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xiāng)下老家度假,最難忘的還是那每每聽到的雄雞的啼鳴。
自幼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聽慣了悅耳的雞鳴。從上高中、大學到參加工作,一直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森林中,別說鶯歌燕語,就是伴隨人們幾千年的雄雞鳴唱,也多年聽不到了。想聽雞啼,除非到現(xiàn)代化養(yǎng)雞場去!但那日夜用電燈泡照耀而傳宗接代的雄雞,可能已沒有了時間觀念,不會啼叫五更,即使啼叫,也難有李賀詩中“雄雞一唱天下白”的意境。
數(shù)千年中,雞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珍禽;母雞生蛋,公雞司晨。走進農家村院,聽到的是犬吠,見到的是遍場覓食的雞群,雄糾糾的一只大公雞在前邊帶路,一群母雞帶著雞雛隨后緊跟,此呼彼應,多么和諧的一個家族!
若說家禽是最美者,當屬雄雞。且不說那肥大鮮紅的雞冠,更不說那閃著黑玉般光澤的尾翎,單是那一身錦繡,足能羞得鴨鵝禽類退避三舍了。即使把雄雞放在鳥類之中,那美也能排得上名次。審美,有時候需要距離。美麗的雄雞與人們太親近了,人們幾乎忘了它的美麗,只注重于它的食用價值,更是忽略了它本能的傳宗接代和啼鳴報曉。尤其是現(xiàn)在各類報時鐘表不值錢的年代,人們更是將對雄雞報曉的依賴“移情別戀”了。
在那沒有鐘表的年代,午夜里的一聲雞鳴,牽動著多少人的心?。‰u叫頭遍,奶奶和母親從夢中爬起,“雞鳴早看天”,為日出而作的兒子或丈夫準備早飯。雞啼三遍,浪跡天涯的游子,收拾行李,踏上崎嶇不平的旅途。“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頭上的月光冷清,板橋上的晨霜清冷,雞鳴之聲喚起多少思鄉(xiāng)之情!雞鳴五更,少年學子不會忘記,“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苦讀之聲伴著雞叫,寶劍寒光映著月光,多么激勵人心的雞鳴?。?/p>
古老的詩經中有幾著詩以雄雞起興:“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女曰雞鳴,士曰味旦”?,F(xiàn)今的新潮詩人,還有為公雞唱贊歌的嗎?司晨的雄雞,可曾完成了報曉的使命?誰還記得夜半三更的雞鳴之聲?重回鄉(xiāng)野,做一個土坑上的夢,聽一回報曉的雞啼:三更、四更、五更……想一想母親聽到雞叫燃起的炊煙,望一望父親荷鋤下地的身影……
順著時間的隧道,對童年的友伴大公雞說一聲:老朋友,久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