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超
(南開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天津 300071)
唐宋是中國古代詩歌藝術(shù)的黃金時期,涌現(xiàn)了許多家喻戶曉的千古名篇。無論學(xué)術(shù)界還是普通民眾,對于這些名篇、名句的討論從未停止。時至今日,學(xué)術(shù)界仍然覺得很多名篇、名句尚存難解之處。為了解釋這些句子,許多著名學(xué)者為句中的關(guān)鍵詞引用或歸納了一些生僻的義項。其中有些義項甚至成了學(xué)術(shù)“常識”,進入了大型辭書。
然而,如果我們細細推敲,會發(fā)現(xiàn)這些解釋未必全都準確。本文針對其中三例展開討論,探討最符合古人創(chuàng)作本義的理解,以便更好地研究古代的語言和文化。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是文學(xué)史上最著名的詞作之一,其作者據(jù)傳為唐代大詩人李白?!度圃姟繁救缦拢?/p>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1]
目前筆者能見到的最早記錄此詞的材料是宋神宗熙寧年間編成的《湘山野錄》。最晚自明代胡應(yīng)麟開始,學(xué)界對此詞作者歸屬一直存在爭議。筆者個人認為這首詞最可能是一首北宋詞。不過,這首詞的“著作權(quán)”并非本文討論的重點。上段討論僅為明確此詞的創(chuàng)作時間,本文想要討論的重點在于學(xué)術(shù)界對“寒山一帶傷心碧”的不同理解。
從字面上看,這句話意思并不難懂。安旗等[2]在《新版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將“傷心碧”解釋為“謂寒山之碧色令人傷心。此猶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意。”這里用的便是“傷心”最普通的義項。
但也有人把此句中的“傷心”翻譯成極其、非常一類的意思。如俞平伯的《唐宋詞選釋》:“這和杜甫《滕王亭子》:‘清江錦石傷心麗’,句法極類似。傷心是重筆。‘傷心麗’極言文石五色的華美;‘傷心碧’極言晚山之青,有如碧玉?!盵3]又如詹锳主編的《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傷心,極言晚山之青,猶言萬分。杜甫《滕王亭子》之一:‘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斑?!盵4]
這種觀點影響極大,幾乎已經(jīng)成了文史常識,目前市面上相當一部分比較嚴肅的詩詞選本、注本(例如郁賢皓的《李太白全集校注》[5])都采納了這種解釋。它甚至影響到了許多重要辭書,比如《唐五代語言詞典》就為“傷心”一詞單列了“甚、極”的義項[6];而《漢語大詞典》還為它多補充了一條書證,即明代劉基的《摸魚兒·金陵秋夜》詞:“回首碧空無際,空引睇,但滿眼芙蓉黃菊傷心麗?!盵7]
還有學(xué)者援引這一義項解釋別的詩詞作品。如清代納蘭性德《菩薩蠻·晶簾一片傷心白》:“晶簾一片傷心白,云鬟香霧成遙隔。”趙秀亭、馮統(tǒng)一《飲水詞箋校》:“傷心:極言之辭,傷心白即極白。如杜甫詩‘清江錦石傷心麗’、李白詞‘寒山一帶傷心碧’,皆此類?!盵8]
雖然近年來多數(shù)專業(yè)資料的意見已經(jīng)相對一致,但我們還是不禁有個疑問:如何證明情感色彩極強的“傷心”一詞,派生出了一個完全中性的強調(diào)副詞義項呢?如果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認真審視《唐宋詞選釋》《漢語大詞典》和《飲水詞箋?!芬玫乃臈l書證,會發(fā)現(xiàn)它們?nèi)疾豢尚拧?/p>
第一,《摸魚兒·金陵秋夜》顯然是在引用杜甫《滕王亭子》的典故。而且,《摸魚兒·金陵秋夜》自始至終聲調(diào)悲涼,引句后面緊跟著就是:“風(fēng)吹露洗。寂寞舊南朝,憑闌懷古,零淚在衣袂”[9],陳霆也曾感慨此作“詞意傷感如此”[10]。這里的“傷心”解為憂傷、難過非常合適,沒有必要引入其他義項。
第二,納蘭性德的《菩薩蠻·晶簾一片傷心白》與之同類,也是一首格調(diào)悲涼的作品。試看下闕:“西風(fēng)鳴絡(luò)緯,不許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淚欲流?”[11]詞中的“傷心”即字面義上的“傷心”。
詞中的“傷心白”有可能是用典。《全唐詩》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收《花草粹編》本中的馮延巳名篇《拋球樂·酒罷歌余興未闌》:“波搖梅蕊傷心白,風(fēng)入羅衣貼體寒?!盵12]納蘭性德記憶的可能就是這個版本。
第三,至于杜甫《滕王亭子》(其一)的“清江錦石傷心麗”一句,此處的“傷心”確實顯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傷心,而是喜悅、開心的意思。這是一種正話反說的文學(xué)手法,在杜甫詩里尤其常見。
古代注家已熟知杜甫愛用這種寫作手法。如明代王嗣奭《杜臆》卷之二解釋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二首)》中:“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與“石角鉤衣破,藤枝刺眼新”兩句時就說:“曰‘惱殺人’而愛殺人愈見?!^衣’、‘刺眼’本可憎,而愈覺可喜,如俗言痛快,愈痛而愈快也?!盵13]《杜詩詳注》引用的《杜臆》還多了一句:“此詩全是反言以形容其佳勝?!盵14]卷之四解釋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時又說:“第一首‘花惱’,其二‘怕春’,皆反語;而‘行步欹危’亦根‘顛狂’來,‘顛狂’根‘惱’與‘怕’來?!盵13]130這些都是用“惱”“怕”“刺眼”等原本用來形容負面情緒的詞語表達喜悅之情的案例。類似的案例在杜詩中還有更多,比如《閬水歌》中“閬中勝事可斷腸”[15]的“斷腸”也屬此類。
其他文學(xué)家也常用此寫法。蔣禮鴻《義府續(xù)貂》“傷心斷腸”條說:“傷心斷腸者,愁苦之詞也,而唐人或以為歡快?!盵16]后面隨手就舉出了八位文人的例證。他舉出的例證并非全部,這種現(xiàn)象也絕不僅限于唐人。比如李白名篇《贈段七娘》“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17],王實甫《西廂記》[18]中,張生屢次稱崔鶯鶯為“可憎”,均屬此類。
這種寫作方法是用“愁苦之詞”臨時轉(zhuǎn)指歡樂之意,看起來似乎更像是一種文學(xué)傳統(tǒng),而非語言現(xiàn)象?!扒褰\石傷心麗”即屬于這種情況。順便一提,在昵稱中,有一種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比如古人稱愛人為“冤家”“薄幸”,今人稱“臭臭”“死鬼”“糟老頭子”等。在共同語中,這種現(xiàn)象似乎僅限于人稱,而且有時只固定存在于幾個特定稱呼中。
第四,至此,證明“傷心”有“非?!绷x的證據(jù)就只剩下“寒山一帶傷心碧”了。在反駁了前兩條證據(jù)以后,這條證據(jù)已經(jīng)成了孤證,而且同樣不可信。此處的“傷心”既不是“非?!钡囊馑迹膊粚儆谇懊嬲f的“反語”的情況,它就是現(xiàn)代漢語仍然在用的憂愁、難過的意思。這首詞基調(diào)顯然非常哀傷,“寒山一帶傷心碧”下文緊接著就是“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用“痛苦、難過”的意思解釋句中的“傷心”并無不妥之處。
順便一提,這句詞有可能是用典?!逗惪蜕岣琛分校骸翱蛷拈L安來,驅(qū)馬邯鄲道。傷心叢臺下,一帶生蔓草?!绷瘟⒄J為,這首詩作于唐開元二十九年[19]。這首詩有可能與這首《菩薩蠻》具有引用關(guān)系,而其中的“傷心”也只能按照最常見的意思來理解。
綜上,前代學(xué)者舉出的“傷心”指代“非?!钡挠美疾豢尚牛P者也找不出支持這個觀點的任何可靠語料。相反,表示顏色令人傷心的語料卻非常易見。白居易《長恨歌》名句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20]只能理解為月色令人傷心,若看作“行宮見月非常色(名詞)”則不成話。故知“寒山一帶傷心碧”的“傷心”就是痛苦、難過的意思,也沒有證據(jù)顯示“傷心”存在“極其、非常”一類的意思。
韓愈的《和歸工部送僧約》方崧卿系年于元和元年(公元806 年)。全詩如下:
早知皆是自拘囚,不學(xué)因循到白頭。汝既出家還擾擾,何人更得死前休?[21]
絕句的后兩句尤其有名。千載以來,常有人引用或化用它去諷刺那些身已出家,但仍心戀塵網(wǎng)的世故僧道。特別是王鳴盛的點評:“偏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忙,其所以忙者,無非為名為利而已”[21]356,提出“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忙”這種理解,讓全詩的諷刺性更強,傳播也隨之更廣。這首詩看起來很簡單,從頭到尾沒有一個生僻字。然而,諸家對它的理解卻五花八門。
清代注釋韓愈詩的大家方世舉解釋了第二句中的“因循”一詞。這個詞義項非常豐富,比如《漢語大詞典》[22]就列了九條:1)道家謂順應(yīng)自然;2)沿襲,承襲,繼承;3)保守,守舊;4)疏懶,怠惰,閑散;5)輕率,隨隨便便;6)流連,徘徊不去;7)引申指飄泊;8)猶豫;9)延宕,拖延。
這九條義項中,有褒義,有貶義,有中性,有的基于道家思想,也有的基于儒家思想。到底該取哪條呢?方世舉給我們引用了一段古文:“《南史·張融傳》:‘丈夫當刪《詩》《書》,制禮樂,何至因循寄人籬下!’”這句話的前文是:“吾文章之體,多為世人所驚,汝可師耳以心,不可使耳為心師也。夫文豈有常體,但以有體為常,政當有其體?!盵23]說的是寫文章的“體”不可因循守舊,當有自己的創(chuàng)見。方世舉引用這句話,暗示我們詩中的“因循”也是負面的“守舊”義??墒牵@兩段文本除了都出現(xiàn)了“因循”一詞,并無其他共同點。
大抵是覺得方世舉的解釋很難說服讀者,后世許多學(xué)者都開始另辟蹊徑,由此產(chǎn)生了大量的不同觀點。綜合來看,現(xiàn)代諸家觀點的差異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第一,“自拘囚”的主體是誰,也就是說,詩中說誰“拘囚”了自己;第二,“學(xué)”是否有特殊的意思;第三,“因循”是什么意思;第四,按照最后兩句的字面意思,出家人與在家人誰更忙。試舉例說明如下。
(1)曾廣開認為:“詩中前兩句把俗家生活與出家的僧侶生活都看作同樣難以解脫的‘自拘囚’生活,設(shè)身處地,假托僧約的口氣說出家仍同在家一樣,因循寄人籬下,并沒有獲得解脫。”[24]后兩句則引用了王鳴盛的解釋。
按照這篇論文的理解,則“自拘囚”和“因循”的人都是僧約,“因循”的具體意思沒有點破,但總之是僧約的某種寄人籬下的狀態(tài);后一聯(lián)是說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忙、更世故。
(2)《韓昌黎全集》譯文:“如果早知道人生都是自我拘囚,我不該到頭發(fā)都白了還在學(xué)習(xí)那些因循守禮的知識?,F(xiàn)在你出家為僧尚且還是忙碌紛擾不已,又有誰能在臨死之前便萬念俱休呢?”[25]
若按這種理解,則“自拘囚”和“因循”的人都是韓愈自己,“因循”成了儒士的一種保守的生活狀態(tài);后兩句的意思也變成了在家人比出家人更忙碌。
(3)崔海東認為:“你早知世間法皆為煩惱囚鎖,故不學(xué)他人因循到老死,而出家逃塵。然而你既出家了,就當好自修行,為何還到處干謁名公巨士,以慕聲名?如果你們出家人都如此汲汲攘攘于俗利,那還有什么人死前能停下來”[26],接下來又引用了王鳴盛的說法。認為“自拘囚”和“因循”說的是世俗之人;對于詩中對于出家人與在家人誰更忙的問題,則采用了前后不甚一致的態(tài)度。
有關(guān)“出家人與在家人誰更忙”這個問題,諸家的觀點要么是“出家人更忙”,要么是“在家人更忙”,再或者兩存其說,邏輯上并無第四種可能的理解。而對于前兩句中“自拘囚”和“因循”的理解,乃至“學(xué)”的意思,則還有許多不同的看法。
(4)湯貴仁的《韓愈詩選注》中認為“自拘囚”是說一般真心信儒的人,而“不學(xué)”“因循”是指僧約不愛學(xué)習(xí),因循懶散[27]。
(5)徐仁甫的《古詩別解》中認為“不學(xué)因循到白頭”是“不如因循到白頭”,所以“自拘囚”的是僧約,“因循”的是韓愈,“因循”至少要比“自拘囚”更正面[28]。
(6)宗傳璧的《韓愈詩選注》給出的解釋則比較晦澀:“‘早知’句意為如果每個人都知道所謂前生的事兒,今世是來作囚犯的,要自己管住自己,免墮地獄的話。那么我就不老守住舊規(guī)矩,拖沓到頭也白了。意思為前生不可知,如果真有因果報應(yīng),那么象我這樣的人就不該一事無成因循白頭了。含有戲弄對方之意?!盵29]如此不一而足。
以上所列諸多觀點,除徐仁甫的“不學(xué)”等于“不如”這一條曾在《廣釋詞》[30]中詳加舉證外,其余的往往都缺乏系統(tǒng)論證。所以,接下來,本文先重點討論一下徐先生給出的證據(jù)。
《廣釋詞》一書中引用了包括本詩在內(nèi)的三十條書證,證明了“學(xué)”有“如”的意思,接著解釋說:“謂不如因循到白頭,此‘學(xué)’字決不能如字讀”。這種解釋很可能受到了蕭綱《夜望單飛雁》詩“早知半路應(yīng)相失,不如從來本獨飛”[31]二句的啟發(fā)。然而,它卻存在一個重要的疏失:不小心混淆了“如”的不同義項。
“如”自古即是義項很多的詞。比如“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如”是“像”的意思(后文稱“如(像)”),而“吾與汝弗如也”的“如”是“比得上”的意思,后文稱“如(比得上)”。再來看《廣釋詞》給出的30 則語料。除去本句以外,剩下29 例分屬兩種情況。
(1)學(xué)≠如。有兩則語料的“學(xué)”無論如何都不能翻譯成“如”,只能按照“學(xué)習(xí)”理解。第一例是杜甫《瀼西寒望》:
“猿掛時相學(xué),鷗行炯自如?!?/p>
按照作者的體例,他大概是認為“學(xué)”與“如”相對,應(yīng)該是同義的。
然而,此處的“自如”不能拆開看,“如”不是動詞。明清之際的學(xué)者張溍注:“自如,自得貌。”[32]“自如”是從《史記》時代至今一直很常用的雙音節(jié)詞,構(gòu)詞理據(jù)類似“自然”“自若”,字面意思近似于“順乎(天道)的樣子”?!叭纭笔歉谛稳菰~后面的助詞,而此處的“學(xué)”顯然不是這樣的助詞。
第二例是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手種黃甘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xué)荊州利木奴。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yǎng)老夫。[33]
這首詩作于柳宗元晚年被貶柳州時期。自古注釋柳詩的各家均已指出,這里的“荊州利木奴”顯然是在用三國李衡的典故。
這個典故見于《三國志·孫休傳》的裴松之注引《襄陽記》[34],大意是:荊州人李衡任丹楊太守時,瞞著妻子,偷著在鄱陽湖邊的龍陽種下千株柑橘樹(他后來比喻為“千頭木奴”)。在他死后,他的家族果然因此暴富。
從表面上看,李衡種了一千棵柑橘,后世的柳宗元也種上二百棵,似乎是在效仿李衡。那么,柳宗元就很認可李衡的做法,“不學(xué)”可翻譯成“不如”。然而,如果細細推敲,我們會得到相反的結(jié)論。李衡家族本來生活在荊州的武昌,李衡當太守的地方卻遠在揚州的“丹楊”。于是,他開始在老家附近置辦產(chǎn)業(yè),這“千樹橘”后來也果然留給了他的子孫。
而柳宗元卻恰恰相反,他把柑橘樹種在了自己任職的柳州。柳宗元出身大名鼎鼎的河?xùn)|柳氏西眷,他所屬的柳僧習(xí)一系屬于“兩京化”已久的門閥大族。柳宗元據(jù)說自己也生于繁華的首都長安[35]。從他在柳州時期的作品看,柳宗元一向把柳州看作“百越文身地”(《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36],認為自己來到這里算是“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別舍弟宗一》)[36]336,對這里非常嫌棄。《柳州羅池廟碑》記載,柳宗元在柳州曾抱怨自己“吾棄于時,而寄于此”[37],也證明了柳宗元的寄居者心態(tài)。綜上,柳宗元顯然沒有讓自己或后代徹底遷居柳州的打算,他種的這些“去國六千里”的柑橘樹不是類似李衡那樣的家族產(chǎn)業(yè)。
從柳宗元的生平事跡看,這些樹顯然是種給當?shù)匕傩盏?。柳宗元從根本上說仍然是一個“唯以中正信義為志,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wù)”[38]的儒家士大夫。在柳州任職期間,柳宗元雖然不喜歡這里,但仍在儒家“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的心態(tài)影響下認真治理地方。《柳子厚墓志銘》記載:“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曰:‘是豈不足為政邪?’因其土俗,為設(shè)教禁,州人順賴?!盵37]512他在柳州種下了許多樹木。如在主持重修大云寺時,“凡辟地南北東西若干畝,凡樹木若干本,竹三萬竿,圃百畦”(《柳州復(fù)大云寺記》)[38];在柳江邊,他又“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蔭當覆地,聳干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種柳戲題》)[21]368。顯然,柳宗元植樹的目的在于發(fā)展柳州當?shù)氐霓r(nóng)林業(yè),以為甘棠遺愛,并不是讓自己家發(fā)財。
正因如此,柳宗元才在“不學(xué)荊州利木奴”一句后面寫道:“何人摘實見垂珠?”他根本不知道幾年以后什么人在這里摘橘子。后面說假如橘樹長大時,他自己還在柳州任職,那他自己也要來吃這些橘子。這些句子暗示我們,柳宗元并不確定這些橘樹日后的主人是誰,也不確定他會在柳州停留多久。
綜上,柳宗元不會認可李衡的觀點。“不學(xué)荊州利木奴”的“不學(xué)”就是“不想去學(xué)”的意思,這里的“學(xué)”也與“如”沒有關(guān)系。
(2)學(xué)=如(像)。另外27 例的“學(xué)”確實可以翻譯為“如”,其準確意思應(yīng)該是“像(模仿)”。比如《奉和湘東王春日》中:“新扇如新月,新蓋學(xué)新云?!边@是一首少女懷春詩,共九聯(lián),前八聯(lián)每句都有兩個“新”字;最后一聯(lián)每句有一個“新”字。所以詩中有一些“新”的意思較虛,不一定都要譯出。“新扇如新月,新蓋學(xué)新云”的大意是:新制的扇子就好像新滿的明月一樣,新制的車蓋就像云彩一樣?!靶略隆笨梢灾感聺M之月,如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獨直對月憶元九》:“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盵20]857《漢魏晉南北朝隋詩鑒賞詞典》[39]將此“蓋”翻譯為蓋頭,不確。“蓋頭”直到南宋時期才出現(xiàn)。假如它在唐朝以前就有,唐時便不會風(fēng)行卻扇婚俗。事實上,漢魏詩中的“蓋”主要都是指車蓋。古人常用“云蓋”一詞,比喻云如車蓋,此處反用其意。
這27 例中的“學(xué)”都可翻譯成“像”,不過有一些也可以理解成“模仿”?!澳7隆焙汀跋瘛笔墙x詞,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一般的動作動詞,主動性比較強;后者則是關(guān)系動詞,主動性比較弱。在這些詩句中,兩種理解往往都能講通。比如劉言史《觀繩伎》:“危機險勢無不有,倒掛纖腰學(xué)垂柳?!奔瓤梢岳斫獬呻s技藝人“倒掛纖腰”的樣子像下垂的柳枝,又可以理解成“倒掛纖腰”的動作是在有意模仿垂柳。這類“復(fù)義”的存在本來也是詩歌語言魅力的一個方面,是文學(xué)問題,不是語言問題,很多情況下也不應(yīng)有唯一、確定的理解,本文把它們歸為一類?;谏鲜龇治觯P者將《廣釋詞》中舉證的30 個例證一起呈現(xiàn)(見表1)。
表1 對《廣釋詞》中30 例“學(xué)”的分析
以上,筆者分析了《廣釋詞》給出的30 條語料中的29 例,其中所有“學(xué)= 如”的例子中的“如”都是“如(像)”。而《廣釋詞》對“不學(xué)因循到白頭”的解釋是:“謂不如因循到白頭。此‘學(xué)’字決不能如字讀”。這里說的“如”是“如(比得上)”。這個例子非常特別,其余27 條語料不足以證明它的成立。所以,我們還是應(yīng)該把詩中的“學(xué)”按照正常的“學(xué)習(xí)”“效仿”一類的意思理解,不能把“不學(xué)”解釋為“不如”。
上文討論解決了四大爭議問題中的第二個,也就是“學(xué)”的意思。還剩下三個問題:“自拘囚”的主體是誰,也就是誰“拘囚”了自己;“因循”是什么意思;按照最后兩句的字面意思,出家人與在家人何者更忙。
其中最易解決的是“出家人與在家人誰更忙”的問題。韓愈的原詩分明寫作:“汝既出家還擾擾,何人更得死前休?”前句的“還”與后句的“更”顯然構(gòu)成了帶有讓步色彩的推論關(guān)系,其中前句是“主表小句”,后句是“語境小句”[40]。試看呂叔湘用現(xiàn)代漢語舉的同類句:“小車還通不過,更別提大車了?!盵41]同樣是“還”與“更”的組合,顯然是預(yù)設(shè)了小車更易通過。
韓愈表達的字面意思是:出家人理應(yīng)不如在家人忙,現(xiàn)在你已經(jīng)出家了,還這樣紛紛擾擾,那還有哪個在家人可以在有生之年獲得清閑呢?至于王鳴盛的解釋:“偏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忙”,這是在設(shè)想韓愈諷刺背后的真實想法,不能看作對于原文字面意思的精確翻譯。
解決這個問題絕非為了摳字眼,它對我們理解“自拘囚”與“因循”的問題至關(guān)重要。既然韓愈的預(yù)設(shè)是“出家人相對清閑,在家人相對更忙”,那么前兩句表達的不應(yīng)該是相反的意思。
在韓愈的詩文中,“拘囚”類的說法和“因循”恰好通常都用來表示世俗的渾渾噩噩、碌碌無為的樣子。
“拘囚”是韓愈詩文中非常常見的話題。比如《山石》詩:“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鞿?!盵21]145《祭柳子厚文》:“子之中棄,天脫馽羈;玉佩瓊琚,大放厥辭?!盵37]323《同冠峽》:“羈旅感和鳴,囚拘念輕矯?!盵21]188《與張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復(fù)一夕》:“富貴自縶拘,貧賤 亦 煎 焦。”[21]1283這 些“局 束”“鞿”“馽 羈”“囚拘”“縶拘”都是指被社會、世俗、欲望等局限、束縛。
當然,韓愈詩文中也存在個別反例。譬如他在貞元二十年(公元804 年)所作《送靈師》:“逸志不拘教,軒騰斷牽攣。……飲酒盡百盞,嘲諧思逾鮮。有時醉花月,高唱清且綿。”[21]202說的是不拘守佛教戒律?!端捅R仝》:“先生事業(yè)不可量,惟用法律自繩己?!盵21]782這是夸贊盧仝可以用儒家禮法[42]約束自己。然而,結(jié)合前面的討論,韓愈在這首詩中預(yù)設(shè)了“出家人清閑,在家人忙”的前提,不是在直接批評佛教思想本身令人勞苦,更與韓愈心中非常正面的儒家禮法無關(guān)。這里的“拘囚”取的正是韓愈詩文中最常出現(xiàn)的受到世俗牽累而碌碌無為的樣子。
“因循”在韓愈現(xiàn)存詩文中全為貶義。《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驛途中見寄》:“多才自勞苦,無用只因循?!盵21]672方世舉引王伯大云:“多才謂裴度,無用公自謂也?!盵43]《示爽》:“吾老世味薄,因循致留連。強顏班行內(nèi),何實非罪愆?才短難自力,懼終莫洗湔?!盵21]1275這些“因循”顯然都是懶散無用的意思?!冻敝荽淌分x上表》:“非如陛下承天寶之后,接因循之余,六七十年之外,赫然興起,南面指麾,而致此巍巍之治功也?!盵37]620從上文看,此處的“因循”顯然是指“自天寶之后,政治少懈”[37]619,“當大歷時,事貴因循”[44]的懶散怠政的局面。
韓愈《答劉正夫書》有一段講寫文章的技巧,認為越是特異的文章,越容易獲得人們的注意:“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則己,用則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樹立,不因循者是也?!盵37]207這里的因循雖然不再是懶散無為的意思,但同樣是負面的。
綜上,這首詩中“拘囚”指受到世俗牽累而碌碌無為,“學(xué)”讀如字,“因循”是懶散無為義,最后兩句字面上預(yù)設(shè)“出家人應(yīng)該比在家人清閑”。全詩的字面意思應(yīng)該是:你早就知道世俗生活是自己束縛自己,不去仿效大多數(shù)人那樣在懶散無為的世俗生活中混到老??墒?,現(xiàn)在連你這樣的僧人過的日子都這樣紛紛擾擾,那還有什么人能在有生之年得到休息呢?
這句詞出自韋莊的《思帝鄉(xiāng)》,是其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葉嘉瑩在《靈溪詞說》中為韋莊創(chuàng)作的第二首論詞詩云:“誰家陌上堪相許,從嫁甘拼一世休。終古摯情能似此,楚《騷》九死宜相侔?!盵45]即以此詞為例論說韋莊詞的基本特征。全詞如下:
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fēng)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46]
最后一句“不能羞”有些費解。歷來注者對于這三個字,存在許許多多的不同理解。
第一,趙傳仁《詩詞曲名句辭典》:“羞,怕?!盵47]可是“不能怕”在句中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二,聶安?!俄f莊集箋注》、謝永芳《韋莊詩詞全集 匯校匯注匯評》:“不能羞,不甚羞。”[48-49]“能”確實有“甚/這樣”的意思(見《古代漢語虛詞詞典》[50]),然而把“不甚羞”放在這里,似乎并沒有比“不能羞”更好理解。
第三,李誼《韋莊集注》將“縱被無情棄,不能羞”整句翻譯為:“謂縱被無情拋棄,也不以此為羞。”[51]“能”本身不具有“以為/認為”的義項,作者大概是把“能”理解為表示可能性的能愿動詞“會”。但對于“羞”的意思,李誼先生沒有給出解釋。
第四,房開江在《花間集全譯》將整句翻譯為:“即使他薄情將我棄,我不會后悔不會羞。”[52]亦釋“能”為“會”,并暗示“羞”的意思與“后悔”類似。可是,作者沒有證明“羞”有后悔的義項。
第五,劉金城在《韋莊詞校注》將“不能羞”(按:原文誤作“休”)解釋為“不以為害羞”[53]。從常理分析,古代女子被人拋棄,可能會感到悲傷、怨恨或者后悔,唯獨害羞不像是最典型的反應(yīng)。
第六,錢仲聯(lián)認為:“決心由自己承擔而無后悔,絕不羞羞澀澀地瞻前顧后向吃人的禮教屈服?!盵54]這種解釋將“羞澀”進一步引申到“向吃人的禮教屈服”,意思是通順多了,可這種引申未免與“羞”的本義距離較遠。
以上諸家的解釋都不能讓人滿意。不過,上述李誼、房開江、劉金城、錢仲聯(lián)四家都把“能”理解為表示可能性的能愿動詞“會”。結(jié)合語境,這種理解應(yīng)該是準確的。正如錢仲聯(lián)所指出的,這首詞寫到末二句,顯然是在“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這句措辭非常堅定的誓言之后,突然另拋出一個決絕的誓言。此時,后句中唯一的能愿動詞“能”,理應(yīng)具有表示主觀意愿的色彩。
在今天的普通話中,“能”更多用來表示具備客觀能力或條件上的可能性,而具備主觀意愿的可能性通常用“會(……的)”來表示。舉例說明:
例1:我能把這個箱子搬走?!矣辛獍嶙咚?。
例2:我會把這個箱子搬走(的)?!矣幸庠赴嶙咚?。
不過,這一規(guī)律從古至今都有許多反例。如《左傳·襄公十一年傳》:“諸侯道敝而無成,能無貳乎?”[55]諸侯白白在道路上疲于奔命,但卻沒有任何成果,會不起二心嗎?
唐代也存在這種用法。如沈佺期《鳳笙曲》:“揮手弄白日,安能戀青宮。”[56]王子喬飛到天上,揮手就可以玩弄白日,怎么還會留戀地面上的東宮呢?陳子昂《臥病家園》:“臥病誰能問,閑居空物華?!盵57]臥床養(yǎng)病,誰會前來探問?獨居在家,白白對著自然的嬗變與時間的流逝。這些“能”也都可以翻譯成“會”。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北方方言中仍很常見[41]415。
除了翻譯為“會”,“能”作能愿動詞時還可以更進一步,直接理解為肯愿義的“想”“肯”“愿意”。劉利在《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中已經(jīng)指出“能”在先秦已有這種用法[58]。這一義項至少在唐代文獻中還不算很罕見。比如《相和歌辭·從軍行》:“丈夫清萬里,誰能掃一室。”[56]485不是問誰有能力,有條件,有可能或者擅長于清掃一室,而是用《后漢書·陳蕃傳》“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59]句義,問誰愿意只掃一室。再如宋之問《雨從箕山來》:“向夕聞天香,淹留不能去?!盵60]則是說宋之問在晚上聞到寺里燃起“天香”,久久停留而不愿離開。與用“能”表達可能的用法一樣,用“能”表示肯愿的用法也常常被現(xiàn)代讀者忽略。
在“不能羞”中,“能”表示的是可能性,可以翻譯成“會”。而“羞”在這里的意思也并不神秘,應(yīng)為“慚愧”義。
“羞”的慚愧義從古至今都很常見。歷來各位注家沒有這樣理解,大概是覺得主人公賭誓中假設(shè)自己“被無情棄”,是無過錯的一方,所以不值得慚愧。然而,在古代男權(quán)社會,情況并非如此。比如著名的《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其中說劉蘭芝被拋棄后回到娘家:
入門上家堂,進退無顏儀。阿母大拊掌:“不圖子自歸!十三教汝織,十四能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十七遣汝嫁,謂言無誓違。汝今無罪過,不迎而自歸?”“蘭芝慚阿母,兒實無罪過?!卑⒛复蟊荨61]
對于“蘭芝慚阿母”一句,有些學(xué)者給出了不同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如譚戒甫認為“慚”:“似假為,意猶進言?!盵62],《說文》訓(xùn)“進也”[63];《大廣益會玉篇》:“不久也;超乎而疾騰也”[64]。筆者既找不到證據(jù)證明“慚”、“”通假;也找不到證據(jù)證明“”有“進言”的意思。王均裕等認為:“‘謝’可作‘慚’解(見《詩詞曲語辭匯釋》),反之‘慚’亦可解作‘謝’,兩者互用。這里的‘慚’不宜作‘慚愧’解,從邏輯、句法上應(yīng)看作‘謝’,即相當于‘告訴’‘說’之類的意思。”[65]可是,“謝”有個義項是“慚”,不代表“慚”也一定具有“謝”所具有的一切義項。這些新解都不可靠,詩中的“慚”就是慚愧的意思。
古代棄婦詩常說看不出過錯的女主人公感到慚愧。如王僧孺的《為姬人自傷詩》:“自知心里恨,還向影中羞。回持昔慊慊,變作今悠悠。還君與妾珥,歸妾奉君裘。弦斷猶可續(xù),心去最難留?!盵61]243江總《賦得空閨怨詩》:“蕩妻怨獨守,盧姬傷獨居。瑟上調(diào)弦落,機中織素余。自羞淚無燥,翻覺夢成虛。復(fù)嗟長信閤,寂寂往來疏?!盵66]郭茂倩曰:“盧女者,魏武帝時宮人也,故將軍陰升之姐。七歲入漢宮,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為尹更生妻?!盵56]1038又其《怨詩》曰:“新梅嫩柳未障羞,情去思移那可留。團扇篋中言不分,纖腰掌上詎勝愁?!盵56]613王筠《向曉閨情詩》:“詎忍開朝鏡,羞恨掩空扉?!盵66]139《漢語大詞典》釋“羞恨”:“羞愧怨恨”[67]。均屬于這一類。
像劉蘭芝這種經(jīng)歷包辦婚姻,謹守封建道德,即使以禮教視角來看也是“完美受害人”的女性被捐棄后尚且要慚愧,如果是自由戀愛擇偶而被拋棄的女性,則更會自帶一條擇人不淑的“罪過”。杜易簡的《湘川新曲二首》(其一):“本欲凌波去,翻為目成留。愿君稍弭檝,無令賤妾羞。”[56]1263“目成”與“目挑”都是眉目傳情的意思。若男性鼓楫而去,女主人公便會覺“羞”。王安石的《君難托》:“槿花朝開暮還墜,妾身與花寧獨異!憶昔相逢俱少年,兩情未許誰最先。感君綢繆逐君去,成君家計良辛苦。人事反復(fù)那能知?讒言入耳須臾離。嫁時羅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難托。君難托,妾亦不忘舊時約?!盵68]字面義是說女主人公“感君綢繆”故與男主人公婚戀,被拋棄后便覺羞愧難著嫁時衣?!毒劳ㄑ浴返谌木怼锻鯆甥[百年長恨》,說王嬌鸞與吳廷章私下訂婚,可吳廷章卻偷偷另娶魏氏女。王嬌鸞寫了一首《長恨歌》:“自慚輕棄千金軀,伊歡我獨心孤悲?!碜岳⒎橇寂?,擅把閨情賤輕許?!盵69]直白地說明了古人在此時為何要自覺慚愧。
古代女性被拋棄時往往覺得羞愧,可韋莊這首《思帝鄉(xiāng)》的主人公卻呈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審美截然不同的瀟灑氣度。正如夏承燾所言:“在溫庭筠作這類戀情詞時,頂直率的也只能說:‘偷眼暗形相,不如從嫁與,作鴛鴦’(《南歌子》)。而韋詞于‘一生休’之下,卻又加上‘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兩句,直是說到盡頭了?!箜f莊這類酣恣淋漓近似元人北曲的抒情作品……是韋莊詞很可注意的一點?!盵70]
在本文討論的幾則存在重大爭議的古詩詞名句中,專家學(xué)者們給出的各式“僻義”都不能成立,反而是最樸素的理解更符合古人真實的語言習(xí)慣、文學(xué)風(fēng)格與文化心理。所以,我們在學(xué)習(xí)、欣賞古詩詞時,遇到難解之處,應(yīng)恪守“例不十,法不立”的基本原則,不要貿(mào)然提出冷僻的理解,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傳承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