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詩經(jīng)·小雅·鶴鳴》中有詩云:“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1300多年前,詩人王勃登高望遠,寫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名句;60多前,《小燕子》成為家喻戶曉的兒歌,冬去春來的小燕子成為一代代人的童年記憶。四季變換,候鳥遷徙,廣闊的自然給萬物生靈以休養(yǎng)生息,也給文人墨客以靈感啟迪。這些穿越時空的經(jīng)典不僅閃耀著文學的光芒,還蘊含著自然的真理。
在全球已知的近一萬種鳥類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鳥類具有遷徙的習性。比如,我們熟悉的天鵝、綠頭野鴨、鴻雁、丹頂鶴、燕子、杜鵑等都是候鳥。每年,它們都會在繁殖地與越冬地之間進行季節(jié)性周期往返,春夏季節(jié)在北方地區(qū)繁殖,冬季在溫暖的南方地區(qū)越冬,形成春季由南方向北方飛,秋季由北方向南方飛的遷徙。大部分鳥類遷徙的距離從數(shù)千米到上萬千米不等,有的鳥類遷徙時甚至需要跨越整個地球,這樣漫長的遷徙路程并不總是一帆風順,路途充滿風險與艱辛。
候鳥多數(shù)是水鳥,它們棲息在湖泊、海濱等地,以魚蝦和水草植物為食,因此濕地對候鳥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然而,受土地利用方式轉(zhuǎn)變、城市污染、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全球候鳥的棲息地面積正在不斷縮減,候鳥已經(jīng)無法實現(xiàn)每年飛回遠方家園的愿望,保護濕地已刻不容緩。
2022年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中國湖北武漢和瑞士日內(nèi)瓦同步召開。大會圍繞“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審議公約發(fā)展戰(zhàn)略性議題并正式通過“武漢宣言”,呼吁各方以強烈意愿和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濕地的保護、修復、管理及可持續(xù)利用,為當前及未來的全球濕地保護、修復指引方向,并提出了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中國主張。大會活動之一的“全球遷飛區(qū)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致力于呼吁全球協(xié)同守護候鳥遷飛通道,并倡導建立“中國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網(wǎng)絡”。
目前,全球共有9條主要的候鳥遷飛通道,其中有4條經(jīng)過中國,從東至西分別為西太平洋遷飛通道、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中亞遷飛通道、西亞—東非遷飛通道。其中,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是九條線路中最繁忙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候鳥生命線。這條北起俄羅斯遠東和美國阿拉斯加地區(qū),向南經(jīng)過東亞和東南亞,直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遷徙通道串聯(lián)了沿途2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5 000萬只候鳥途徑這條線路,包括許多瀕危鳥類。這意味著,一旦沿途中某個地區(qū)的棲息地保護出現(xiàn)問題,就可能讓遷飛通道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做出的努力付諸東流。因此,采取一致行動,開展國際合作至關重要。
中國處于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的關鍵位置。雁鴨類主要在長江中下游越冬;鸻鷸類在東南亞和大洋洲越冬,但要在我國停歇;部分水鳥在我國的北方地區(qū)、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繁殖??梢哉f,中國候鳥棲息地的保護狀況,決定了這條候鳥遷飛通道保護的成敗。
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開始用全球視野審視自己的濕地資源,承擔在全球濕地保護中的責任,貢獻中國力量。截至目前,中國濕地面積約57萬平方千米,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指定國際重要濕地64處,13座城市獲得“國際濕地城市”稱號,建立600余處濕地自然保護區(qū)、900余處國家濕地公園,完成4 100多個濕地保護修復工程項目,出臺《濕地保護法》,把重要濕地納入生態(tài)保護紅線,構(gòu)建中國的濕地保護體系,使得許多重要濕地得到搶救性保護。
得益于我國的大力保護,許多瀕危候鳥種群數(shù)量得以增長。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全球遷飛區(qū)水鳥棲息地保護論壇發(fā)布的《中國水鳥十佳保護案例》顯示,黑臉琵鷺從20世紀80年代的300只增加到現(xiàn)在的6 000只左右,黑頸鶴從20世紀90年代的5 000余只增至1.5萬余只,東方白鸛從3 000只增至近1萬只……這些逐步擺脫瀕危狀態(tài)的物種為未來全球候鳥保護帶來新的希望。
候鳥無國界,攜手創(chuàng)未來。讓候鳥保護真正成為一項國際行動,用全球協(xié)同的力量共同守護候鳥歸來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