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
孩子
日前,一段視頻里,爸爸將兒子收集的盲盒式卡牌剪損后丟棄,怒斥這些卡牌是“紙質(zhì)毒品”。兒子卻不以為然,他期待每次“拆包”的驚喜,常和同學(xué)們交換,很享受這項令人愉悅的交往活動。當(dāng)盲盒成為社交新寵,少年有哪些話想說?家長又有怎樣的顧慮和擔(dān)憂?一起聽聽親子的聲音。
Part1 你怎樣看待盲盒?
劉若冰:盲盒分類很多,我喜歡購買實用性強(qiáng)的,比如積木拼裝盲盒,它不僅能帶給我快樂和驚喜,還能提升動手能力。
陽陽媽:作為家長我不喜歡盲盒,盲盒玩的就是未知感、刺激,但如果孩子感興趣,我也會給他機(jī)會嘗試。
張家瑞:我覺得盲盒是一種燒錢的游戲,比如文具盲盒,商家為了賺錢,不會在里面放入和我們的花費成正比的文具。
黃慧琦:盲盒不斷吸引人“上鉤”,原因在于抓住了人們追求時髦、湊熱鬧的心理。身邊人都在“打卡”,即使自己不了解盲盒,也會變得感興趣。
昕昕媽:主題有意思、造型精致的盲盒,不只吸引孩子,成人也很喜歡,抽的過程和開的過程讓人充滿期待和驚喜。遇到喜歡的我都想集齊,但是難度高,也很費錢。
Part2 你對“盲盒上癮”現(xiàn)象有何看法?
小娜:我比較理性,如果我沒有拆到心儀的盲盒,就動手改造和裝扮它,這樣得到的就是獨一無二的款式,不會想著拼運氣買個不停。
智楠:我有個朋友把零花錢都用在了購買盲盒上,卻只得到了一個合心意的。建議大家不要被花里胡哨的包裝吸引,錢應(yīng)該花在“刀刃”上。
露露:當(dāng)我有“剁手”沖動時,會采取延遲滿足的方法,思考我是否真的需要,如果不是,會選擇走開或加入購物車,過段時間再來決定是否購買。
明哲媽:我不擔(dān)心孩子會對盲盒上癮,因為他們的興趣一時一變,很難長時間喜歡某個IP。
Part3 是否應(yīng)該限制購買盲盒的行為?
琦琦:媽媽沒有限制過我買盲盒,也會將盲盒當(dāng)作獎勵送給我。一家人一起拼裝盲盒,是非常幸福的親子時光。
熙諾媽:我覺得一味阻止行不通,我允許他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盲盒。他的零花錢都是自己賺的,知道錢得來不易。我讓他對比過花同樣的錢可以買到哪些東西,幾次過后他覺得盲盒不值就不買了。
黎蘊寧:我認(rèn)為家長應(yīng)該理解尊重孩子的興趣,引導(dǎo)孩子有節(jié)制地購買盲盒而不是暴力制止。如果孩子只是因為喜歡某個IP 而收集盲盒,家長可以尊重他們,用盲盒來激勵他們學(xué)習(xí)。
佳清媽:我不反對孩子買盲盒,但會注意控制,把道理講給孩子聽,避免他日后把零用錢都花在這上面。
Part4 盲盒給生活和社交帶來了哪些影響?
石頭:開盲盒和賭博一樣,輸過一次就想贏一次,仔細(xì)琢磨這件事,我好像被商家控制了一樣,感覺心里很不舒服。
然然媽:孩子們互相交換盲盒其實是很好的促進(jìn)交流的方式。只要家長注意引導(dǎo)孩子有節(jié)制、不攀比,我覺得玩盲盒不是大問題。
葉璐:雖然盲盒會帶來驚喜與快樂,但燃燒的是父母的勞動成果。我會偶爾玩盲盒增加生活樂趣,不會讓它左右我的生活。
小桃媽:有段時間我們非常迷戀盲盒,一次買好幾個,我擔(dān)心孩子精力都在這上面會上癮,就有意引導(dǎo)他發(fā)展其他興趣。好在行動及時,沒有產(chǎn)生負(fù)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