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讀高中/整理
關于選專業(yè),有一個很苦澀的數據。?大一的時候,覺得自己選錯專業(yè)的學生,大概只有20%;大二大三的時候,有50%;大四找工作的時候,有80%。
依循數據的規(guī)律倒推,還未上大學的你們,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選錯專業(yè)的比率,有百分之幾呢?
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從小在小鄉(xiāng)鎮(zhèn)長大。
村里人不多,到我考上大學的那一天,又發(fā)現人不少,大人們來家里出謀劃策,說的最多的是“要選熱門的專業(yè),以后好找工作”“要學理科,好找工作”
自幼很喜歡讀書的我,聽信了“大多數人”的意見,選擇了統(tǒng)計學,因為覺得和經濟學掛鉤,就會很賺錢。
到大學才發(fā)現,數學最差的我,選擇了以數學為主的專業(yè)。
高考結束后也研就了很多專業(yè),想過學英語,想過漢語言文學,想過新聞,甚至想過服裝設計。但臨近選擇時,我開始緊張了,生怕自己選錯了專業(yè),錯付一生。
糾結到最后,整天都是頭昏腦脹的,情緒也處于失控的狀態(tài),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最后報了看似更好找工作的“會計學”
大概是到大二叭,我意識到我選錯專業(yè)了,會計學容易找工作,是因為我們這些畢業(yè)生就像被按照螺母培養(yǎng)的螺帽,從踏進大學第一天起就奔著成為會計去的。
都說如果人生目標那么短就能找到,就不要漫長的人生了。
反過來說,我剛上大學未來就被寫好了,我還要漫長的人生干嘛?
當然,有許多師兄師姐愿意做這個行業(yè),工作穩(wěn)定,收入尚可,可我大概天生反骨叭,越穩(wěn)定的事兒,我越排斥。
大學畢業(yè)后也碰了蠻多壁的,畢竟拿著會計學的學歷,到哪兒都會被看作是門外漢。或許我還會繼續(xù)碰下去,但是無論碰成什么樣也不會去做會計的。
自8歲起,父親就在向我灌輸金融是世界的頂端的道路。
父親從事的是買賣股票的工作,所以在我印象里,金融就是這樣,通過買入賣出,或者通過長期持有,賺取利潤。就是這么簡簡單單的東西。學的也應該是這樣。
當我拿到商學的第一本書時,那感覺就像讓去菜市場買菜的農民制定國家宏觀經濟層面的五年計劃一樣。
4年的感覺,就是痛苦,努力,白白浪費。
后悔。后悔得不得了那種。選專業(yè)真的跟高考本身一樣重要(我個人覺得)。
本人某985工科大三,經歷了最近一個月的各種迷茫和掙扎之后,我真的有很多感觸,于是想找個地方記錄之,順便跟大家分享一下。
既然你現在是高三,那我要給你一個建議,這是我從這幾年來渾渾噩噩的經歷中得出來的一個教訓——選專業(yè)的時候一定要選一個適合自己的專業(yè)。
何謂適合自己的專業(yè)?就是你喜歡的而且你也比較擅長的專業(yè)。本人就是選了不適合的專業(yè),把好牌打爛的代表。以下是我的血淚史,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示。
本人是學理科的,其實以前一直對歷史啊地理啊這些文科科目感興趣且有天賦,英語也比較強,就是因為背政治太煩而選的理科(很不幸,我活了20年,在最近才終于意識到了我的本質就是一個文科生,只是理科水平還足以應付中學的知識,不偏科那種)。
不過我的理科成績一直也還不錯(我就是被此現象蒙蔽,以為自己有能力學大學物理和化學),在理科重點班也能排在前十,就是高考差了點,靠著英語的分數還不錯,加上此985高校深圳校區(qū)在廣東分數線比較低,以7000名的排名水了進去(現在回想起來,我的理綜應該是當年被錄取的學生里最低分的吧,也就210分,竟然還敢選擇這個所謂的全國top2的工科大學,真是心大……)
當時為什么會選這個學校呢?我就是當時太年輕,考完高考以后根本沒對自己的人生有過規(guī)劃,以為進了好大學還愁什么工作啊,于是聽信了“本科看學?!钡墓碓掃M了這個以我當時的分數來看性價比最高的大學,結果第一志愿電子信息沒錄取到被調劑去了材料……(不過老實說,當年就算被電子信息錄取了,我肯定也是學得很辛苦,畢竟都是工科,我是從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
我當時以為自己畢竟也是個理科生,應該還足以應付大學的學習吧?結果進了大學我就爆炸了,第一學期我就感覺高數很難,比我以前做的圓錐曲線還難……然后第一次期中考就不及格了,幸虧期末考最后幾分鐘靠著靈光一閃解出了一道五分的題目讓我的分數勉強來到61分,不然我第一學期就遭遇掛科了。這才僅僅是個開始……第二學期的物理期中考我不出意外地再次不及格,然后期末考正好提到60分飄過……
而且我發(fā)現自己對于科研完全沒有興趣,我也去過實驗室,但是感覺自己對于那些儀器完全沒有興趣去了解操作它們;我們的院長也曾邀請過我加入其課題組,研究超聲波使鹽水里面的鹽聚集到某一特定位置的原理,然而我對著一杯鹽水,除了想把它喝進肚子里以外,沒有其他任何想法……
我此前關注了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系的微信公眾號,看著他們的本科生做的研究課題,真的很想哭,這些才是我想干的啊。于是我就這樣看著宿舍里的其他幾位天天往實驗室里跑,而我自己就像個異類一樣往學校外面跑,把深圳香港的每條地鐵線路(除了馬鞍山線和南港島線)以及學校附近公交站的大部分公交線路都坐了一個遍……
所以我就這樣咸魚到了大三上學期結束,平均學分績73,全年級65個人位居50左右的樣子,啥技能都沒有,即將面臨畢業(yè)即失業(yè)。我也意識到了自己并不是學工科的料,但是由于咸魚了太久,甚至也沒想過畢業(yè)之后的去向,只是一直在逃避,然后用畢業(yè)后讀研來麻痹自己繼續(xù)咸魚下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也是最近才終于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
材料那些物理化學的東西我實在提不起興趣,即使我校的各位名師站在我面前的講臺上,我也只想溜號。而我現在在家里只是對著那個文科專業(yè)的書籍,都能鉆研得廢寢忘食。如果我一開始學習的就是我喜歡的感興趣的也擅長的專業(yè),那我這幾年會不會一直都有學習的動力呢?我覺得是肯定的,這幾天我在復習考研,是一個純文科的科目,從這幾天的表現我看得出來,我現在正在學的這個文科專業(yè)是我之前沒有接觸過的,但是我依然能很快對其產生興趣并充滿斗志地投身其中。
我真的想穿越回到兩年半以前,狠狠地扇當時那個幼稚的自己一巴掌,你這210分的理綜,讀你尼馬工科呢!讀個翻譯它不香嗎?害得兩年半之后的我在這里頭痛這么久,真想把當年的自己掐死。
后悔啊…
我專業(yè)是金融(金融工程)。
這專業(yè)當初真的是我媽按著我的頭選的,在家里絕食都沒能抗爭成功_(:з」∠)_更別說跳樓了,我家二樓跳下去想想也不會有事
索性瘋玩了一個假期,等到開學的時候…
臥槽?我特么不是學金融的嗎?為啥還要學數學分析?還有Python?政治經濟學這么厚鬼才背得完?慘兮兮地泡了一個學期圖書館,別人以為我是dalao然而期末就剛好平均分_(:з」∠)_
到了大一下課程松了一些,有一門特別喜歡的中國金融史,還有鼓勵大家多讀書的微經老師。外加搞了一堆自己喜歡的事,當時的痛苦稍微沖淡了一些
到了大二,專業(yè)分流又做出來錯誤決定。一整學期都被C艸追殺,到期末頭發(fā)又枯又黃還掉沒了。
以前還挺喜歡數學的(雖然是弱雞),但上了數學分析高等代數概率論,這學期的隨機過程之后看到數學就想吐。還有編程,高中時自學過一點C,可以說是興趣濃厚。到了大學天天在電腦面前debug,我對電腦已經產生心里恐懼和生理厭惡了??傊斉d趣愛好成為專業(yè)的一部分時,你會發(fā)現自己可能不太擅長也有點反感它。
之前想過退學,轉專業(yè),出國等等路子,后來由于客觀原因(窮)和主觀原因(慫)都沒能付諸行動。
同時因為學校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的問題,整個人陷入抑郁狀態(tài),出現一些自殘行為。弱弱說一句要感謝疫情讓我不能返校,待在家里逃避現實,否則我現在可能已經狗帶了
回想以前自己在學習上真的是無比積極,熬夜刷題看書背書,現在就像咸魚一樣,對自己無比失望
從我這個角度來看,我希望大家都能謹慎選專業(yè)。雖說專業(yè)不會陪伴一生,但至少也是四年的時間,不要四年里都像我一樣痛苦抑郁又墮落。綜合考慮個人的優(yōu)勢和興趣愛好,專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家庭的實際情況。有能力的話自然是興趣第一,不行的話也要選擇一個折中的方向,別一股腦地往熱門專業(yè)擠。競爭本來就激烈,萬一你不是這塊料豈不是更慘?
悄悄更一下,有同級的已經退學復讀了,怎么說,心情比較復雜吧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到了超市里看著琳瑯滿目的商品反倒不知道自己該挑哪樣了。選擇越多越不知道怎么選擇。
回想一下我當時高考填報志愿,那時候是成績和投檔線公布了再填報的,學校給我們發(fā)了一本厚厚的填報志愿書籍,上面無非是記錄了全國大大小小的高校擁有的專業(yè),告訴你可以選什么學校,什么專業(yè)。但是我想有很多人跟我一樣,根本不知道怎么選。
理智告訴我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選擇,不僅關系到我今后四年的主要時間在和什么專業(yè)打交道,更決定了我將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但是實際情況卻是,我對那些專業(yè)根本沒有一個基本了解。它們是做什么的?將來找工作又是做什么的?
我最后到進入大學學的是環(huán)境工程,沒錯,就是所謂的生化環(huán)材四大天坑中的一坑,而我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yè)呢?說起來挺荒唐,是有一天我下樓扔垃圾,碰到樓上的大叔,我問他的小孩報的什么專業(yè)(我們倆同屆,因為他成績比我好,在我眼里也比我優(yōu)秀,所以想多一個參考。)他說環(huán)境工程,于是這個專業(yè)第一次進入我的腦海。
“一直以來我都挺喜歡大自然 ,喜歡一個人坐在天臺看著云發(fā)呆。說不定我跟大自然有緣分?要不就選個保護大自然的專業(yè)吧?!蹦菚r候在我的想象中,我未來的工作應該是拿著一些當時的我還不知道干嘛用的什么儀器,走到那些山清水秀的地方,在藍天白云下和我的同事們做著一份保衛(wèi)自然,富有成就感的工作。于是我將環(huán)境工程填進了我的志愿,而且是第一志愿。
后來到了學校,跟同學一交流發(fā)現大部分人都是調劑過來的,他們都不想學這門專業(yè),整個年級給我感覺士氣挺低迷,學風也不好。
到了大一結束的時候,我們班二十幾個人,五個班干部全部轉專業(yè)走人了。說實話我有種被拋棄的感覺。而且我自己也確實不喜歡所學的東西,完全沒有動力,學,三天兩頭逃課,沉迷于打虛擬世界,但是這樣快樂嗎?并不快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都陷入了自我厭惡和自我懷疑的情緒中,以為我真是個不求上進的廢物,但是看著桌上那些專業(yè)書,我是真的一點捧起來的欲望都沒有,到大二時已經連掛八門課,整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也很差,最后學校通知了家長,父母看我這幅德行,怕是連畢業(yè)都難,只好嘆口氣幫我報名參軍,扔給部隊管教了。
部隊兩年還是很有成效的,大三回到學校之后,我可謂是洗心革面。從不逃課,每天都提前到教室搶前排的位置,大二掛的八門課也一點一點補上了??晌乙琅f過的不開心,唯一的區(qū)別是那時我有了足夠的毅力能逼迫自己去做那些我認為該做的事。每次放假回家,經過我們縣城那個高中時,我總是不禁想:真羨慕他們,他們還有將來,他們還有選擇的機會??墒怯謺模麄冋娴闹雷约簩硪裁磫??希望他們能比當時的我更清楚什么適合自己。
畢業(yè)之后我從事本專業(yè)工作,山清水秀是與我無緣了,每天無非是出入各種化工廠、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半年之后辭職,機緣巧合之下改行當起了程序員,正是應驗了那句,三百六十行,行行轉IT。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個人經歷。接著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在當初填報志愿的時候,就有很多人跟我說,畢業(yè)幾年之后80%的人專業(yè)都不會對口。也就是說大多數人畢業(yè)之后從事的并不是自己大學所學的。這個數據我不知道真不真實,我經常回顧從前,想:如果畢業(yè)從事的工作大概率和自己大學專業(yè)不相符的話,當初真不該考慮所謂的行業(yè)前景(錢景),就該任性的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那么過去了這么多年現在我對自己足夠了解了嗎?我究竟喜歡什么呢?如果給我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選擇什么專業(yè)呢?我想或許我會選擇心理學,或者計算機,美術,音樂,設計類的,影視、動畫……有機會的話我甚至想第二專業(yè)我再報個哲學。能夠讓我哪怕找不著工作,也有個技能可以自娛自樂的專業(yè)。能夠讓我再次走到山清水秀中去時,可以拿起畫筆,或者拿起相機,或者拿起吉他,而不是滿腦子:空氣質量評價指標有……水質量評價指標有……廢水治理工藝有……
我想說的是,高考填報志愿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瞬間,短短的那幾分鐘,決定了將來你站在的是哪個賽道上。可是我們?yōu)榇俗龅臏蕚涮怀浞?,給你選擇人生的權利,但是沒有選擇的能力。對于一個剛剛經歷了緊張的一年備考的普通高三學生(注意我反復強調“普通”)來說,所能掌握的信息太過缺乏,填報志愿變得更像是一次賭博。每次談到填報志愿這個事,我現在腦子里總是浮現出蘇格拉底老爺子那張笑臉:“認識你自己!”我強烈建議,像“個人發(fā)展與職業(yè)規(guī)劃”這種課,應該早開!哪怕是高考結束后臨時突擊補修也要開,像那些什么“九型人格”、心理測試,雖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科學但是確實能讓你對自己有一個大概的認識。
現在我每天下班,煮飯的時候依舊喜歡找一些大學的哲學公開課來聽一聽,接觸多了之后,發(fā)現或許對于哲學,我也只能是個票友的程度,真正專業(yè)的哲學內容,我聽著也挺費勁的。但是這并不能妨礙我對它的熱愛,哪怕它不能給我創(chuàng)造任何收入,甚至都沒有人知道我的這一愛好。這大概就是我把,坐在山清水秀中,思考一些虛無縹緲的問題,然后發(fā)出一聲感嘆:“要是我當年去學吉他該有多好啊……”
(梁衍軍摘自微信公眾號“一起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