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滬沛,孫燕
冠心病指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一步引起血管狹窄、痙攣或阻塞,最終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屬缺血性心臟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功能和形態(tài)結構病變最常見的類型,也是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幾大疾病之一[1]。隨著介入診療技術的發(fā)展,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得到有效治療,然而僅機械擴張冠脈狹窄處無法根本解決冠心病的潛在危險因素,術后再狹窄及心臟終點事件的發(fā)生無法避免,患者的不良生活習慣及遺傳因素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的預后有深遠影響[2]。因此,本研究探討不同強度運動康復訓練對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療效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3],PCI手術成功,且在術后3 個月以內;生命體征平穩(wěn),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近期未見明顯心絞痛發(fā)作;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傷;運動、神經系統(tǒng)功能障礙;拒絕配合。
根據上述納入及排除標準選取浙江省榮軍醫(yī)院2021 年1 月至2022 年7 月收治患者150 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運動A 組、運動B 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 例,女23 例;年齡63 ~70 歲,平均(66.5±3.9)歲。運動A 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63 ~70 歲,平均(66.7±3.1)歲。運動B 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63 ~70 歲,平均(66.1±3.7)歲。3 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 >0.05)。本研究經浙江省榮軍醫(yī)院人體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僅予以冠心病PCI術后常規(guī)治療(抗血小板聚集、穩(wěn)定斑塊、控制血壓、飲食指導、戒煙、心理疏導等)。運動A 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中等強度運動康復訓練:選擇跑步機有氧運動方式,8 ~10 min 熱身運動后,按照Borg 評分法與峰值心率法確定患者運動強度,Borg評分法根據患者自身感覺的中等運動強度應在13 ~14 分之間,如>14 分則降低運動量,<13 分則增加運動量,并在運動過程中隨時測評調整運動量。峰值心率法目標訓練強度設定為60%~75%心率,計算公式:(220-年齡)×(60%~75%)心率。最后放松運動5 min。運動B 組予高等強度運動康復訓練:運動前準備同上。運動方式為跑步機有氧運動,運動時心率以達到60%~70%最大心率為標準,隨后進行高強度運動訓練,每組4 min,共4組,運動時心率以達到75%~95%最大心率為標準;在每兩組高強度運動訓練之間進行較低強度運動訓練,每組3min,運動時心率以達到50%~70%最大心率為標準。兩組運動時間30 min,晚餐前1 h 進行;運動頻率:1 次/d,5 次/周;運動療程:30 次。
1.3 觀察指標(1)心絞痛發(fā)作情況。觀察患者平均每周心絞痛發(fā)作的次數及每次心絞痛發(fā)作所持續(xù)的時間。(2)心理狀態(tài)。分別于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態(tài)評估。焦慮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 量表)[4],抑郁評分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量表)[5],心理彈性評分采用心理彈性量表(CDRISC 量表)。(3)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評定調查問卷(SF-36 QOL)[6]對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量表內共有心理、生理、物質生活與社會功能4 項內容,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4)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治療前及療程結束后采集靜脈血標本,以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內皮素-1(ET-1),硝酸還原法檢測一氧化氮(NO)水平,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LDL-C 水平。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比較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心絞痛發(fā)作情況 治療后,運動B 組患者的心絞痛發(fā)作次數、發(fā)作時間均低于運動A 組和對照組(均P <0.05),見表1。
表1 3 組心絞痛發(fā)作情況
2.2 心理狀態(tài) 治療前,3 組焦慮、抑郁及心理彈性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運動B 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運動A 組和對照組,心理彈性評分高于運動A 組和對照組(均P <0.05),見表2。
表2 3 組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 分
2.3 生活質量 治療前,3 組心理、生理、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總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運動B組心理、生理、物質生活、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總評分均高于運動A 組和對照組(均P <0.05),見表3。
表3 3 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分
2.4 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及LDL-C 水平 治療前,3組ET-1、LDL-C及NO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運動B組患者的ET-1、LDL-C水平低于運動A 組和對照組,NO 水平高于運動A 組和對照組(均P <0.05),見表4。
表4 3 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指標及LDL-C 水平比較
PCI 術是指經心臟導管技術疏通狹窄或閉塞冠狀動脈管腔的技術,是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手術方法,因療效好而備受關注;但是PCI 術后患者身體機能下降,藥物耐受能力較差,且患者自我癥狀與生活質量未完全改善,影響身心健康。當下臨床研究發(fā)現,心臟康復在心血管疾病治療中有著積極作用,但尚無標準方案。PCI 術后的運動康復方案多以中等強度連續(xù)運動訓練為基礎,輔以阻抗訓練。隨著心血管病防治技術的發(fā)展,探究高效且安全的心臟康復訓練措施尤為重要[7]。
本研究顯示,開展高等強度運動康復訓練后,患者的心絞痛發(fā)作次數與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減少,焦慮與抑郁評分下降,LDL-C、ET-1 水平降低,NO 水平升高,生活質量評分增加,與中等強度運動訓練、常規(guī)藥物治療措施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分析原因:高強度間歇訓練主要是指進行多次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訓練,在每兩次高強度訓練之間以較低強度的運動或完全無負荷運動形成間歇期,訓練過程中對患者機體產生更強烈的刺激,可以有效促進患者心血管及骨骼肌組織等結構與功能調節(jié)出現適應性的變化,進而提高運動訓練效果,增加患者對運動的耐受力,降低心絞痛發(fā)生次數及持續(xù)時間[8-9]。還可以促進機體的L-精氨酸向細胞中運入,提供NO 的合成底物,增加NO 的合成分泌,減少ET-1生成,維持NO與ET-1 的動態(tài)平衡,以改善內皮功能[10]。同時,高強度間歇運動訓練是爆發(fā)式的快速訓練技術,在短時間內提高心率,使熱量燃燒增加,進而增加機體對氧氣的需求量,提高機體的最大攝氧量,保持高代謝的運轉速度,持續(xù)消耗脂肪,調節(jié)血壓及血脂水平,改善左心肌,并對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重塑有一定輔助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1]。本研究發(fā)現,治療后患者的焦慮與抑郁評分降低,心理彈性增加,這可能是病理生理改變及社會心理學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12]。
綜上所述,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開展不同強度運動康復方案進行心臟康復治療均可見一定療效,但高等強度運動康復訓練更具優(yōu)勢,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血管內皮功能。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