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娟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電子技術與工程學院,上海 201411)
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高等職業(yè)院校電動汽車技術類課程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實踐性,將課程思政融入到電動汽車技術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職業(yè)情操與職業(yè)素養(yǎng)[2],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懷,幫助學生成長為高質量、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電動汽車技術是汽車電子技術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核心課程,其主要功能是通過完成電動汽車結構認知、部件檢測、故障診斷與分析的任務過程,使學生掌握電動汽車裝配、測試、診斷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提高職業(yè)勝任力。
對標課程標準,按照“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工匠精神、職業(yè)素養(yǎng)”六個方面,確定“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安全意識、規(guī)范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即三精神三意識為本課程的思政主線。
基于思政主線,細化“生產安全、檢測規(guī)范、嚴謹負責、精益求精”等思政要素,解決“融什么”;做到潤物無聲,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到每個教學任務中,解決“融到哪”;發(fā)揮專業(yè)課育人功能,借助“資源融入、活動融入、情景融入”等形式,解決“怎么融”,使專業(yè)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體課程思政系統(tǒng)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思政系統(tǒng)設計
選取本課程項目二中的任務 2:“動力電池裝配與檢測”作為案例,該任務為完整 1課次、2學時,授課時間為80 min。
1.2.1 教學設計
基于電動汽車電池崗位要求,借鑒全國技能大賽“汽車技術競賽”的賽項技術要求,融入智能新能源汽車1+X中級考證相關內容,深度產教融合,在完成源于企業(yè)真實案例的任務過程中,運用“導—試—析—再—悟—進—融—評”八步教學法,訓練學生能辨識、會檢測的能力,樹立規(guī)范、安全、嚴謹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將規(guī)范化思維、分析性思維的訓練有機融入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成為“厚德、精技、善思、篤行”的電動汽車專業(yè)人才。
1.2.2 教學實施流程
以電動汽車電池相關崗位實際工作任務為導向,借鑒大賽項目,采用“導—試—析—再—悟—進—融—評”八步教學法為主要教學流程,具體教學流程如圖2所示。
圖2 教學流程
課前,學生借助平臺學習包,了解基礎知識,初步認識結構、電池裝配與檢測方法。課中的教學流程如下:
1)導入任務:以播放寧德時代自主研發(fā)動力電池結構短視頻導入工作任務,幫助學生了解國產電池技術的成熟與先進性,激發(fā)民族自豪感。通過實際工作任務,即電池裝配與檢測驅動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分享課前預習收獲,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入學習。
2)初次嘗試 (一練):學生首先通過云立方仿真系統(tǒng)與實訓室實車認知動力電池,然后登錄仿真平臺,練習動力電池的裝配。提交任務后,教師可查看任務的得分與失分詳情,分析操作問題,形成學生-教師-學生的學習模式,學生在試錯與糾錯中成長,掌握裝配技能,培養(yǎng)規(guī)范操作意識。
3)分析初練:學生根據(jù)賦分細則,主動思考分析初練情況。小組代表上臺分享初練收獲及疑問難點,教師針對學生共性問題,示范操作,引導學生糾正不規(guī)范操作。
4)再次練習(二練):學生在完成裝配練習后,進入動力電池端子檢測環(huán)節(jié)。每位同學登錄平臺,完成端子電壓、電阻、波形的檢測,并在練習中內化知識,提高技能水平。教師觀察學生的檢測操作,及時糾正不安全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
5)領悟技巧:學生小組內討論初練和優(yōu)練過程,互相分享、領悟技巧,學生代表在全班分享兩次練習中的收獲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總結知識和練習技巧,強調檢測易錯點。
6)進階練習(三練):學生結合“二練”的經驗,再次練習動力電池端子的信號檢測,以強化檢測技能。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易錯點,逐步提高學生的嚴謹意識。
7)融會貫通:學生小組交流練習過程中的疑問,討論解決方案教師解答疑惑,幫助學生突破重點,攻克難點,提高技能水平。
8)評價總結:學生自評與互評技能練習,思考各環(huán)節(jié)的練習情況,總結技能掌握情況。
課后,回顧“三練”過程,明確不足之處,繼續(xù)鞏固強化;及時自學平臺拓展資料,并上傳自評表至平臺。
課程思政屬于隱性教育范疇,具有隱蔽性、持久性等特點,難以有明確量化指標[3]。單一的定量分析,如問卷調查、結果評價作為課程思政教學效果評價方法都不夠科學。
本課程采用“問卷調查+過程評價+結果評價”三結合的評價方式,能夠較全面地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4]。“三結合”的評價方式關注重點為過程評價,其主要以學生日常表現(xiàn)和成果展示為主。結果評價注重點為實踐技能操作考核表現(xiàn)。問卷調查以自編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反饋問卷為主,采用現(xiàn)場發(fā)放和線上發(fā)放相結合的形式。
電動汽車技術的思政效果評價量表如表1所示。
表1 電動汽車技術思政效果評價量表
1.4.1 明確培養(yǎng)目標,整合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資源庫
首先,明確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其次,對接培養(yǎng)目標,結合專業(yè)課程自身內容特點,深入挖掘和課程內容聯(lián)系緊密的思政元素,深度思考將這些思政元素融到哪一部分專業(yè)內容中去,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去合理融入,捋清楚解決好“融什么”“融哪里”“怎么融”的問題;最后,整合歸納,構建一個詳細、專屬本課程的“課程思政資源庫”,定期更新,有理、有據(jù)、有序開展思政育人。避免教學過程中,想到哪兒就講哪兒的無序低效的思政教學。
1.4.2 注重融入方式,增加趣味性,達成思政育人目標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5]。現(xiàn)階段課程思政教學,存在一定的共性問題,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突兀,銜接不自然不妥帖。如教師一味灌輸“你們應該怎么樣”“我們國家的技術怎么樣”等,于學生而言,枯燥乏味且育人無效。課前應注重融入方式的設計,借助案例等有效有趣深度融入思政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通過穿插一些緊密相關的案例、故事、設置情境等,增加趣味性,引導學生細細品嘗,慢慢吸收。
1)要緊密聯(lián)系內容,合理、精準融入思政元素到本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過程中,根據(jù)各教學任務內容特點,針對性地融入有關聯(lián)的思政元素,成效較好。但個別任務融入的思政元素與內容聯(lián)系不夠緊密、略顯牽強,思政效果一般,后期要根據(jù)內容深入挖掘思政點,做到合理、精準融入。
2)避免“口號”式教育,全面提升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教師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識和能量[6],課堂教學中,不能把思政關鍵詞當做廣告詞強行植入,空喊口號,會使學生感到突兀奇怪,同時成效很低。教學應該避免喊口號,引導學生自己在實踐中領悟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