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娜,周友華,丁春麗,鄭宇婷,周紅寧
1.昆明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省熱帶傳染病國際聯(lián)合實驗室,云南省蟲媒傳染病防控研究重點實驗室,云南省蟲媒傳染病防控關鍵技術創(chuàng)新團隊,云南省寄生蟲病防治所
瀾滄江-湄公河發(fā)源于中國青海,流經西藏,由云南進入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最后流入南海[1]。該流域多為欠發(fā)達地區(qū),是登革熱、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熱和黃熱病等重要蟲媒傳染病高發(fā)地區(qū)[2-4]。埃及伊蚊起源于非洲,是一種中小型黑色蚊種,廣泛分布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已證實是上述蟲媒傳染病的重要傳播媒介[5-7]。由于上述重要蟲媒傳染病缺乏有效疫苗或特效治療藥物,采用殺蟲劑控制媒介埃及伊蚊成了這些傳染病防控的重要手段。而長期使用殺蟲劑會導致埃及伊蚊抗性的產生[8-10],本文就近年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簡稱瀾湄流域)國家埃及伊蚊抗藥性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以往調查發(fā)現,瀾湄流域國家主要使用擬除蟲菊酯、有機磷、氨基甲酸酯和有機氯殺蟲劑控制埃及伊蚊種群密度[8,11]。其中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是一類從除蟲菊酯中提取的合成有機殺蟲劑,根據化學結構可分為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等[12]。20 世紀80年代,WHO 建議廣泛使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該類殺蟲劑主要用于室內滯留噴灑、空間噴灑和蚊帳浸泡[8,12-13]。有機磷殺蟲劑屬膽堿酯酶抑制類殺蟲劑,以雙硫磷、馬拉硫磷和殺螟硫磷常見,主要用于室內滯留噴灑和空間噴灑,殺滅幼蟲,1971年WHO 推薦其作為殺滅蚊蟲幼蟲的首選殺蟲劑[8,13-15]。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屬乙酰膽堿酯酶抑制劑,其中以殘殺威較常見,因其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殺蟲效果,主要用于室內滯留噴灑殺蟲[8,13,16-19]。有機氯殺蟲劑屬合成氯化碳氫化合物,被歸類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其代表性化合物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DDT)和狄氏劑等,主要用于室內滯留噴灑殺蟲[8];但2001年《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簽訂后DDT類化合物被禁止使用[19]。
中國于20 世紀70年代開始使用合成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20],1993年,在海南省海口和三亞市發(fā)現了埃及伊蚊對溴氰菊酯和氯氰菊酯殺蟲劑的抗性[21]。2008年,曾林海等[22]發(fā)現海南省三亞、儋州、昌江3 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98.00%溴氰菊酯和92.00%高效氯氰菊酯呈現為敏感至抗性,抗性倍數(resistance ratio,RR)為1.56~3.76。2009—2010年,靳建超[23]調查發(fā)現,廣東省湛江市埃及伊蚊幼蟲幼蟲對98.00%溴氰菊酯、90.20%氯菊酯和95.20%高效氯氰菊酯的RR 分別為13.07、7.94 和6.74。2013年,Li 等[24]對中國南方埃及伊蚊幼蟲的抗性檢測發(fā)現,該蚊幼蟲對98.00%氯氰菊酯和92.00%氯氟氰菊酯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RR 分別為6.82~88.82 和4.82~88.87)。近年來,對云南省部分地區(qū)埃及伊蚊抗藥性的調查也發(fā)現,埃及伊蚊對菊酯類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如2015年,景洪市埃及伊蚊幼蟲對95.90%溴氰菊酯、99.00%氯菊酯、92.00%氯氰菊酯、92.00%高效氯氰菊酯和92.30%氯氟氰菊酯均產生了抗性(RR 分別為130.60、865.50、30.90、12.20 和210.40),成蚊對0.10%溴氰菊酯、3.00%氯菊酯、8.00%氯氰菊酯、3.00%高效氯氰菊酯和1.80%氯氟氰菊酯產生了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為0~85.44%)[25];2016年,耿馬縣埃及伊蚊對0.25%氯菊酯、0.80%氯氰菊酯、0.03%氯氟氰菊酯均產生抗性(死亡率為10.09%~64.17%)[26];2017年,瑞麗市埃及伊蚊對0.25%氯菊酯、8.00%氯氰菊酯、0.03%氯氟氰菊酯產生了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為0.55%~80.31%)[27];2017年,景洪市和耿馬縣埃及伊蚊對0.20%溴氰菊酯、3.20%氯菊酯、0.08%氯氟氰菊酯、0.23%氯氰菊酯、0.27%高效氯氰菊酯呈現為可能抗性至抗性(死亡率為0~91.40%),其中景洪市的埃及伊蚊對0.20%溴氰菊酯為可能抗性(死亡率為91.40%)[28]。上述結果表明,中國瀾湄流域埃及伊蚊成蚊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已產生了較高的抗性,幼蟲呈現不同程度的抗性。
中國于1973年開始廣泛使用有機磷殺蟲劑[14],1993年,在海南省??诤腿齺喪邪l(fā)現了埃及伊蚊對馬拉硫磷殺蟲劑的抗性[21]。2008年,曾林海等[22]研究發(fā)現海南省三亞、儋州、昌江3 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91.56%雙硫磷呈現為敏感至抗性(RR 分別為1.45、2.00 和2.45)。2009—2010年,靳建超[23]在廣東省湛江市的研究發(fā)現,埃及伊蚊幼蟲對殺螟硫磷、雙硫磷和敵敵畏呈現為敏感至低抗(RR分別為1.06、1.19 和2.36)。2015年,在云南省景洪市發(fā)現埃及伊蚊對0.44%馬拉硫磷、0.18%殺螟硫磷分別呈現為抗性和敏感(死亡率51.85%和98.99%)[25]。2016年,在瑞麗市和耿馬縣發(fā)現埃及伊蚊對0.25%殺螟硫磷均呈現為敏感(死亡率100.00%)[26-27]。2017年,在景洪市和耿馬縣發(fā)現埃及伊蚊對0.25%馬拉硫磷、0.25%殺螟硫磷呈現為敏感至可疑抗性(死亡率85.86%~100.00%)[28]。上述結果表明,中國瀾湄流域埃及伊蚊對有機磷類殺蟲劑抗性水平均較低。
中國于1980年開始使用氨基甲酸酯殺蟲劑[20],1993年,在海南省海口和三亞市發(fā)現了埃及伊蚊對氨基甲酸酯殺蟲劑的抗性[21]。2008年,曾林海等[22]發(fā)現海南省三亞、儋州、昌江3 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98.00%仲丁威和98.00%殘殺威為敏感(RR為0.71~1.31)。2009—2010年,靳建超[23]在廣東省湛江市的研究發(fā)現埃及伊蚊對98.00%仲丁威也呈現為敏感。2015年,在云南省景洪市的調查發(fā)現埃及伊蚊幼蟲對95.60%殘殺威和98.00%惡蟲威均呈現為低抗(RR為3.30和3.02),成蚊對0.10%殘殺威和0.02%惡蟲威分別呈現為可疑抗性和敏感(死亡率分別為86.07%和98.65%)[25]。2016年,瑞麗市和耿馬縣的調查發(fā)現埃及伊蚊對0.10%殘殺威均呈現為敏感(死亡率為100.00%)[26-27]。2017年,景洪市和耿馬縣的調查發(fā)現埃及伊蚊對0.03%殘殺威和0.02%惡蟲威分別呈現為敏感至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別為 96.67% ~97.71% 和 95.68% ~100.00%)[28]。上述結果表明,中國瀾湄流域埃及伊蚊成蚊對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呈現為敏感至可疑抗性,幼蟲呈低抗,抗性水平均較低。
20 世紀中葉中國開始生產和應用以DDT 為主的有機氯殺蟲劑,1983年中國停止生產該類殺蟲劑,雖然使用DDT 防治蚊蟲的時間不長,但蚊蟲對該類殺蟲劑仍然產生了顯著抗性[20]。1993年,在海南省??诤腿齺喪邪l(fā)現了埃及伊蚊對DDT 的抗性[21]。1988年,吳能等[29]發(fā)現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埃及伊蚊對DDT 產生了抗性。2016—2017年,云南省瑞麗市、景洪市和耿馬縣的研究發(fā)現,埃及伊蚊對4.00%DDT 產生了抗性(死亡率為14.93%、1.96%和0.74%)[28]。上述結果表明,中國瀾湄流域埃及伊蚊對有機氯殺蟲劑已產生了較高的抗性。
老撾2000年初開始大量使用溴氰菊酯和氯菊酯類殺蟲劑。2014年,Marcombe 等[30]在沙耶武里、瑯勃拉邦、萬象、沙拉灣和阿速坡5 個省的監(jiān)測中發(fā)現,埃及伊蚊幼蟲對99.70%溴氰菊酯和98.10%氯菊酯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RR 分別為7.50、7.10~12.00、8.10~18.80、6.25~17.50、6.25 和9.40、8.40、13.50~15.20、9.60、2.00),成蚊對0.05%溴氰菊酯和0.25%氯菊酯呈現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分別為88.00%~100.00%和7.00%~83.00%)。老撾自1973年以來一直使用有機磷殺蟲劑,主要為馬拉硫磷殺蟲劑。2014年,Marcombe 等[30]發(fā)現沙耶武里、瑯勃拉邦、萬象、沙拉灣和阿速坡5 個省埃及伊蚊幼蟲對96.10%馬拉硫磷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RR 分別為3.62、1.55~2.31、1.86~3.50、2.38~3.34 和3.41),成蚊對0.80%馬拉硫磷呈現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33.00%~98.00%)。2014—2015年,有研究發(fā)現老撾萬象省埃及伊蚊幼蟲對馬拉硫磷類殺蟲劑產生了中等抗性(RR 為2.30)[31]。老撾于20 世紀50年代開始采用DDT 控制蚊蟲種群密度,1960年首次發(fā)現蚊蟲對DDT 產生了抗性,2010年禁止DDT 的使用[32]。此外,2014年Marcombe 等[30]對沙耶武里、瑯勃拉邦、萬象、沙拉灣和阿速坡5 個省的監(jiān)測發(fā)現,埃及伊蚊幼蟲對99.40%DDT 產生了抗性(RR 分別為171.70、18.90~83.00、94.60~124.10、9.70~72.20 和7.60),埃及伊蚊成蚊對4.00%DDT 呈現為高度抗性(死亡率為0~31.00%)。上述提示老撾部分地區(qū)埃及伊蚊對溴氰菊酯仍敏感,對氯氰菊酯和雙硫磷呈不同程度的抗性,但對DDT呈現為高度抗性。
越南1995年開始使用溴氰菊酯、氯菊酯和氯氟氰菊酯殺蟲劑,至2007年該類殺蟲劑已廣泛用于20 個省[33]。1998年,在越南南部堅江省發(fā)現埃及伊蚊成蚊對0.03%溴氰菊酯、0.25%氯菊酯和0.10%氯氟氰菊酯為抗性(死亡率分別為60.00%、82.00%和70.00%),而同奈省埃及伊蚊對上述菊酯類殺蟲劑為敏感至可能抗性(死亡率分別為92.00%~100.00%、100.00%和100.00%);1999年,嘉萊省埃及伊蚊對0.25%氯菊酯和0.10%氯氟氰菊酯呈現為抗性(死亡率分別為12.00%~86.00%和14.00%~88.00%),對0.03%溴氰菊酯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為6.00%~98.00%)[34]。2008年,有研究發(fā)現邦美蜀市埃及伊蚊對0.75%氯菊酯為可疑抗性(死亡率為83.00%),芽莊、胡志明、迪石、邊和市的埃及伊蚊對0.05%溴氰菊酯、0.75%氯菊酯、0.05%氯氟氰菊酯、15.00%氯氰菊酯均為抗性(死亡率為3.03%~55.10%);2008—2009年,河內市埃及伊蚊對上述殺蟲劑為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分別為62.00%~97.00%、51.00%~80.00%、59.00%~74.00%和82.00%~96.00%)[35]。2018年Lien 等[36]研究發(fā)現,河內、清化、義安、河靜、慶和等5 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0.05%溴氰菊酯、0.75%氯菊酯和0.05%氯氟氰菊酯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分別為22.00%~100.00%、2.00%~100.00%和3.00%~95.00%)。越南有機磷殺蟲劑使用較少,1998年在越南南部堅江和同奈省發(fā)現了埃及伊蚊對0.05%馬拉硫磷呈現為敏感(死亡率均為100.00%);1999年在嘉萊省發(fā)現該蚊對0.05%馬拉硫磷也呈現為敏感(死亡率為98.00%~100.00%)[34]。2008年調查發(fā)現芽莊、胡志明、邦美屬、迪石、邊和市的埃及伊蚊對0.05%馬拉硫磷呈現為敏感(死亡率為98.00%~98.30%);2008—2009年,河內市埃及伊蚊對上述殺蟲劑也為敏感(死亡率為98.00%~99.00%)[35]。2018年,有研究報道河內、清化、義安、慶和等4 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0.05%馬拉硫磷為敏感(死亡率均為100.00%),而河靜對該殺蟲劑為抗性(死亡率為87.00%)[36]。1995年越南停止使用DDT 殺蟲劑,1999年首次報道DDT 對埃及伊蚊的影響:堅江和同奈省發(fā)現了埃及伊蚊對0.04%DDT呈現為高度抗性(死亡率為0~38.33%),嘉萊省發(fā)現該蚊對0.04%DDT 也呈現為高度抗性(死亡率為0~20.00%)[34]。2008年,芽莊、胡志明、邦美屬、迪石、邊和市的埃及伊蚊對0.04%DDT 呈現為高度抗性(死亡率為0~7.00%),2008—2009年,河內埃及伊蚊對DDT 呈現為高度抗性(死亡率為20.00%)[35]。2018年,有研究報道河內、清化、義安、河靜、慶和等5 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0.04%DDT 為高度抗性(死亡率為0~57.00%);對0.01%的殘殺威為抗性(死亡率為1.00%~84.00%)[36]。上述提示越南大部分地區(qū)埃及伊蚊對馬拉硫磷仍敏感,但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呈不同程度的抗性,對DDT為高度抗性。
在柬埔寨,20 世紀80年代后期,擬除蟲菊酯殺蟲劑溴氰菊酯和氯菊酯被廣泛使用[37]。2018年,調查發(fā)現金邊、磅湛、馬德望、暹粒等4 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0.03%溴氰菊酯呈現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為4.00%~93.00%),其中金邊和暹粒的埃及伊蚊平均死亡率較低(死亡率為4.00%~8.30%)[37]。2021年,Boyer等[38]對金邊的埃及伊蚊監(jiān)測發(fā)現,該蚊對0.03%溴氰菊酯、0.25%氯菊酯、0.03%氯氟氰菊酯和0.03%氯氰菊酯均為抗性(死亡率分別為10.20%、1.00%、4.20%和10.70%)。柬埔寨1992年開始使用有機磷殺蟲劑殺滅幼蟲。2018年有研究發(fā)現金邊、磅湛、馬德望、暹粒等4 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雙硫磷呈現為抗性(死亡率為3.80%~33.60%)[37]。2021年,Boyer 等[38]對金邊的埃及伊蚊監(jiān)測發(fā)現,該蚊對0.80%馬拉硫磷和1.00%殺螟硫磷為抗性(死亡率分別為10.20%和1.00%)。1955年,柬埔寨開始使用DDT 殺蟲劑。2021年,Boyer等[38]對金邊的埃及伊蚊監(jiān)測發(fā)現,該蚊對4.00%DDT 和0.40%狄氏劑為抗性(死亡率分別為0 和87.60%);對0.10%殘殺威和0.10%惡蟲威為可疑抗性(死亡率分別為97.80%和96.10%)。上述提示柬埔寨大部分地區(qū)埃及伊蚊對擬除蟲菊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特別是對DDT產生了高度抗性。
泰國1992年開始使用溴氰菊酯殺蟲劑,之后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被廣泛使用[39]。1999年,Somboon 等[40]發(fā)現清邁、南邦和難府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0.03%溴氰菊酯和0.25%氯菊酯呈現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分別為61.20%~100.00%、8.30%~96.00%)。2008年,Chuaycharoensuk 等[41]對泰國28個省32 個地區(qū)監(jiān)測結果發(fā)現,尖竹汶、春武里、孔敬、南邦、帕府、春蓬、博達倫、宋卡和素叻府等11個地區(qū)的埃及伊蚊對0.05%溴氰菊酯呈可疑抗性(死亡率為81.78%~96.26%),其余21 個地區(qū)均為敏感(死亡率為98.00%~100.00%);32 個地區(qū)對0.75%氯菊酯呈現為可疑抗性至抗性(死亡率為43.21%~96.58%),對0.05%氯氟氰菊酯均為敏感(死亡率均為100.00%)。1950年,泰國開始使用雙硫磷。1999年,有文獻首次報道曼谷市和帕堯府的埃及伊蚊對雙硫磷產生了抗性[42]。2005年,Komalamisra 等[43]對曼谷的埃及伊蚊監(jiān)測發(fā)現,該蚊對雙硫磷和馬拉硫磷為敏感至可疑抗性(死亡率為86.00%~100.00%)。2011—2012年,有研究發(fā)現清邁和那空沙旺監(jiān)測點的埃及伊蚊幼蟲對雙硫磷產生了抗性(RR 為3.50~30.97),而博他侖埃及伊蚊幼蟲呈現為敏感(RR 為1.00)[44]。在1992年以前,氨基甲酸酯殺蟲劑一直被大量使用于病媒控制和公共衛(wèi)生。2003—2005年,Jirakanjanakit 等[45]發(fā)現曼谷、呵叻、清萊、北碧和尖竹汶府地區(qū)埃及伊蚊對殘殺威均為敏感(死亡率為98.60%~100.00%),春武里、那空沙旺和宋卡府埃及伊蚊則為敏感至抗性(死亡率為69.10%~100.00%)。1949年,泰國開始使用DDT 殺蟲劑控制昆蟲,直到2000年,DDT被禁止使用。1964年,有學者首次報道了曼谷的埃及伊蚊對該殺蟲劑產生了抗性[46]。1999年,Somboon 等[40]發(fā)現清邁、南邦和難府埃及伊蚊對4.00%DDT 呈現高抗性(死亡率為0~20.60%)。2005年,研究發(fā)現曼谷埃及伊蚊對4.00%DDT 呈現高抗性(死亡率為0)。以上提示泰國大部分地區(qū)埃及伊蚊對溴氰菊酯和氯菊酯、雙硫磷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對殘殺威抗性較低,對DDT 為高度抗性。
緬甸1992年開始廣泛使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2003年禁止使用有機氯殺蟲劑[47],相關埃及伊蚊殺蟲劑監(jiān)測信息缺乏。僅2014年在仰光的埃及伊蚊中發(fā)現菊酯類殺蟲劑抗性基因S989P 和V1016G 突變,且突變頻率均較高(頻率分別為78.80%和84.40%)[48];2020年,在曼德勒的埃及伊蚊中發(fā)現S989P、V1016G、T1520I 和F1534C 突變( 頻率分別為 68.60% 、73.50% 、8.10% 和40.10%)[48]。提示緬甸埃及伊蚊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的抗性可能較高。
在瀾湄流域國家,目前雖然已禁止使用DDT等有機氯殺蟲劑,但上述監(jiān)測結果仍然顯示中國、老撾、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的埃及伊蚊對DDT 存在高度的抗性;中國、越南、柬埔寨和泰國的埃及伊蚊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老撾埃及伊蚊對氯氰菊酯呈不同程度的抗性,但對溴氰菊酯仍敏感;老撾、柬埔寨和泰國的埃及伊蚊對有機磷類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中國埃及伊蚊對有機磷類殺蟲劑抗性水平均較低,越南埃及伊蚊對馬拉硫磷殺蟲劑敏感;柬埔寨埃及伊蚊對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中國和泰國的埃及伊蚊對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抗性水平均較低。建議瀾湄流域國家相關部門加強埃及伊蚊對常見殺蟲劑抗性的定期監(jiān)測,并根據監(jiān)測情況合理選擇及使用殺蟲劑,為降低瀾湄流域國家埃及伊蚊殺蟲劑抗性奠定基礎。
利益沖突聲明全部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盧娜負責文獻搜集、整理、分析與論文撰寫;周友華和丁春麗負責部分文獻的翻譯;鄭宇婷和周紅寧負責論文撰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