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順祺
兩千年前,齊宣王問政,孟子提供了非常美好的政治設想:君王施行仁政,保民、養(yǎng)民、教民,這樣百姓就能生活幸福,“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君主自然得到擁護,“莫之能御也”,最終“蒞中國而撫四夷”,天下太平了。
這么美好的設想,實現(xiàn)了嗎?完全沒有,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其先進性,先進到“不合時宜”。孟子提倡“發(fā)政施仁”,提倡“保民而王”,是先進的,卻恰恰是那個特殊的時代——戰(zhàn)火頻仍、各國紛爭不斷,以征伐為能事——容納不下的。孟子自己恐怕也清楚,要“保民”,要“制民之產”,應該首先有一個安定的外部環(huán)境,國君可以大力發(fā)展生產,倉廩豐盈充實,然而當時的現(xiàn)實是諸侯爭霸,強秦以一制六,天下不安,生產難以恢復,所以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孟子“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
孟子對理想社會的設想,在戰(zhàn)國爭雄的時代,只能無奈“傷逝”了。
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孟子“發(fā)政施仁”的思想在歷史中從未斷絕,孫中山先生說“用中國的政治歷史來證明,中國人說王道是順乎自然,換一句話說,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團體,便是民族。武力就是霸道,用霸道造成的團體,便是國家?!庇谑俏覀兛吹搅藵h文景時代對百姓的休養(yǎng)生息,唐貞觀之治、宋建隆之治對民力的養(yǎng)護。孟子的“王道”思想已然在中華民族生根發(fā)芽,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必然茁壯成長,開出燦爛花朵,這份土壤就是時代太平、國家安定。
時值中華民族復興的當代,孟子思想又煥發(fā)了新的生機。
孟子思想助力凝聚民族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言:“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泵献拥认荣t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仁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刻進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在施政方針上,我們將孟子的樸素的“民本思想”發(fā)展到“以人民為中心”的高度,習近平主席《為民辦實事成于務實》是孟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的時代踐行,“共同富?!薄班l(xiāng)村振興”更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的時代發(fā)展。在處理國際關系上,我們發(fā)揚“仁愛”思想,樹立“不稱霸”的大國形象,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孟子思想的時代局限性。孟子把國家的發(fā)展完全寄希望于國君的“不忍之心”“推恩”,實則是“人治”的理論主張。而一個現(xiàn)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所以,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實踐之道。而在外,世界上仍然存在的霸權主義則時刻提醒我們,一味倡行仁道是不可取的,保家衛(wèi)國,捍衛(wèi)主權,我們必須敢于“亮劍”。
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講的“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孟子的思想歷經千年而不衰,新的時代,批判式繼承才能使其煥發(fā)新的生機,使其蓬勃發(fā)展!
點評
本文觀點明確,邏輯清晰,首先分析了孟子思想的基本內涵和當時不得施行的時代背景,又辯證分析了孟子思想的當代價值與不足之處,古今對比,層層深入,是一篇很有力量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