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出門遇河,過河擺渡,是湖區(qū)百姓生活的常態(tài)。
從小生長在洞庭湖區(qū),無論上學還是走親訪友,常常需要過河才能抵達。印象中第一次過河,應該是孩提時去姑姑家串門。從老家出門,迎面就是河堤。爬上堤面向北前行約一公里,渡口便到了。渡口位于澧水河畔,已有木船泊在岸邊靜靜等候。
擺渡的木船長六七米,寬約一米,船尾置雙槳,船舷兩邊稍稍加寬就是乘客座椅了。盡管渡船泊在岸邊,船尾也有船家緊握雙槳,客人上船時,仍會使得船身左右搖晃,讓人擔心隨時有掉進河里的危險。對進到船艙的客人,船家會根據(jù)其高矮胖瘦,招呼著誰坐船頭、誰坐船尾、哪位客人需坐左舷、哪位客人只能坐右舷。待客滿坐穩(wěn),船家一聲吆喝“坐穩(wěn)啰!莫亂動啰!小孩看好啰!”便用長長的撐篙將船撐離河岸。這時,船家手中的雙槳便充當了機動輪船的發(fā)動機和舵手功能。
枯水季節(jié),河面收縮到不過數(shù)十米寬,船家可呈90°筆直劃向?qū)Π?。若是起風或漲水的日子,河水流速加快、風速過大,便增大了擺渡的難度。每當這時,有經(jīng)驗的船家將木船撐離河岸后,不會筆直向?qū)Π秳澣ィ鞘钩鋈須饬?,逆風逆流劃動,劃到上游一定距離,便停止劃槳,略略擺動雙槳掌握好方向,任木船隨風隨水漂向下游和對岸。過了一會兒,木船定會恰到好處地泊在對岸碼頭。孩童時不懂船家這般劃動的理由,只是覺得神奇:他們怎樣摸索出這樣一套迎風逆流擺渡經(jīng)驗的呢?稍大后才明白,有時候智慧存在經(jīng)驗中,經(jīng)驗存在生活里。比如在千百次的擺渡后,船家一定知道怎樣目測河面寬度、風速流速,需要將木船劃到上游多遠距離才能將客人準確無誤送達彼岸。
有渡口的地方,商店也會隨之而至。有人瞅準商機,在河堤平臺建起了房屋,專做等渡客人的零食、茶飲等小本生意。眼見第一家生意興旺,慢慢地房屋越建越多,南貨百貨、茶館面館也隨之開起來,渡口便漸漸成為村莊碼頭。即便不過渡,日常生活中所需購物,長輩也會吩咐小輩們奔此地而來。細細想想,又有幾座城市不是傍河流而興建、因商埠而成長的呢?
木船擺渡畢竟危險,偶有客人乘船掉入河中的消息隱隱傳來。因此,一遇上暴風驟雨,便只有停運,河兩岸的往來不得不暫時中斷。若遇緊急情況,在不通電話、沒有手機的年代,河兩岸的親朋好友只能干著急卻又毫無辦法。用木船擺渡的方式在20世紀80年代司空見慣,到了90年代,經(jīng)過改裝的機動輪船代替了木船??腿松洗瑹o須聽從船家安排靠左靠右、坐前坐后。無論風大水急,還是雨雪天氣,渡船一律呈90°對開過河,單次擺渡時間,也從木船擺渡的三四十分鐘縮短到了五六分鐘。更少有乘客坐渡船落水的消息,既安全又節(jié)省時間。
十多年前,湖區(qū)出現(xiàn)了更為新奇的過河方式。每到冬季,因部分河道近于干涸,河面更加窄小,有的渡口將夏日用作擺渡車輛的大型輪渡橫置河心,化作浮橋,人們步行即可過河,省卻了擺渡的諸多不便。近年來,隨著湖區(qū)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很多渡口修建了跨河大橋,加之私家車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一些渡口已難覓渡船的蹤影。
但擺渡這一古老的方式依然在老家渡口延續(xù)著。因地處偏僻,加之渡口上游五六公里處已新建跨河橋梁,渡口所在地無須重復建設,而澧水兩岸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仍需常來常往,老家的渡口就一直保留著。只是擺渡船早已換成了嶄新而安全的機動輪船,盡管如此,選擇船渡的人也日漸稀少了。
(轉(zhuǎn)載自《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