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墨藝術,是獨有的宣紙造型藝術,蘊含東方深厚的“太虛”之道。在全球化語境下,當代水墨弘揚華夏文明,融合世界文化,是人類精神文明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華夏文明,道德備至,宏大而辟;自上古,河圖洛書,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
黃鐘大呂震徹天際,舞云門,祭祀天神。
黃帝《咸池》、堯《大章》、舜《大韶》、禹《大夏》、周《辟雍》等,幽法入道,苞裹六極。
秦漢之前,以天地崇拜、道儒思想為本。
在造型藝術領域,其精神載體取材山崖、青銅、陶土、石料等天然原料,自然而然與天地渾然一體。
東漢時期,蔡倫承東方玄妙精神,以純天然材質(zhì)樹皮、麻等材料,進一步改造出便于書寫的紙張。據(jù)傳此后,他的弟子又在此基礎上制造出了宣紙。
此時,禪宗傳入中國,其內(nèi)觀萬物寂寥思想,與道儒天地精神相合。
故中國藝術由上古“太虛”天道為表現(xiàn)內(nèi)容,逐漸轉(zhuǎn)化為文人畫空寂山水形式,盛于宋元明時期。生宣合“太虛”之道,更宜于表達形而上、空靈的出塵意境。
明清之后,近現(xiàn)代中國文化藝術,又融合了西方科學理念,將西畫的素描、色彩、解剖等造型技法引入中國畫水墨中。
至此,宣紙水墨形成了道、儒、禪、科多元包容的藝術形式。
“千秋邈矣,弘微杳冥?!鄙瞎徘嚆~洪鐘祭祀天地的崇高感,“太虛”之道,召喚異稟者。
吾生于秦地,石崖畫、青銅器、兵馬俑、漢唐石刻等,幽微恢弘之氣,融在基因里。這些作品均使用穩(wěn)定的厚重硬材質(zhì),終極保存。而生宣屬軟材質(zhì),依舊能夠紙壽千年。唐人抄經(jīng)于宣紙,韓滉《五牛圖》至今皆完好無損。然而,生宣薄如蟬翼、見水易爛,如何用活性的軟材質(zhì)水墨生宣,表現(xiàn)出穩(wěn)定的硬材質(zhì)所呈現(xiàn)的體量、質(zhì)地、精神氣度?這是一個至難的課題。多年來,心中的夙愿就是完成這一課題。
故吾于上世紀80年代始,踏上以中國天地精神為主體、融世界文化為一統(tǒng)的研究之旅。竭盡畢生之力,祈望成就中國當代生宣水墨藝術精神。
為此,吾以五個領域(“太虛”精神、“氣化”運行、歸于“心寂”、“形源”大氣、“技法”深化)整合建構“中國當代水墨創(chuàng)化觀”。
《易經(jīng)》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無極“太虛”一切皆空,空中有一、一生二,二乃陰陽、陰陽互蕩、平衡長養(yǎng),合為四象、萬物并作,人乃其中之微粒。
又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太虛”大德生天地萬物,萬物中有吾,吾遵大德,生吾作品。
玄宰曰:“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p>
“宇”為空間,“宙”為時間;“宇宙”為“太虛”所生,時空為有形之動氣。吾化時空,即化“太虛”之氣韻。
張載云:“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
《呂氏春秋》云:“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於羽鳥,與為飛揚;集於走獸,與為流行;集於珠玉,與為精朗;集於樹木,與為茂長;集於圣人,與為夐明。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yǎng)之,因智而明之?!?/p>
天、地、人之蘊,一氣而已。
然,“太虛”所集萬物之氣,各聚其質(zhì);人所化萬物之氣,載人所思,各有其意。
上古先哲,集恢弘磅礴,霄漢大氣,于樂章、雕刻、建筑之上。
漢唐之后,文人畫蘊脫凡塵寂寥之氣達于紙上。
時空在藝術作品上,由“生萬物之大氣”轉(zhuǎn)為“寥萬物之靜氣”。
禪宗認為萬物皆心所生,一切本空。六祖偈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p>
世界皆為粒子,乃空;悟之空性,去塵,心歸寂寥,靜。
王維詩:“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無人之靜,只有明月。
韋應物詩:“萬物自生聽,太空恒寂寥。還從靜中起,卻向靜中消?!甭曇裟顺H酥?。禪宗正是無聽,使人歸于“太虛”之寂寥。
宗元詩:“獨釣寒江雪”。意為至孤之人、萬物皆靜,寒江垂釣,心中寂寥。
正如文徵明自號:“吾亦世間求靜者”。
八大,同求孤求靜。俱似大道,離形得虛,庶幾斯人。
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虛極便是無,清澈空明。“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比酥婷?,復歸本體。
虛空、寂寥、本體,文人畫之質(zhì),以黑白墨色沉淀了萬物而素樸,去世間凡塵之繽紛色彩,以陰陽化天地之象。
去色、靜,返于“太虛”本體,道之動。
萬物源于“太虛”之氣的宇宙觀,在西方的教堂建筑上也直觀體現(xiàn)。
聳立天穹的構造,鐘聲、誦經(jīng),莊嚴而肅穆。當人們置身其中,深感自己接近宇宙本體,亦深感上天的崇高、自我的渺小,自覺生出虔誠與敬畏的感恩。視與聽,感官引領人們沐洗經(jīng)世的塵漬、心靈懺悔,精神超凡。
金字塔,為古埃及法老逝后的永生大殿。
法老被奉為神的化身、至高,逝后靈魂升天;金字塔作為靈魂升于天界的階梯,是通向“太虛”之道。
宏大的教堂與金字塔所基于的思想,與中國思想皆同,均是表達“太虛”本體之意。
莊子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鯤化鵬,歸于“太虛”本體。
如何以中國生宣水墨表現(xiàn)當代藝術精神,將藝術品化于時空,融“太虛”精神、“氣化”運行、歸于“心寂”、“形源”大氣為一統(tǒng),須深化再深化藝術的表現(xiàn)“技法”。
在“技”的層面上,近現(xiàn)代中國畫,國內(nèi)的美術學院引入西方以科學角度研究藝術的教學體系。
借助使用鉛筆與素描紙的特性,通過長時間課堂寫生作業(yè),對人與物的形體、結(jié)構、色彩、體積、光感、質(zhì)感、量感,在整體與局部的關系上,做理性的深入分析與表達。
通過解剖學深入把握人的骨骼、肌肉、筋腱、皮膚、皺紋等,有序進行準確描繪。
借用西方科學的造型方法與材質(zhì),使得我們客觀地、真實地表現(xiàn)對象。
而中國生宣紙如何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常見的國畫借鑒西方科學造型技術,用生宣表現(xiàn)人物明暗面、交界線,刻畫立體感、真實性。
這樣的中國畫人物頭像,成了“明暗臉”,其他物象皆同。
比如人物形體亮面輪廓邊線細淡、暗面邊線粗黑,以產(chǎn)生立體感;細淡與粗黑源于物理光線原理。無人物形神與筆墨的有機結(jié)合,更無率性寫意之法:筆墨縱橫恣肆、酣暢淋漓,有陰陽互蕩之氣韻。
故此,中國筆墨之氣韻生動與西學造型原理,在技法上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矛盾。
只有在解決這一矛盾的基礎上,方可繼續(xù)解決寫實之“相”與寫神之“象”的對立關系。
相的“實在”重心在“體”不在“虛”;以形而下“體”為基礎,缺少了超驗的形而上之“藝”,常常會陷入“有形無神”“有體無韻”,流于表面的失魂之相。
如何將形而下、科學物理性,與形而上、哲思精神性,以活性水墨宣紙?zhí)匦杂袡C相融?
這是中國水墨如何吸收西學優(yōu)勢,從而表現(xiàn)現(xiàn)實性的難點。
吾在數(shù)十年院體教學過程中,自查自省,使用二元對立的相容之法,解決難以相容的“實在”與“太虛”二元對立問題。
將西方“實在”的、有色的、物理性的色度和色相,與中國“虛空的”無色的、精神性的“文人畫”黑白,合而為一。
筆墨空靈為最,淡墨韻致為要;筆中含水多少,鋒落頓挫時差,淡墨、灰墨、深灰墨等,各其分為無數(shù)色階而相互呼應,彼此默契。
守靜覓幽,以中國陰陽之氣、虛實之韻、錯落捭闔之法,馭筆布白,留氣口,靈之所應,筆隱墨顯、參差顧盼,輾轉(zhuǎn)俯仰;氣口與閉合、黑與白、隱與顯、俯與仰,猶如華山蒼龍嶺上的擔夫爭道,爭中有讓、讓中有爭,愈爭氣愈足、讓處皆是力,化虛空之氣于當代水墨中。
其天然、終極,活性與絕塵而“生”的無限潛在的品格,同“太虛”精神,隨人類文明進程,相得益彰。
以上,一方面,在技法上解決了中國筆墨氣韻與西畫造型原理的矛盾;另一方面,解決了物的“實在”與“虛空”對立關系。
積化二維平面水墨為多維厚度體量時空物象,既空靈又凝重,相象相合、實化虛融為一體,二元對立而統(tǒng)一。
“實在”與“太虛”二元對立的另一個難點,在于如何解決對于現(xiàn)實世界情感的表達,與“文人畫”棄塵、脫俗之意的統(tǒng)一。
對立相容,將入世深情化“文人畫”之空靈。
吾的故鄉(xiāng),黃天厚土的北方,與沙漠接壤之處,生長著一種植物“檸條”。它的根深扎地下10多米,以抗流沙,當風沙覆蓋后,它能從地下6米多深長出。在沙土里上長1米,發(fā)根向兩側(cè)延伸吸收養(yǎng)分。
極端荒寒酷熱干旱中,頑強的生命狀態(tài),天地間,物人相融。
上世紀60年代,每到芒種之季,許多甘肅麥客到吾家鄉(xiāng)打工割麥,與鄉(xiāng)親們一起,晝夜不停,有些過度辛勞昏倒在田間。時有打雷閃電、遭暴雨來臨之際,恐麥子被雨損毀,那種拼死搶收、掙命揮鐮的身影,深深地銘刻在腦海中。他們一人一鐮一棉襖,風餐露宿,翻山越嶺,依成熟季節(jié)不同,跨越數(shù)省不斷地割麥,最后疲憊地割回甘肅老家。
兒時的故鄉(xiāng),難以忘懷。冬季的耕牛少草料,瘦弱不堪。有些牛在田間耕作累到臥下不能站起。天快黑時,常見耕人用木杠抬牛的情景。
深情的土地,夢中的家園,親愛的父母、淳樸厚道的鄉(xiāng)親們與耕?!?/p>
常在夢中哭醒。
吾生命創(chuàng)化之靈魂源泉。
在吾筆下,天地悠悠、黃土漫漫,背朝天的泥汗耕人與世間的奉獻者,他們是純凈的,身軀化為高大的山巒,血液是河流……
是吾心中永遠的凈土。
凈土無塵,即“太虛”。
將塵世有情之軀化為山,賦予無塵純凈虛空,合塵同無,有情與寂寥之氣,此為完整統(tǒng)一的二元對立作品。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是繼寂寥文人畫之后,吾為中國水墨注入的新思想。
亙古萬載,得失寸心。
天地化生萬物,供給世間;農(nóng)人耕田收成,供給世間;吾耘精神之糧,供給世間。
農(nóng)耕吾耘,彼于物,吾于靈。
如此,共為“太虛”耕作者,生生不息。這,不正是宇宙之生的樣貌嗎?
循天道,吾以超然之“技”,作超驗之“藝”。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者,以虛待萬物?!?/p>
將水中墨、墨中水,以恣縱之筆、無端尾之法、悠闊之意,無數(shù)遍的積寫沓加、方矢復寓,歲積月累,有機化為無機,無機又化為有機。
“化”為生、“創(chuàng)”為新,吾為“太虛”中渺小之一粒,化宇宙之氣,創(chuàng)為新生。
堅硬與柔軟生發(fā)幻化、融為一體,玄冥無相呈象于時空的滄桑。
千年萬年歸于瞬間,化于畫中,成就了吾之生宣紙上的水墨雕塑。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p>
惚兮恍兮,耕人與牛仿佛一塊塊活著的宇宙化石從遠古緩慢走來……
這是吾的作品相、吾相、天
地相。
是從未有過的水墨語言,開創(chuàng)了中國當代新水墨。
時空至2008年,華夏民族迎來了重要的際遇——奧運會,世界聚焦中國。
這一年,國際權威藝術刊物《KUNSTFORUM》以其學術高度,大版面選登了中國古與今的藝術作品。
古代藝術有秦代兵馬俑、漢代石刻、卯榫斗拱建筑結(jié)構(中國山西朔州木塔)三者。
中國畫藝術刊登吾當代水墨作品7件,整版6頁。作品分別為《1996系列之二》《2002系列之六》《牛系列之六》《牛系列之五》《2004系列之二》《1997系列之三》和《1994系列之三》。
國際著名藝評家馬克·西蒙先生撰文《以無羈原創(chuàng)的現(xiàn)代水墨關照生命·記晁?!袊敶囆g的率性之子》。
《KUNSTFORUM》以多版面精選刊載一位中國水墨藝術家的作品,以今應古,實為罕見。
時空召喚,精神歸來。
“桑田成海,海成田,一剎那間又千年?!?/p>
我們的生命只不過是“太虛”中的一瞬,而這一瞬卻是我們的一生,藝術品亦是藝術家一生中的一瞬。
這一瞬所承載的淳樸深厚、辛勞奉獻的精神,化為永恒。
生命走向何處?藝術是重要方向。
老子云:“返者道之動?!彼囆g引領生命走向“太虛”。
這是生命的真諦,吾的水墨五域創(chuàng)化觀。
(作者為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
(新時代美術高峰課題組、中國畫“兩創(chuàng)”課題組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