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絲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互為抵觸的建議,如吃紅肉是健康還是不健康,適量飲酒是增壽還是減壽,正反觀點都有專家出來背書,讓不少人感到無所適從,究竟該聽誰的?哈佛大學不久前與幾所藤校聯合推出了一個研究,認為一些領域的專家建議被人們高估了,沒必要盲從。這個“連自己都顛覆”的專家建議,與當今無數人“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呼聲,一道構成了看客們臉上揶揄的微笑。
過去傳統(tǒng)社會的維持,依賴于人們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共識。但人的理性又是有限的,分歧無法避免,這時就需要有專家出來做具體的指導,提供學術視角的智力支持。以往尚未形成意見討論空間,引領潮流的精英人士、激揚文字的筆桿子,常有著不容撼動的權威性。陸文夫說過汪曾祺的一件趣事:20世紀80年代作家代表團訪港,一個以看風水看相致富的傳統(tǒng)文化大師,聽說汪曾祺對《推背圖》和《麻衣相法》頗有研究,是這方面的“專家”,非要請他吃飯不可。汪曾祺憑著一番高論成功地唬住了大師,被對方尊為“大哥”,一頓飯下來喝了好幾瓶昂貴的酒……
過去,專家即使是錯的,也少有反對的聲音,因為民眾的零星看法,會被限于街談巷議的狹小范圍,缺乏表達訴求的媒介。由于長時間里,專家的權威敘事曾是唯一的聲音,也導致一些掌握話語權的人產生了贏家可以通吃的錯覺,對不在專業(yè)領域的事情也隨意發(fā)表意見,指導別人。
梭羅一百多年前就告誡人們:“活了一把歲數未必就有充分的資格做年輕人的指路人,因為活到老所獲得的不見得比失去的多?!庇绕洚斚逻@個信息巨量、民眾娛樂一切又消解一切的網絡時代,信息的加速度也帶來了內容的膚淺化,很多時候,專家頻繁的建議也意味著更少的意義。
所以,那些隨意消費自己影響力,想要標榜炫耀自己擁有“斜杠人生”,喜歡跨界扮演人生導師的“專家”,很容易招致流量的反噬。此外,當今“流量為王”幾乎成為了信息傳播者的共識,也有一部分媒體為了引流,故意制造爭議,不管出來說話的人實際身份如何,都一概稱之為“專家”,人為制造對立;或者專門追著發(fā)布一些總能引起爭議的“專家”的言論觀點,成為事實上的爭議言論的傳聲筒,以此獲取流量。
也有一些專家因為提出建議被罵,但這并不意味專家就是錯的。網絡賦予了每個人發(fā)表言論和評論的能力,也讓許多人失去了對言論質量的甄別能力,很多人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及價值取向決定信息輸入的,鍵盤成為了一面反射個人情緒的鏡子,失去了如實反映事實真相的原有功能。所以,有些該提的建議、該堅持的觀點,不能因為眾聲喧嘩,擔心被罵就變得沉默,三緘其口,畢竟人的知識結構、話語風格、思想底蘊,只能輻射形成一個很小的共同體,不可能人見人愛。阿波羅神廟門前的三句德爾斐神諭之一就是“認清自己”。
清代大儒毛奇齡在京城開館教學,有一天他正旁征博引講解經義,老婆剛和他吵完架,有意拆他的臺,走到窗前大罵:“大家不要信他的話,他昨晚為這節(jié)課,堆書滿床,查閱到半夜,現在又向你們冒充博學?!泵鎸资畟€學生狐疑的眼光,毛奇齡從容回應:考據之學,全在查書。專家就應有這樣不卑不亢的姿態(tài)。很多觀點正是因為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才變得更為精彩有趣,即使有時會帶來一點兒刺痛感,也應學會去承受。
【原載《聯誼報》,本刊標題有改動】
插圖 / 有些專家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