媽,我的那些委屈與抱怨也慢慢被稀釋了,我不是完美的小孩,為什么要求他們做完美的父母呢?而且,我也沒辦法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