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蘭
摘? ?要: 以項目化學習為契合點使“五育融合”落地物理課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時代新人培養(yǎng)要求,實現物理學科育人價值。文章討論初中物理課堂采用項目化學習模式對五育融合的優(yōu)勢,并以溫度與溫度計為例展示以真實生活生產問題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合理設計探究活動,動手制作創(chuàng)造美、欣賞美的課堂教學。挖掘課程相關勞育、體育素材,結合古今中外科學史料和科技發(fā)展成果,培養(yǎng)學生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五育融合;項目化學習;溫度與溫度計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到:堅持德育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強體育、美育,落實勞動教育。在此之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構建“五育融合”教育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陸續(xù)發(fā)布《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上指導意見對新時代下學校實踐“五育融合”進行了頂層設計與具體部署。從1912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舉”,再到如今國家政策提出的“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皆為培養(yǎng)時代發(fā)展所需人才。當今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需要復合型人才、創(chuàng)新性人才、拔尖型人才,一線教師應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yǎng)要求。下面從初中物理課堂以項目化學習模式推進立德、增智、強體、育美、愛勞“五育融合”的課例分析并闡述其必要性和優(yōu)勢。
1? 貫徹教育方針,實現五育和諧共進共美
1.1? 初中物理教學中實踐“五育融合”育人的必要性
德、智、體、美、勞五育不是獨立的并行,既各自獨立又內在統一。實現德育為先,五育共進共美,服務于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目標與人才發(fā)展需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厚植家國情懷,熔煉社會責任,融合五育具備在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同時,推動新時代社會與時代的進步,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fā)展。
1.2? 以項目化學習推動物理課堂教學實踐“五育融合”的優(yōu)勢
吳遵明[ 1 ]教授曾說:“‘五育融合存在點是尋找一個契合點把原先分離的割裂的教育形態(tài),通過一個共同的契合點連接在一起,而項目學習就可以成為這樣一個契合點,推動‘五育融合落實到學校和課堂中”。項目化學習包括用真實情境為核心的驅動性問題指向關鍵的學科知識和能力,所精心尋找的復雜現實問題能自然地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目標,在解決問題時學生付出腦力與體力合作,創(chuàng)造成果,鍛煉和反映學生各方面的素養(yǎng)。項目化學習模式利于將“五育融合”于問題解決的具體過程,從而推動五育并舉走向“五育融合”。
利用學生熱愛的體育運動為真實情境創(chuàng)設項目化學習。真實驅動性問題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鍛煉身體的同時,學會綜合運用已知的各單元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分析和解決體育運動下真實情境問題,加深與體育運動相關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的理解和掌握[ 2 ],提升物理觀念,鍛煉科學思維。
項目化學習的過程正是學生勞動的過程。需要學生由苦學、動手制作、體驗、試驗、思考和身體力行而獲得智育。學生在觀察和參與體驗實踐活動中加深對生產勞動的理解,增強動手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3 ]。
在項目學習過程中賞析物理之美。在產品制作過程中合作交流精益求精,結合藝術審美制作綜合實用性、美觀性的產品;結合物理學史等美育素材,如堅守真理探尋真理,科學家能從物理中得到樂趣,并在科學生活中對美的崇尚和追求;在通過項目化學習驅動性問題逐步自主建構物理概念,結合教學媒體或實物展示生活中的美景美物中的物理原理,引導學生發(fā)現領略物理規(guī)律和現象中蘊含的有序美、對稱美、簡潔美、邏輯美、和諧美。
2? 精心設計活動,融通五育解決實際問題
以下從“溫度與溫度計”項目化學習實踐案例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實現“五育融合”成效做分析。
2.1? 體育情境下設計項目挑戰(zhàn),開啟智慧之旅
本課例以項目式學習的驅動問題為線索,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探索和發(fā)現知識,掌握技能,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1)項目啟動。
教師提供真實情境:備戰(zhàn)中考體育項目游泳時感受到水溫對運動成績的影響,設計驅動性問題:假設你是泳池監(jiān)管員,請自制溫度計檢測泳池水溫是否符合國際比賽要求。該項目化學習任務設計旨在提高學生在生活、體育項目等處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創(chuàng)造高階思維的情境下,利用高階學習帶動低階學習,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得到提升。養(yǎng)成從物理學的角度觀察和分析生活實驗中的現象的習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內化為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2)原理探究:測溫介質的選擇。
先通過兩個小活動:學生A感受并用語言描述講臺桌上若干杯水中其中四杯的冷熱程度(電子屏溫度顯示分別為0 ℃、20 ℃、40 ℃、55 ℃、65 ℃、75 ℃),同學B較難確定地找出被他描述為比較燙的一壺水,可見用形容詞來描述溫度是不夠準確的,往往帶有自己的主觀感覺。通過用手判斷常溫水和氣溫時出現不同意見,認識到用手判斷溫度的局限性,逐步建立建構溫度概念,認識到設計溫度計判斷溫度高低的必要性。
之后通過層層設問,逐步引導學生從溫度計的本質原理出發(fā)設想各種可能的測溫介質:首先需要選擇一個測溫介質代替人去感知溫度,可是沒有生命的測溫介質如何告訴我們溫度的高低呢?物體的什么物理量可能隨溫度變化而變化?什么物體能發(fā)生明顯的熱脹冷縮?如何明顯體現和觀察到物體的體積變化?最后的問題請學生自行選擇教師所提供的豐富器材動手制作后通過作品來交流回答。
(3)項目制作與中期交流:自制溫度計的原理、效果、問題、改進方法。
學生可選器材如下:恒溫電熱水壺(可恒溫40~100 ℃)、玻璃瓶(1 ml、3 ml、10 ml、25 ml)、有機玻璃管(內徑1 mm、3 mm)、已鉆孔的橡膠塞、礦泉水瓶、氣球、水、酒精。學生通過8 min的設計制作,呈現了多種自制溫度計的可能,如:用不同大小的空燒瓶插上管中有一段1 cm長度水的玻璃管做成的氣體溫度計(如圖1、2)、大小不同的空燒杯或塑料瓶上套氣球的氣體溫度計(如圖3)、以及大小不同的裝滿水或酒精的燒瓶(如圖4),學生演示介紹自制溫度計后進行生生互評、教師點評。最后,教師補充展示和介紹伽利略氣體溫度計(圖5、6所示),教師利用針筒往下方液面打氣模擬外界氣壓變化對溫度計測量的影響,學生交流討論分析伽利略溫度計的優(yōu)勢和劣勢。在創(chuàng)造制作溫度計和組間交流評價過程中,學生用贊美的眼光看自己或他人產品的優(yōu)點,用批判的視角挖掘產品的可改進之處,提高交流合作、質疑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樂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學分析事物的科學思維。
(4)項目改進:制定溫標,撰寫說明書。
經過中期交流和自我反思,小組選擇自制溫度計中較滿意的一個進行下一步改進并設法制定溫標。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大家制作多種溫度計,距離能測量水溫還缺了什么?如何知道管內液面此時對應的溫度值呢?早期科學家也是將某些物體溫度標定為某個值,作為標準來制定溫標。你覺得以下哪些物體的溫度可以作為標準參照呢?請說明你選擇的理由。學生討論早期科學家們也曾經選用的溫度標準被舍棄的原因,自行歸納溫標選擇依據,自行閱讀了解華氏溫標、攝氏溫標、量子化計量定義1K等。最終利用教師提供的20 ℃、30 ℃、40 ℃、50 ℃恒溫水標定溫度刻度隨后測量并提交指定水溫值。通過自制和交流改進溫度計學生深入了解溫度計的原理及發(fā)明改進過程,深入認識溫度計結構的設計意圖,在實踐中歸納總結溫度計的使用規(guī)則及其原因,小組合作撰寫并交流補充完成溫度計使用說明書。
(5)項目發(fā)布:裁判測溫決出優(yōu)勝,組間評價反思交流。
學生通過組間不同溫度計刻線對比,自行歸納不同體積的燒瓶、不同截面積的細管、不同測溫介質對溫度計精度和準確度的影響情況。請學生代表用實驗室溫度計進行規(guī)范測溫,測量過程接受學生對其測量規(guī)范性的評價,評出測量值最接近的小組分享成功的經驗要訣,偏差較大的小組也可共享偏差較大的可能原因。
經歷項目化學習過程,學生形成對核心知識——溫度計的深刻理解,體會溫度計發(fā)明的曲折歷程,方便準確的測量儀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代代科學家的辛勞探索。
2.2? 解決真實問題,勞動合作探尋物理之美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板塊提到:應注重“做中學”“用中學”,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技能。本課教學過程中學生在驅動性問題設計的職業(yè)體驗和參與體驗創(chuàng)作成果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生產勞動的認識,了解不同崗位的勞動工作內容,增強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勞動的認同感,實現勞動育人價值。
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典雅的古文中探尋物理的足跡,發(fā)現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以手刺堆中候,看如腋下暖”“小暖于人體,為合宜適”“調溫水浴之,水不可冷,亦不可熱,但如人體斯可矣?!薄叭氡褐袃扇眨淮斡没鸪H缛梭w溫,溫則御濕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們利用體溫判斷制豆豉、奶酪、養(yǎng)蠶、制茶時的溫度,并將經驗以文字代代相傳?!耙娖恐兄煜潞睢保覈鴿h代《淮南子》書中就寫到人們用冰熔化凝固來判斷氣溫,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勞動對人類生存發(fā)展、對物理學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通過認識勞動人民和科學家在勞動過程中發(fā)明創(chuàng)造,體會勞動的重要性,體會勞動能夠產生巨大的價值,喚醒勞動意識[ 4 ]。
勞動創(chuàng)造美,在對溫度計的設計和制作溫標刻線的過程中,學生一次次的改進中飽含對美的追求。像設計師一樣設計能投入市場的儀器必然包括對產品結構美的考量,在項目展示環(huán)節(jié)與大家分享自己巧手創(chuàng)造的美觀實用產品也將產生滿足感和成就感。
結合近現代科學家們從伽利略氣體溫度計到各種液體溫度計、雙金屬片溫度計以及熱敏電阻溫度計、液晶溫度計、熱電偶溫度計、輻射高溫計等用于生產生活中越來越高效準確便捷的各式溫度計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史,以及從各種不成熟的溫標到華氏溫標、攝氏溫標、開爾文溫標到如今將 1K定義為1.380649×10-23 J/KB。從量子的角度精確定義溫度值的對溫標的探索和建立的過程,認識到科學家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無私奉獻的高尚人格,科學家在研究中對物理之美的偏愛和追求,無疑是理想的美育教育,不僅使學生深刻地感受、體會物理學之美,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索物理學中的“美”與“真”[ 5 ]。
2.3? 堅定立德樹人,升華五育踐行育人理念
從中國古代人民對測溫方式的探索,到當代疫情防控期間廣泛運用的紅外測溫計、水銀測溫計,再到介紹現代中國在工業(yè)和深空測量等領域高低溫研究現狀,如我國祝融號火星車的氣象儀、溫度高達1.2億攝氏度核聚變實驗裝置、溫度低達 0.01K的我國無液氦稀釋制冷機等,引發(fā)學生對物理和科技前沿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學過程中凸顯我國古今科技成就,增強學生文化自信,使學生能為中國古代科技發(fā)明感到自豪,體會物理學對人類生活、工程實踐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樂于思考與實踐,敢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努力尋求真理,激發(fā)學生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責任感與增強科技強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一個具有理想、熱愛科學、滿懷社會責任感的人,在探索求知的學習進程中肯定充滿對科學探究的積極與熱情。
教學過程中始終堅定立德樹人,堅持德育為先,通過“五育融合”的項目化學習發(fā)揮 “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的發(fā)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教育工作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參考文獻:
[1] 任冰爾,孫麗麗.項目化學習推動“五育融合”有效落地[J].江蘇教育,2022(24):11-14.
[2] 莊潔.例說基于“體育運動”背景下的物理概念教學[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0(6):50-51.
[3] 寧長興.物理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思考[J].河南教育,2021(12):59.
[4] 楊靜.“五育融合”視野下初中物理學科融合勞動教育的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22(3):73-76.
[5] 陶海平.享受物理教學中的美育[J].中學物理,20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