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淮安這幾天北方強冷空氣來襲,最低氣溫達零下7攝氏度,同時伴有小雨夾雪,西北風五六級。這樣的天氣,找家面館,“拖”上一碗長魚面,該是多么愜意。
裹著一身寒氣,我進了孫家面館。這家位于開元路上的面館,母親帶我來過。他們的長魚面長魚分量足,味道好。雖然現(xiàn)在有了不少后起之秀,我還是只認它。母親在淮安生活了一輩子,我相信她的眼光。
對一個常年奔波在外的淮安人,吃一碗熱騰騰的長魚面才算真正回到了家鄉(xiāng)。
在靠窗的餐桌前坐定,喝著店里免費提供的熱豆?jié){,突然有些傷感。過去來孫家面館,總跟父母一起,而每次父母都喜歡選這個位置。因為比較靠里,不會被開門帶進來的冷空氣吹到。透過窗戶,還能看到街對面的霓虹燈。現(xiàn)在父母年過九十,已經(jīng)不能出門了。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他們大部分時間就在沙發(fā)上坐著打瞌睡,偶爾睜眼看會兒電視。唯一稱得上運動的項目,就是天氣晴好時去陽臺上曬太陽。而腿腳不便的母親,從客廳走到陽臺都好似長途跋涉般艱難。
最后一次和父母來這里是3年前。正值金秋,長魚最肥的季節(jié)。到家第二天,母親就迫不及待地請我吃長魚面。長魚面很貴,每碗40元,母親只為我要了一碗,她和父親吃25元一碗的腰花面和拆骨面。那天我的左邊坐著母親,對面坐著父親,我像往常一樣,先把碗里我不愛吃的青椒、洋蔥挑出來放在父親碗里,又給他們每人夾了一條長魚。他們照例說,不用,你多吃點,然后專注地享用那條長魚。
當時的情景,恍若夢境。
前些日子朋友從北京來看我。到淮安正是午餐時間,我直接把她帶到孫家面館,對她說:來淮安,一碗長魚面是必須吃的。本地人有個說法,到了淮安不吃長魚面等于沒來過。我還告訴她,淮安人吃面條不說“吃”,而說“拖”。“什么是長魚?”朋友并不理會我語氣中炫耀的成分。
我知道她會這么問。每次我跟別人說起家鄉(xiāng)的長魚面多么好吃時,他們都會提出這個問題。聽了我的描述,他們會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來是黃鱔??!”這當然是對的??墒窃谖倚睦铮L魚就是長魚,像黃魚、鱸魚、鰻魚、帶魚一樣,長魚就是它的名字。
黃鱔在中國各地都有產(chǎn)出,唯獨在揚州和淮安被稱為長魚,并且在淮揚菜里備受寵愛。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寫道:“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p>
《山海經(jīng)》中記載:湖灌之水,其中多鱔。淮安地處南北交界,京杭大運河、里運河、古淮河、鹽河四水穿城而過,洪澤湖、白馬湖、高郵湖等五大湖鑲嵌其中,境內(nèi)擁有眾多的河、湖、溝、渠、池塘,這些地方都是長魚的天然棲身地。過去水源潔凈時,懂的人設(shè)下巧妙機關(guān),能捕到不少野生的長魚。
長魚面是軟兜長魚和陽春面的合體,是淮揚菜王子軟兜長魚在平頭百姓碗中的樣子。
一碗正宗的長魚面,長魚和面條都有講究。每年6~10月份,黃鱔的品質(zhì)最好。軟兜長魚要選筆桿粗細的小長魚,俗稱“筆桿青”,汆燙之后,“兩面三刀”劃好,脊背部位留用。魚骨炸到金黃,放入湯鍋,加入姜蔥,大火熬兩小時,做長魚面的湯汁。
然后起鍋,舀入熟豬油,煸香蒜片,下長魚脊背肉,加料酒、生抽、鹽、糖、胡椒粉、味精、干生粉,大火翻炒,淋香油、熟豬油,整個過程只有一分鐘。做長魚面,炒的時候要另加洋蔥、青紅椒、木耳、韭菜薹,以求葷素搭配,多幾分顏色。
很多人不知道“軟兜”是個什么炒功。關(guān)于這個,淮安民間有“三兜”之說。第一兜是這道菜制作的頭道工序:活長魚用紗布兜扎,放進帶有蔥姜蒜的沸水里汆燙;第二兜是吃的時候用筷子把長魚挑起來,遠遠望去就像嫦娥手上的兜帶,這道菜因此被冠以“嫦娥善舞”的美稱;第三兜是要用勺子兜著吃,爆炒的長魚油滑細長,有勺子兜著不致失手。
面條選有嚼勁筋道十足的陽春面。水開急下面,為求口感爽滑,一鍋只煮三碗。面條從入鍋、出鍋到上桌一氣呵成。煮好的面條倒入長魚骨頭吊好的高湯里,再把炒好的軟兜長魚蓋澆在面上,一碗香味撲鼻的長魚面就誕生了。
我到前臺打包了兩碗長魚面,帶回給老父母品嘗。失智的母親喝了第一口湯,就清清楚楚地說了一句:好吃。那一刻,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
媽媽,從今天起,就由女兒去給你買你愛吃又不舍得吃的長魚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