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生
中國的諺語博大精深,但由于數(shù)目眾多,便出現(xiàn)了一些看似互相矛盾的諺語。從“退一步海闊天空”到“不爭饅頭爭口氣”,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到“三個和尚沒水吃”,許多人陷入到誤區(qū)和迷茫中。實際上,每句諺語都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對于這些諺語,我們要學會辯證地思考,選擇性地汲取。
辨其真意,適情而用。其實,很多廣為流傳的諺語抑或是名言警句是由后人斷章取義所得,并非其本意。如現(xiàn)代父母催婚常引用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實際上這句話是指不盡后輩的本分為不孝的表現(xiàn)之最;人們常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以示謙虛,但這句話本是牛頓嘲諷胡克而作。所以,很多諺語的矛盾常常出于人們對其意思的曲解,了解其本意便是辯證思考的第一步。
追根溯源,貫通全篇。要想真正理解諺語,還需了解它的出處、情境與語境。許多人聽信了“天才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與百分之一的靈感”,不作思考,沒有方向,盲目用力,但卻忽略了下一句:“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是重要之處?!痹S多人贊同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于是便“學海無涯苦作舟”,但莊子的下句話卻是“以有涯追無涯,殆已”。所以,諺語所想傳達的真正智慧,往往不浮于人們所裁剪的表面,找到真正的出處,追根溯源,是辯證思考的第二步。
選擇汲取,因境而變。人們在糾結(jié)諺語矛盾的時候常常忽略了諺語的語境和適用情境,那么汲取的程度就在于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進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當面對無關或細小的事物時,要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的態(tài)度;當面對成功路上的必要步驟時,要銘記“細節(jié)決定成敗”。當我們做事前,要明白“人言可畏”的力量;當我們確定了奮斗目標后,又要拿出“無知者無畏”的勇氣。所以,學會運用諺語,汲取其智慧,才是辯證思考的決勝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既要有“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寬容,又要有“不爭饅頭爭口氣”的干勁;既要有“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執(zhí)著,又要以防“一條路走到黑”的固執(zhí)。我們要辯證地看待諺語,從中真正汲取千百年來智慧的結(jié)晶,并運用于生活。
辯證思考,察其本義,擇境而用,切忌人云亦云,斷章取義。如此,才可悟其智慧,得其經(jīng)驗,行穩(wěn)致遠。
【點評】
文章中心突出,圍繞諺語的矛盾性展開議論,講清楚了矛盾的緣由,也明確了應怎樣看待其矛盾之處。論說過程從情境說起,不直接說理,使得論說由淺入深,語言生動,吸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