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俊霖
麗江古城木府 麗江市古城區(qū)民族宗教局供圖
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云貴高原與青藏高原銜接地段上,有一座被稱為“高原姑蘇”的古城,它就是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之一,它處于海拔2400 余米的高原地區(qū)。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也從麗江境內(nèi)經(jīng)過。
雖然在魏晉南北朝時,納西族先民已經(jīng)遷居于如今的麗江地區(qū)。然而,麗江古城卻始興于宋末元初。南宋寶祐元年(1253 年),北方的蒙古大軍在忽必烈的率領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國。進入納西族聚居的地區(qū)后,當?shù)氐氖最I阿宗阿良率領部眾歸順。于是,忽必烈授予了當?shù)夭柯涫最I“茶罕章管民官”等官職以示表彰,這也成為了西南土司制度的雛形。
元至元八年(1271 年),改為茶罕章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 年)元朝政府又在如今的麗江地區(qū)設置了麗江路軍民總管府,“麗江”這個名稱便是那時開始使用的。“麗江”這個名字的來源在《元史·地理志》中有記載:“路因江名。”即“麗江”地名的由來最早起源于金沙江的別稱“麗水”。不過,麗水起初并不叫作“麗水”,《云南通志》中有相關的解釋:“江名麗水,源出吐蕃界,共龍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訛犁為麗?!苯鹕辰从谇嗖馗咴缗J瘏^(qū)域,所以被人們稱為犁水,后來因為犁、麗發(fā)音相近,而被異寫為麗水、麗江。
第二年,元朝統(tǒng)治者又在麗江設置了通安州,隸屬于麗江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改設麗江路宣撫司。
過了一百多年的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 年),明朝軍隊進入云南平定元朝的殘余勢力,麗江路宣撫司副使、通安州的知州阿甲阿得主動歸順明朝,朱元璋便將原來的麗江路宣撫司改設為麗江府,賜予有功的阿甲阿得“木”姓,并封其為麗江府的世襲知府。于是,在隨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歲月里,木氏土司取得了部落世襲酋長和朝廷任命地方長官的雙重身份。這也為麗江古城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
直到清朝初年,木氏土司仍然被清朝統(tǒng)治者任命為麗江地區(qū)的世襲知府。雍正元年(1723 年),清廷在麗江實行“改土歸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為土通判;到了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正式設立了麗江縣。從始建至今,麗江已經(jīng)走過了八百余載的春秋。
麗江是一座獨特的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據(jù)說是因為麗江的土司姓木,如果修建城墻,那么就如同“木”字加了框,成了一個“困”字,所以麗江歷史上并沒有修筑城墻。
但有學者認為,麗江古城不建城墻的因素很多,大概是因為木府作為一個地方土司,擁有世襲的特權,為了打消中央政府的疑慮,因此采用不建城墻的方式來向統(tǒng)治者表明自己的歸順之心。
麗江古城規(guī)模最龐大的建筑自然是木府了。木府即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麗江木氏土司在明代的地位不斷上升和穩(wěn)固,因此,他們也對木府以及古城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建。現(xiàn)存的木府占地面積30666.66 平方米,中軸線全長369 米,坐西向東,寓意著“迎旭日而得木氣”。木府沿中軸線依地勢建有忠義坊、義門、前議事廳、萬卷樓等15 幢建筑。木府與麗江古城的建設既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建筑的優(yōu)雅氣質,又與中國古代普遍的府署建設不同,同時,麗江古城也沒有受到古代中原建城的傳統(tǒng)禮制影響,在選址、布局、分區(qū)等各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自己的特色。這些充分展現(xiàn)了麗江廣采博納多元文化的開放精神。
有人將“四方街”稱作麗江古城的心臟。四方街位于麗江古城中心,麗江古城的主要街道都由四方街向四方延伸,每條主街兩側,又有數(shù)十條街巷呈放射狀向四周輻射。其交通可謂四通八達,周圍小巷通幽,明清以來各方商賈云集,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生息,說四方街是明清以來麗江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也不為過。
在麗江城內(nèi),從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自古城的西北端流至玉龍橋下,之后由此分成西河、中河、東河三條支流,在古城內(nèi)又經(jīng)過多次勻水分流,從而穿街繞巷,流遍全城。所以,為了保證交通暢通,人們在古城內(nèi)的玉河水系上一共修建了354 座橋梁。在清流的溪水上,是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古樸而典雅的古城建筑。可以說,這座高原古城的溫柔秀麗一點都不亞于江南水鄉(xiāng),人們也因此將其稱為“高原姑蘇”。
實際上,麗江古城在歷史上也曾建過一段城墻??h志記載,清代在麗江實行“改土歸流”后,削弱木氏的勢力,廢土司為通判,委派流官擔任麗江知府。清雍正二年(1724),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馝到任后,便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并環(huán)繞這些官府機構修筑了府城的城墻,但這并不是整座麗江城的城墻。
現(xiàn)代的游客們對于麗江古城十分向往,實際上,在近400 年前,有一位知名的“驢友”就曾經(jīng)來到過麗江,他就是徐霞客。
麗江古城 肖戈 攝
明崇禎十二年(1639 年),徐霞客順著長江探源,他從鶴慶壩子經(jīng)七和壩子,再過邱塘關,過東圓岡,最后到達了美麗的麗江。他將沿途的地形情況和變化詳細地記錄了下來。這些記錄也為人們研究滇西北高原的古今變化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徐霞客于當年的正月二十五日抵達麗江,麗江的時任土司木增以最高的禮節(jié)迎接了徐霞客。在此期間,徐霞客不僅得以進入木府參觀,而且還到過麗江著名的園林解脫林游覽,后來,他在《徐霞客游記》里對木府的建筑格局與規(guī)模也有過詳細記錄,并不由得發(fā)出了“宮室之麗,擬于王者”的感慨。此外,對于麗江古城,徐霞客也有詳細的描述:“居廬駢集,縈城帶谷,民房群落,瓦屋櫛比……”徐霞客筆下的麗江古城物阜民豐,并具有相當規(guī)模。
當然了,麗江的納西族同胞們也非常熱情,用了“大肴八十品”的盛大宴席來歡迎徐霞客。徐霞客大為感慨:“羅列甚遙,不能辨其孰為異味也?!彼€列舉了那些吃過的美食佳肴,比如“柔豬乃五六斤小豬,以米飯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體炙之,乃切片以食”。此外,當時人們還以“獻酪為醴”來招待徐霞客,這種飲品大概是當?shù)氐乃钟筒瑁煜伎鸵埠炔粦T,并說:“余不能沾唇也?!?/p>
徐霞客在麗江共待了16 天,其所見所聞都被他記錄在了《徐霞客游記》中。如今麗江的人們?yōu)榱思o念徐霞客的麗江之行,還在麗江古城建立了一座“徐霞客紀念館”。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也曾被貶到云南,他曾經(jīng)游遍昆明、大理等地,而且與木府的首領們也有唱和的詩歌,他們神交已久,楊慎甚至還為《木氏宦譜》寫過后序,梳理了木氏世官的業(yè)績。然而,楊慎也有自己的一大遺憾:“感雪山之神交于千里?!保ā堆┥皆娺x序》)他終其一生也未到過麗江。
在麗江古城城北十五公里左右的地方還有一座舉世聞名的玉龍雪山??梢哉f,麗江古城是以雪山為背景、水系為靈魂的。
玉龍雪山是北半球最靠近赤道的終年積雪山脈。玉龍雪山在納西語中被稱為“歐魯”,意為“天山”。其十三座雪峰連綿不絕,宛若一條巨龍騰越飛舞,故稱為“玉龍”。又因其巖性主要為石灰?guī)r與玄武巖,黑白分明,所以又稱為“黑白雪山”,傳說是納西族保護神“三朵”的化身。
元朝人李京于大德五年(1301 年)來云南任職,期間他也到過麗江,曾寫過一首贊揚玉龍雪山的《雪山歌》:“麗江雪山天下絕,積玉堆瓊幾千疊?!边@首《雪山歌》是保存至今最早的有關麗江雪山的詩篇。徐霞客曾經(jīng)這樣描述過玉龍雪山:“北辰咫尺玉龍眠,粉碎虛空雪萬年?!?/p>
明代人謝肇淛也曾經(jīng)到過麗江,《麗江府志略》收錄有他的《望雪山》一詩。謝肇淛是騎馬進入麗江的,當時正值傍晚,斜陽晚照。他走了一天,人困馬疲。忽然看到天外的玉龍雪山,他不由得感慨:“爛如白芙蓉?!蹦怯颀堁┥剑菭N爛得如同一朵潔白的芙蓉??!
1997 年12 月,在第21 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麗江古城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麗江古城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最早進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古城。當然了,麗江所擁有的可不僅只是麗江古城,它還有世界自然遺產(chǎn)“三江并流”、世界記憶遺產(chǎn)“納西族東巴古籍文獻”等。相信來到麗江的人們,一定會被麗江的美所征服,也一定會因為麗江古城而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