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禎
當“松弛感”成為年度流行熱詞的時候,本以為可以喘口氣,沒想到社交網絡的“卷”仍然時時刻刻都在更新。
卷完專業(yè)、學歷、實習工牌、上學軌跡這些以后,個人技能又被瞄準了。
當有的人還在為各種專業(yè)考試狂掉頭發(fā)時,一些優(yōu)秀的年輕人已經熟練掌握了編程、Ps、多門小語種、聲樂舞蹈等技能。同時,他們還希望學習更多自己不會的東西,并羅列出了一大堆一頁備忘錄都塞不下的內容。
一時間,無數學霸、學神通過技能交換帖浮出水面。
但在當下這個知識付費的時代,這種所謂的無關金錢、只需要雙方“以技易技”的理想化學習模式真的能實現嗎?
還是說,這又是一種通過“秀技能”制造群體焦慮的新型互聯(lián)網凡爾賽?
顧名思義,“技能交換”就是類似于校園里幾人結伴、互相幫助的學習小組,用自己擅長的技能去換取別人掌握的技能。
在技能交換的過程中,只需要雙方付出對等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不花一分錢學會新東西。
在當下,時間和空間不再限制人們學習新知的腳步,各類學習視頻、網絡資料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內容。因此,這種通過互聯(lián)網建立連結,并且完全免費的學習方式乍一聽確實非常簡單可行且誘人。
在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技能交換帖的人通常把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自己會的,另一部分則是自己想學的,以此來吸引有交換需求的同好。
如果說雅思高分、精通Ps或是擅長某種樂器、運動還在常規(guī)技能范圍內,那么那些掌握了玄學、野外生存、茶道、花道等技能的人,實在是現實生活里身邊罕見的高端玩家。
還有網友選擇在技能展示上劍走偏鋒,把談戀愛的次數、高考地理成績,以及微信列表一年內加到好友人數都一一列舉,它們分別成了掌握戀愛技能、學習技能和社交技能的有力佐證。
除了門類多到超乎想象,一些網友掌握的技能數量同樣令人咋舌。一位網友羅列的自己大致掌握的技能板塊就有近20種之多,光看列表堪稱生活中的文武全才。雖然學無止境,但我們實在不懂掌握了如此技能的人還缺什么?
而讓人真正產生焦慮的,正是技能交換之下展現的“優(yōu)秀的人還在努力”的現象。這些技能交換帖子的回復,除了對別人才華的溢美之詞,更多的是遺憾自己沒有技能的評論。
不少人想和大佬們交換技能時才恍然發(fā)現,自己好像真沒什么拿得出手的。
我們?yōu)槭裁聪胍粨Q技能?或者說,我們?yōu)槭裁雌惹械叵胍莆找婚T新的技能?
對于一些人來說,學習新的技能可能是完善自我,或是滿足獵奇需求的想法。通過他們列出的掌握技能來看,這些人往往有著良好的教育基礎,從小在家人的支持下就已經有過接受藝術培訓或是其他興趣愛好培養(yǎng)的經歷。
而一些掌握了真才實學的“高端玩家”除了自身有豐富的經歷以外,對想要學習或掌握的技能也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確的要求。能夠滿足這些要求的,往往也并非點進來湊熱鬧的普通網友。與其說是技能交換,不如說是尋找同伴的“交友帖”。
這些發(fā)帖人在收獲了網友的一片艷羨聲后,無論是否成功交換技能,最后都能回歸自己充實的現實生活。某些技能對于他們來說是錦上添花,而非生活工作的必需品。
但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學習某些技能是從殘酷的就業(yè)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唯一途徑。正如一個常見的互聯(lián)網招聘玩笑——“當我去面試一家公司的運營崗,HR卻問我會不會寫腳本、拍攝、后期剪輯和做數據?!?/p>
這個玩笑背后,透露的卻是就業(yè)競爭中對學歷以外其他個人能力的高要求,也是很多網友不得不跟著別人一起卷技能的原因。
插花、占卜、野外生存不能決定一個人是否可以獲得一份工作,但熟練掌握Ps、PPT美化與設計卻可以。
當它們同時出現在技能列表中時,很容易讓人失去判斷從而陷入“人卷亦卷”的盲區(qū)。在看到別人掌握的大量技能時,有的人已經自動陷入了焦慮,開始產生是不是自己學得還不夠多的想法。
雖然都被稱作“技能”,但它們之間其實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一個是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可有可無的錦上添花的花,另一個則是每日必用的吃飯的飯碗。
更有一些專業(yè)人士尚且不容易掌握的技能,對于普通人來說,僅僅依靠每次線上的幾十分鐘口頭教學也很難掌握。學習必備技能的關鍵在于掌握并熟練運用,而非看似繁花似錦中只知皮毛。
短暫參加過兩次技能交換的Mandy曾在某大廠做過幾年運營,離職后陷入了焦慮之中?!皹O度渴望得到一些外界的肯定,來證明我的價值。”她說。
通過某社交軟件,她加入了一個技能交換群。興致過去以后,Mandy又陷入了另一種焦慮:“入職新公司以后每天下班很累,但大家都在學,我也要讓自己看起來很努力?!?/p>
不可否認的是,“技能交換”確實有“秀”的成分。和“某書人均月入2萬”的梗一樣,并沒有人會認真到仔細甄別你掌握技能的真假。
除了發(fā)帖者羅列的技能無法考證外,掌握水平究竟如何也無法確切得知。Mandy表示,真想掌握某個技能的話,與其每天花一點時間守在線上,不如認真報個班老老實實學好。
社交媒體慣會制造焦慮,但總有人會自愿踏入旋渦。當人人都可以成為KOL(Key Opinion Leader,意為關鍵意見領袖),很容易掀起一陣又一陣的風潮,本著湊熱鬧心態(tài)的路人稍不注意就會卷入其中。
正如當年“斜杠青年”的概念流行起來后,不少人都抓耳撓腮恨不能立刻發(fā)展一個副業(yè)。“技能交換”成為熱門話題時,有人搜腸刮肚想自己學過的技能,連小時候報的興趣班也不放過;有人忙著感嘆自己沒有一技之長,但在此之前也未覺得有所缺憾。
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也許不掌握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技能也能生活得很好。要徹底遠離社交媒體很難,正視自己的需求和分辨信息恐怕才是應對網絡“卷法”的必殺技。只要學會必需的,其他的一切都是可要可不要的附加值。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當你家境并不好的時候,想清楚自己的路。找好一兩樣自己的愛好,確立目標,去掙足夠的錢。有底氣的時候再培養(yǎng)自己的愛好也不遲?!?/p>
歸根究底,一些年輕人發(fā)帖曬技能和曬工牌、曬上學軌跡的動機本質相似,“技能交換”也不過是展示自己的切口之一。
就像過去被父母強行報過的興趣班終于有了用武之地,現實中無處展示的東西可以通過簡短的文字曬出來。但這些貫穿了整個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積累,又如何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輕易掌握的?
如果因為“技能交換”感到自卑和焦慮,那實在大可不必。一方面,現實中真正靠著技能吃飯的人正忙著將知識變現;另一方面,在本就匆忙的人生里也無須讓自己看起來更努力,世界的大多數就是計較一日三餐的普通人。畢竟互聯(lián)網容忍不下的平凡,現實中滿地都是。
來源:《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