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就是聞名遐邇的千年古渡河清渡口嗎?
河清渡又名硤石津,位于黃河南岸白鶴鎮(zhèn)河清村,是黃河孟津段七個著名古津之一。慕名來到這里,我一時無法將眼前現(xiàn)代風景園林,與想象中充滿歷史滄桑感的古渡口聯(lián)系起來。這片民間喚作馬糞攤的黃河灘,如今已經(jīng)建成翠綠湖生態(tài)公園。這里,既有親水娛水的亭臺樓榭,又有風景旖旎的自然風光,還有內(nèi)涵豐富的文化元素。真可謂:天光水色綠茵交融,人文生態(tài)景觀兼?zhèn)?。憑欄俯瞰,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水鳥嬉戲;駐足遠望,青山矗立,水天一色,交相輝映;悠然漫步,花香鳥語,一步一景,移步異景,宛若人在畫中游。怎么看,都不像是千年古渡該有的模樣。
這里又確確實實是載入史冊、有據(jù)可查的河清古渡!
河清渡因所處的河清村而得名。黃河水奔流到此,由渾濁變?yōu)榍宄?,故名河清,寓意海晏河清,天下太平。河清村是孟津最古老的村中之一,也是孟津古縣城所在地。查閱歷史文獻可知,早在東周時期,周敬王就在此設立平陰縣城。秦、漢時改平陰邑為平陰縣,曹魏時稱河陰縣,治所仍設在河清村。唐代時,唐玄宗因“黃河水清”,又將這里改為河清縣。宋代后,河清縣城東移,縣治也隨之東,直到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廢河清縣,置孟津縣”。換句話說,河清縣、河陰縣、平陰縣等都是今天孟津縣的前身,它們以河清村為治所的時間長達一千多年。不管王朝如何更迭,河清古渡日益成為咽喉要道,始終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里曾出現(xiàn)過多少商旅宦游、熙來攘往的熱鬧場景?作為地處黃河運輸和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是南下中原還是北上晉陜,無論是車馬往來還是物資運輸,都要在此渡河。南北兩岸,白帆點點,漕船不斷。據(jù)史書記載,唐代因關(guān)中糧食不足,朝廷常常要帶大批人馬到東都洛陽就食,通過漕運將糧食運往長安,實行三年就往長安運了700萬石糧食,可見當時漕運之繁榮。我站在河清古渡的遺址上,看著寬闊的河面,想象運載行人和糧食等物資的渡船往來不絕的情景,仿佛聽見船工拉纖時發(fā)出的蒼涼悲愴的號子聲,內(nèi)心總是激動不已。據(jù)附近村中老人回憶,直到20世紀80年代,村里還有五六條載重數(shù)十噸的大船,運輸煤炭、糧食、硫黃等,流通豫西、豫北。
這里曾留下多少觸景生情、懷古傷今的精彩詩篇?河清古渡為交通要道,周邊也是山清水秀、風光秀麗,吸引歷代文人騷客前來“打卡”,或借景抒情、感慨世事,或發(fā)思古之幽情、吟傷今之離恨。唐代詩人李商隱,曾于王屋山隱居多年。近在咫尺的河清,自然成為他流連游賞之地。他在《河清與趙氏昆季宴集得擬杜工部》一詩中,描繪了一幅美麗清新的大河畫卷:“勝概殊江右,佳名逼渭川。虹收青嶂雨,鳥沒夕陽天??汪W行如此,滄波坐渺然。此中真得地,漂蕩釣魚船?!彼未ㄖ萁柸擞熙。┞剰娪?,元豐五年考取進士,調(diào)任蕭山尉,遷博士。他以不便侍奉親人,主動要求到河清縣任職。一天工作之余,游酢在河清縣衙閑庭信步,看到草木葳蕤,麋鹿出沒,夕陽西下,明月東上,不禁吟出《題河清縣廨》一首:“小院閑亭長薜蘿,鹿來穿徑晚經(jīng)過。夕陽蕭散簿書少,窗里南山明月多?!倍嗝措y得的閑適和歡愉之情。唐末詩人韋莊早年避禍,遠走河清,抑郁苦悶,登高懷遠,感慨萬千,遂作詩一首《河清縣河亭》:“由來多感莫憑高,竟日衷腸似有刀。人事任成陵與谷,大河東去自滔滔?!弊鳛椤盎ㄩg派”代表詞人的韋莊,清麗深婉詞風的背后,卻是“竟日衷腸似有刀”的錐心之痛。這也難怪,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歸鄉(xiāng)之愿難了,也只能獨自悲切了。
這里曾演繹過多少逐鹿中原、風云際會的鐵血故事?河清古渡南北兩岸山嶺連綿,溝壑縱橫,地勢險要,自古乃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期,權(quán)臣爾朱榮率部夜渡清河,攻入洛陽;北宋末年,金人從硤石津渡河南下,攻打宋朝;南宋紹定年間,蒙古窩闊臺率軍進攻金國,自孟津河清渡口渡河,攻占洛陽、鄭州;明朝末期李自成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在汝州殲滅了陜西巡撫孫傳庭領(lǐng)導的明軍,潰卒逃至河清渡口,由于無船渡河,競相涉水北逃,溺死者千余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河津古渡目睹太多的金戈鐵馬、戰(zhàn)鼓催征,也目睹了太多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這里曾傳唱著多少壯懷激烈、蕩氣回腸的英雄頌歌?在清河村口,我看到一處紀念碑,上書“抗日戰(zhàn)爭皮定均徐子榮支隊渡河處紀念碑”。與以往紀念碑常見的青石雕刻不同,這塊長方形巨碑碑面為紅色,給人一種紅色江山熱血鑄就、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隱喻。紀念碑背面記載著發(fā)生在70年前的抗戰(zhàn)歷史。我輕撫著紀念碑,透過寥寥數(shù)語、斑斑駁駁的文字,思緒回到了那一年、那一天。1944年秋,抗日戰(zhàn)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黨中央決定派出精干部隊南渡黃河,開辟豫西根據(jù)地。根據(jù)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太行區(qū)抽調(diào)了兩個團組成了由皮定均任司令員的豫西抗日先遣支隊。9月21日夜,豫西抗日先遣支隊1700余人,在司令員皮定均、政委徐子榮的帶領(lǐng)下,由黃河北岸泰山村蓼塢渡口乘船,從河清村登上黃河南岸,打通了華北老區(qū)和中原地區(qū)的聯(lián)系,同時也拉開了中原地區(qū)抗日戰(zhàn)爭戰(zhàn)略反攻的序幕。在那個革命年代,在那個漆黑的夜晚,先遣部隊迎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橫渡黃河,沖鋒陷陣,浴血奮戰(zhàn),譜寫出一曲慷慨激昂的精神樂章。
漫步于曾經(jīng)的河清古渡遺址、如今的河清村,我思緒萬千,感慨萬端。先民殷殷期盼的海晏河清的夢想,正在一代代黃河兒女的奮斗中變成現(xiàn)實。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解決兩岸交通不便、物流不暢難題,政府投資興建黃河大橋。隨著一座座大橋相繼建成投用,黃河天塹變通途,兩岸人民再也不用乘船渡河。河清古渡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漸漸成為一種記憶、一個符號,銘刻在歲月深處。河清古渡所在的馬糞灘,建設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時,曾被征用為砂石取料場,如今已經(jīng)蝶變?yōu)槊利惖拇渚G湖公園。河清村也乘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大潮,悄然蝶變生態(tài)宜居、產(chǎn)業(yè)興旺、百姓富足的新農(nóng)村。
離開河清古渡,我驅(qū)車行駛在小浪底大壩和西霞院水庫之間的沿黃公路生態(tài)廊道上。沿黃公路如一條絢麗的絲帶,綿延于美麗的碧水青山之間。路上,不時看到有私家車停靠在廊道專設的娛樂休閑區(qū),三五好友或挈妻攜子的一家人在這里悠閑地散步,欣賞大河風光,享受秋日暖陽,用相機定格一幅幅深秋的美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好一幅“秋日上河圖”的江山畫卷!好一幅安居樂業(yè)的康樂畫卷!
我站在距離河清渡口不遠處的西霞院水庫南岸,舉目遠眺,藍天白云之下,黃河水清澈而平緩,河面寬闊而浩蕩,兩岸青山雄偉而壯麗。這一片被戰(zhàn)爭的硝煙和革命先烈鮮血染紅的土地,早已黯淡了刀光劍影,早已遠去了烽火硝煙。泛濫成災的黃河也在保護母親河的行動中被一步步馴服,守護著黃河安瀾的千年夢想,哺育著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
是啊,黃河之水滔滔不絕,河清古渡悠悠千年。多少王朝隱入歷史,多少往事化作云煙。但可以肯定的是,黃河兒女期盼海晏河清的家國情懷始終不變,中華民族那種堅韌頑強、自強不息的精神始終不變。這種情懷、這種精神早已融入日夜奔流的黃河水,融入黃河兒女的血脈,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