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其康
(江蘇興化225700)
里下河地域是蘇中以興化市為中心的一碟形洼地平原。興化市約占里下河地域總面積的18%、總?cè)丝诘?5%,是里下河地域的大市(縣)。從地形上分析,興化是里下河地域建湖、興化、溱潼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稱“鍋底洼”。但從文化上考量,興化是里下河地域的文化高地,素以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和文化遺產(chǎn)眾多而聞名于世。興化是一座有著6000 多年人類生存發(fā)展史和2000 多年封邑史及文脈傳承史的江淮古邑。從古代的施耐庵、鄭板橋、劉熙載、宗臣、陸西星等文化名流和明代“三閣老”以及李氏等望族的聞名遐邇,到現(xiàn)當代作家群、院士專家群、國際象棋大師群的崛起和發(fā)展,群星璀璨。興化知縣歐陽東鳳在主修《興化縣新志》時認為:興化“人文蔚起,學問好修不減鄒魯。若乃省閣名公、朝廷元輔、諫垣臺憲、秘書藩臬、心膂股肱之佐先后踵出乎其鄉(xiāng),誠縉紳之淵藪、人才之都會也?!迸d化人文薈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人的行為和觀念歸因來考察,不外乎兩個主要因素:一個是自然環(huán)境因素,另一個是社會結構及人的因素。
小說之鄉(xiāng)明清時期,興化有《水滸傳》《西游記》《封神演義》《梼杌閑評》“四部名著”問世。劉熙載孫女劉韻琴1915 年于上?!吨腥A新報》發(fā)表反袁小說《大公子》,被認為是中國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驅(qū)。當代,興化又涌現(xiàn)出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評論家。畢飛宇既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小說《推拿》入選“新中國70 年70 部長篇小說典藏”。王干的《隨筆選》,朱輝的《七層寶塔》,龐余亮的《小先生》,也先后獲得魯迅文學獎。興化籍作家中還有18人次獲得“紫金山文學獎”。繼興化市被中國小說學會授予全國首家“中國小說之鄉(xiāng)”稱號后,中國作協(xié)中華文學基金會又授予興化市為“中國文學之鄉(xiāng)”稱號。
詩文之邦宗臣的代表作《報劉一丈書》,收入《古文觀止》及課本,名揚天下。以元末隱逸詩人成廷珪為“詩家鼻祖”,以李沂為核心,以李氏、王氏家族兼及寓興的文士為成員的“昭陽詩派”,名動一時。清初邑人詩家宗元鼎,與兄元觀、弟元豫和侄子瑾、子瑜,時稱“廣陵五宗”。清隱士陸廷掄,與宗元豫、李沂合稱“昭陽三隱”。清中葉,鄭板橋詩作《逃荒行》《思歸行》《還家行》被認為有杜甫“三吏”“三別”遺風?!把谬S臥聽蕭蕭竹”一詩更是傳誦至今。邑中巾幗詩人有李國梅、徐爾勉、季嫻等20 多位,亦多有詩文杰作。徐爾勉的遺詩《寄李季子》,令一代詩宗王漁洋贊賞不已。當代詩壇久負盛名者,當數(shù)復旦大學已故教授喻蘅,作品入選歷代《五絕精華》《七絕精華》《律詩精華》等集,獲陳兼與、呂貞白、錢仲聯(lián)等名家盛贊。
學術重鎮(zhèn)自元至清,縣志收錄的邑人著述有320多種,其中14 種被收入《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著錄邑人古籍5 種,存目10 多種。除遭禁毀和散佚的著作外,2010 年有館藏古籍1 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5 部入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明代理學先賢韓樂吾被譽為“東海賢人”,有《韓樂吾集》存世。乾隆進士任大椿和顧九苞分別為《四庫全書》纂修官和校錄。晚清以來,文章學問足以傳世久而彌芳者,當推劉熙載與李詳(字審言)二人。劉熙載是一位正直的君子儒,杰出的學問家,其《藝概》是古典美學的經(jīng)典之作。李詳素以國學大師著稱,與陳垣、魯迅、胡適等12 人同為特約著述員,且位于前列。錢鐘書將李詳與章太炎并舉。胡喬木為《李審言文集》題簽?,F(xiàn)當代涌現(xiàn)出的著名院士科學家主要有:我國植物生態(tài)學與地植物學的奠基人李繼侗,中國提名諾獎第一人的著名化學家鈕經(jīng)義,著名石化專家朱亞杰,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著名內(nèi)科血液學專家王振義,著名輻射物理學家李德平等。后起之秀中,有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總經(jīng)理林鳴,美國國家醫(yī)學院院士王存玉等。
佛道名邑明清時期,境內(nèi)有寺廟600 多處、叢林14所,素有“興化出高僧之說”。順治皇帝所冊封的三位國師中,就有原興化龍珠寺開山始祖木陳道忞和興化上方寺祖庭方丈玉琳通琇兩位。明清兩朝,興化佛門中受兩朝皇帝冊封、召見、賜紫的有弘量、蓮峰等9名大德高僧,明末清初東南佛教界領袖弘儲,寶嚴寺明度(鐵船)大和尚皆為享譽海內(nèi)外的高僧。近代著名佛教居士高鶴年,有《名山游訪記》行世。佛學尊宿霜亭,續(xù)建被太平天國戰(zhàn)爭夷為廢墟的鎮(zhèn)江金山寺,出任主持后親筆書寫佛經(jīng)數(shù)十部,其傳法弟子,如香港超塵法師、上海淦泉法師、金山慈舟法師(興邑人)、淮安夢初法師等皆為高僧。曾任上海玉佛寺住持的釋震華法師是現(xiàn)代中國卓有成就的“佛門史學家”,其名著當推《中國佛教人名大辭典》。道教名人名著中,以元代全真名道柴元皋真人所著的《百心箴》和明代內(nèi)丹東派創(chuàng)始人陸西星真人所著的《方壺外史》影響最大。興化為江蘇省宗教工作重點市。
興化四牌樓上的牌匾(莫其康 攝)
書畫之鄉(xiāng)由宋發(fā)端,邑中陸續(xù)涌現(xiàn)出600 多位有文字記載的書畫家,其中尤以清代的禹之鼎、李鱓、鄭板橋、蓮溪影響最大。舊由鄭板橋親筆題寫的四牌樓上所懸匾額,旌表明清“詩畫名家”12 人:陸滄浪、李沂、顧符真、陸震、李鱓、王國棟、顧于觀、李恢、李光國、魏標、黎體淳、顧錫爵。清以降,邑中書畫名家有陸驂、理昌鳳、徐退、吳小道、陳錫侯、徐兆彬等20 多位?,F(xiàn)當代書壇畫苑,以黃后庵、李宗海、江南春、喻蘅、徐石橋和周志高、傅家寶、朱天曙、張興來、潘高鵬等為代表的一批老中青書畫家,傳承有序。
國象之鄉(xiāng)2009年興化成為全國第一個“國際象棋之鄉(xiāng)”,并被中國國象協(xié)會授予“中國國際象棋高水平后備人才培訓基地”稱號。2008年和2010年,年輕的侯逸凡分別成為國象歷史上最年輕的獲得男子國際特級大師稱號的女棋手和最年輕的國際象棋棋后,此后曾三度獲得世界冠軍。從興化走出的國象之星還有國際象棋女子國際特級大師谷笑冰、郭琦,國家大師聶昕、劉曼犁、胡月、劉可心,亞洲棋聯(lián)大師袁燁等,其中18人次獲得世界冠軍,9人次獲得亞洲冠軍,88人次獲得全國冠軍,多名高手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棋壇的領軍人物。
橘井泉香興化中醫(yī)博物館和中醫(yī)館,被省中醫(yī)藥局確定為首批中醫(yī)藥文化宣教基地之一。歷代名中醫(yī)有80 多位,其中有世界現(xiàn)存最早的老年病理學專著《壽老奉親書》的作者、南宋嘉熙年間興化縣令陳植;以治頭風著稱的名醫(yī)郭大本;治好皇后眼疾被元仁宗賜號“金針先生”的郭忠;治愈世宗之疾的明代御醫(yī)沈露。清末“興化醫(yī)派”的杰出代表為趙海仙和魏蔭塘。慈禧太后及兩江總督張之洞召趙海仙把脈,皆托病不赴,唯清末狀元張謇登門問疾,此事被傳為佳話。韓國鈞、張之江、余井塘等社會名流皆慕名問醫(yī)魏蔭塘;德國醫(yī)學博士患傷寒亦求診于魏,一劑而愈,而對中醫(yī)大贊。張氏世醫(yī)三昆仲,尤以張滌珊醫(yī)術最為精湛,曾為慈禧太后駕前侍衛(wèi)祁某治愈積疴而聲名遠播?,F(xiàn)當代名醫(yī)有醫(yī)史學家陳邦賢、寓港中醫(yī)學名家陳太羲、名中醫(yī)汪履秋等。
多彩文遺全市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沙溝古鎮(zhèn)1 座,省級歷史文化街區(qū)2 處,不可移動文物229處,其中文物保護單位110 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有上池齋藥店、蔣莊遺址、興化垛田3處。蔣莊良渚文化遺址,2015 年度被列入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興化垛田“四流環(huán)抱,黑壤骨立”(明〔萬歷〕《興化縣新志》),被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確定為全球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被國際灌排委員會列入(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省級文保單位有影山頭遺址、施耐庵墓(陵園)、鄭燮墓、明清古城墻、成氏宅第、楊家大院、萬興大典、李園等12 處。市級文保單位95 處,住建部門認定并掛牌的歷史建筑52處,還有許多古建筑和傳統(tǒng)民居坐落于幽深古巷之中。境內(nèi)有華中二分區(qū)革命烈士陵園、蘇中公學舊址、里下河地區(qū)首個農(nóng)村黨支部成立地東滸村等紅色文化遺產(chǎn)數(shù)十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的有3項,即竹泓傳統(tǒng)木船制作技藝、茅山號子和清明節(jié)·茅山會船。入選省級非遺項目的有施耐庵與《水滸》傳說、板橋道情、興化民歌等12 項。
古代興化四面環(huán)水,廣袤無垠、縱橫交錯的田園水系和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成為《水滸傳》描寫梁山水泊“周圍港汊數(shù)千條,四方環(huán)繞八百里”的原型藍本。興化多有叫“滸”的地名,如“水滸港”“東滸垛”“西滸垛”“東滸頭”“西滸頭”等。從作者將《江湖豪客傳》易名為《水滸傳》的變化歷程來看,可以看出故里地名“水滸港”對《水滸傳》得名的直接影響。當代作家馬春陽的作品《十二道水車》《換麥記》《水洼糧山》《施耐庵的傳說》和畢飛宇的《平原》、朱輝的《白駒》、龐余亮的《薄荷》、劉仁前的《香河》等,無一不是作家用筆書寫故鄉(xiāng)神韻。這是故土哺育作家的成就,也是作家對家園最好的報答。對于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涌現(xiàn)出的“興化文學現(xiàn)象”,著名作家趙本夫認為:“多水的興化養(yǎng)育了興化才子們出色的領悟力……他們?yōu)槲覀冊僭炝艘粋€文學的興化,其實也是為我們再造了一個文學的中國?!盵1]
興化歷史上水患不斷,素有“洪水走廊”之稱。在與水患長期搏斗的過程中形成的水文化,使興化驕子養(yǎng)成了頑強拼搏、吃苦耐勞、聰慧機敏、自強求善的優(yōu)良品性。無論是陸西星九試不第遂棄儒為道,功法自成一家,終為一代宗師,還是鄭板橋為人為藝,以“咬定青山不放松”自勵,成為揚州八怪之翹楚,以及年僅17歲的侯逸凡能夠成為國際象棋新科棋后,都是品性使然?!霸诿绹搜劾铮钜莘驳某晒?,不僅代表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更是代表了一種國民精神:對教育的重視,對機遇的珍惜,以及‘出奇地講紀律、肯吃苦’”。[2]無疑,興化精英人物的成功,其中蘊含了興化“水文化”的精神因子。
〔康熙〕《興化縣志》載李恢《聞昔行》詩云:“我邑獨少宛馬來,大澤茫茫不通陸;外人羨作桃花源,萬錢爭租一間屋?!痹┫群笕嗡山图闻d路同知的顧逖《贈施耐庵》詩云:“此地不是桃源境,何處桃源好避秦?”乾隆四年(1739)進士任陳晉《偶懷家鄉(xiāng)風景》詩云:“三十六垛菜花圃,六十四蕩荷花田。雖無險峻奇風景,恰得平流自在天?!边@塊“風水寶地”,吸引了許多名流雅士來此交游、寓居。孔尚任在興治水期間,下榻棗園續(xù)撰《桃花扇》,還邀請冒襄、鄧孝威等名碩到興化聚會論文;清初寶應名彥王巖寓興期間,總纂〔康熙〕《興化縣志》;“西南巨儒”莫友芝,受曾國藩委托,于同治十年(1871)赴興化尋找文宗、文匯兩閣被焚后散失的圖書,不幸病逝于邑中;清季名士、余姚阮本焱流寓興化,有《誰園詩鈔》行世;其子阮性傳所著《興化縣小通志》,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清順治年間“武林畫派”創(chuàng)始人藍瑛來興避禍,書童禹之鼎受其真?zhèn)?,得以成為肖像畫大師;何紹基于咸豐年間避戰(zhàn)亂依同鄉(xiāng)魏源僑寓興化,與邑人成沂為莫逆之交;清初著名文學家和出版家張潮,與興化文友的深情厚誼在其《幽夢影》的評語及其所編叢書中顯而易見。明清時興化人文鼎盛,客籍文士慕名而至,本邑成為享譽江淮的文化中心和文人墨客的詩意家園。典籍中載有許多詩家題詠“昭陽十二景”的詩詞,他們?yōu)榕d化的文化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寶貴貢獻。民間素有“人到興化心就花”之說,道出了其時的繁華。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曾將省政府遷駐興化,小城一度成為政治中心。2017年4 月26 日,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興化調(diào)研時指出,興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有文化、有故事,要把里下河尤其是興化建設成為江蘇的“大公園”。
康熙年間,興化知縣張可立在重修《興化縣志》中說:“興化東瀕海,北距淮,湖波浩蕩,城郭居其中,一澤國也……其水勢回繞,風氣之秀,發(fā)為人文科目之盛,甲于江淮。賢相名銓、烏臺梧掖之賢者后先接踵?!眲⑽踺d《答問海子池》一文中還提及有人發(fā)問:“吾邑生才之盛,非一州一郡之所易有,豈地脈之靈異在斯耶?”“地以文靈,文以地著”,三分綠水、七分沃土及全球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垛田”地貌與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合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tài)稟賦。在這塊風水寶地,人文薈萃應是淵源有自。
興化教育源遠流長。辦學最早、影響深遠的官學,當數(shù)范仲淹于興化任上親自創(chuàng)建的本邑有史以來的第一座孔廟,在廟內(nèi)設立第一所“官學”——興化學宮(比他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的號稱“蘇學天下第一”的蘇州州學還早10 多年)。其在學宮里建“文會堂”和“清風堂”,以儒興學,延請摯友滕子京等來興講學,開啟了興化的一代文風。興化歷史上若干個社學、書院、學堂、學校都起源于此。他倡修的“捍海堰”,百姓感其恩澤,世稱“范公堤”。后人在他當年的舊衙署中建“景范堂”。這位“先憂后樂”的文正公,對宋代以來興化經(jīng)濟社會的長遠發(fā)展厥功至偉。
在一代先哲范文正公“流風余韻”的影響下,自宋至清,歷代興化縣官傳承不息,多重教崇文。一時傳為佳話的是,當年鄭板橋窮得連到南京應鄉(xiāng)試的盤纏也沒有,就曾得到縣令汪芳藻的資助和扶持。
自范仲淹在興建學宮始,明初興化共設社學144所。科舉時代,眾多的社學和發(fā)達的私學為興化培養(yǎng)出大批名士。鄭板橋幼年隨父鄭立庵就學,16 歲從陸種園(震)學詞,鄭父和陸師皆為邑中飽學之士。除了良好的家庭傳統(tǒng)教育影響,劉熙載年輕時亦師從多位名師。他在《昨非集》卷三《憶師訓》中,表達了對恩師的感戴之情。
地方官員還采取入志、樹碑立坊、題匾等一系列激勵措施,旌表邑中俊杰,推動人才脫穎而出。自明代至民國所修的5 部縣志,均編有人物專篇,列有進士、舉人名錄,記載名宦、武勛、鄉(xiāng)賢等人物事跡。明清時期興化名人牌坊、祠堂、匾額遍布,形成了獨特的坊表文化、祠堂文化、匾額文化。僅儒學街上所建的名人牌坊就有13座。名人祠堂在城區(qū)更是比比皆是。至今城中四牌樓上還高懸著47塊匾額,旌表歷史名人75 人81 人次。這些舉措對士子的激勵和地域文化的引領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興化“崇文重教”的鄉(xiāng)風,影響和孕育了一代代后昆的稟賦、氣質(zhì)與志趣。
李春芳狀元坊(吉祥 攝)
飽受元末戰(zhàn)爭摧殘的興化經(jīng)濟與全國一樣,幾近崩潰。為恢復經(jīng)濟、加強統(tǒng)治,明太祖大力推行墾荒重農(nóng)、移民屯田政策,“驅(qū)蘇民以實淮揚”(史稱“洪武趕散”)。興化民間至今仍稱睡覺為“上蘇州”、稱打呼嚕為“上虎丘”。移民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的流動,隨著眾多江南移民入籍及士紳家族隱逸興化,移民文化中的吳文化與本土楚文化的整合,興化文化整體上得到優(yōu)化和提升,形成了“吳頭楚尾”的文化特征,興化人才因此興旺起來。
施耐庵好友顧逖、鄭板橋摯友顧于觀等顧氏后裔,其始祖六三公,宋元之際從蘇州遷入;大學士高谷的祖父高椿“元末避兵姑蘇,洪武初復歸維揚,始占籍于興化”(《明故工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兼東閣大學士高公神道碑》);狀元宰相李春芳“先世句容人,遷興化”(〔康熙〕《興化縣志》);明初,吳甡家族始遷祖吳方正攜四子自姑蘇遷居興化;明兵部左侍郎魏應嘉祖籍湖州;明代萬歷進士王繼美“先世海門余西場人,以倭警徙興化”;[3]據(jù)《興化成氏家譜》記載,興化成氏也是從蘇州遷徙過來;鄭板橋也是蘇州移民的后代,據(jù)《書帶草堂鄭氏族譜》記載,始祖鄭重一于明洪武年間自蘇州遷居興化北城內(nèi)之汪頭;“元末以前,劉熙載先祖世居蘇州”[4],輾轉(zhuǎn)來興化??梢哉f,興化俊彥十之七八,出自移民家族。明初移民整合生成的優(yōu)化效應,有力地促進了興化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由此,明清兩代興化人才脫穎而出,當屬情理之中。
宋元時,興化有顧、陸、時、陳四大家族,明中期又涌現(xiàn)出李、吳、解、魏、高、宗、徐、楊八大家族。李氏是江淮地區(qū)一流的世家大族,李春芳開啟了這個家族數(shù)百年輝煌的序幕,此后李氏家族人才涌出,子孫多矢志業(yè)儒,逐步形成了“一門五尚書,四代九進士”的盛況。興邑歷史上可考的舉人有300 多名,進士100 多名,僅出生在儒學街世家大族的進士就有34 名。明代興化出了“三閣老”:“五朝元老”高谷、“狀元宰相”李春芳、“平章綸閣”吳甡,還有一位武狀元解學熊。興化世家大族間競相科舉仕進之風及其產(chǎn)生的“從眾效應”,對整個地域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而這種影響甚至又跨越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僅清中期的“揚州八怪”,興化一邑就出了兩怪。揚州學派更有多位代表人物出自邑中世家大族。興化明清小說“四部名著”,除《水滸傳》外,《西游記》(吳承恩之恩公“華陽洞天主人”李春芳校定)、《封神傳》(李春芳之好友、陸氏家族后裔陸西星著)、《梼杌閑評》(李春芳五世孫李清著),作者都出自世家大族。[5]李詳在《新修李氏族譜序》中就曾說過:“余家為淮南冠族,自先文定起家,綸閣科第,蟬嫣踔越,兩朝通儒達士先后并出,海內(nèi)公然見推,無敢有異詞者?!盵6]
興化文人素有“結社”的傳統(tǒng)。明嘉靖年間,宗臣與進士出身任職于京師的好友結成詩社,遂有“后七子”之稱;明代有“泰州學派”傳人韓貞;明末清初有以興化遺民群體詩人為主的“昭陽詩派”;清中葉,誕生了以鄭板橋、李復堂為代表的“揚州八怪”;清乾嘉時期,涌現(xiàn)出“揚州學派”前期代表人物顧九苞、任大椿,晚清又有“揚州學派”殿軍李詳;在滬上,有以劉熙載為山長的“龍門書院”,引領風騷。這些社團及學派成員之間,大都志同道合,聲氣相求,相互切磋和提攜,合力營造出更大的人才成長空間。
進入新世紀,隨著畢飛宇、龐余亮、朱輝、劉仁前、姜廣平、顧堅等多位興化籍作家推出多部家鄉(xiāng)題材的文學作品,這種身邊的“榜樣群”往往使文學后來者躍躍欲試。隨著興化作協(xié)所建的楚風文學沙龍、城鄉(xiāng)中小學所建的文學社等社團組織,如雨后春筍,生機勃發(fā),為興化文學新軍的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加之地方黨政群團組織的自覺支持和推動,使得興化作家群不斷發(fā)展擴大,漸而成為里下河文學流派的中堅力量。
興化在歷史上向?qū)贀P州,1996 年起隨同泰州一起另立分轄。但無論是隸屬揚州還是泰州,也無論是從情感上還是文化認同上,三地依然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大運河文化及由此形成的維揚文化,揚州鹽商和海陵鹽監(jiān)及諸鹽場伴生的“海鹽文化”,惠及昭陽故地,興化在運河文化及維揚文化的搖籃里承接著滋養(yǎng)和輻射。揚州八怪、揚州學派和泰州學派,在興化各有其代表人物,他們用文化和藝術,維系著揚、泰、興三地間的血肉聯(lián)系。鄭板橋的“揚州興化人”一印,更是以地屬揚州為驕傲。興化籍當代作家畢飛宇、王干、顧保孜、費振鐘、龐余亮、劉仁前等,年輕時都曾在揚州求學,得揚州文化之真?zhèn)鳌K麄兊淖髌氛蔑@出濃郁的維揚文化意蘊,又洋溢著物華天寶的鄉(xiāng)土氣息。揚劇、道情等劇種在興化有著廣闊市場和眾多戲迷。興化人沿襲不息的“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悠閑生活,與揚泰并無二致。興化地域既保留著楚水古風,又承接著吳地雅韻和揚泰風騷,兼容并蓄,形成了鐘靈毓秀的古韻今風。豐富而厚重的文化生態(tài)使興化成為里下河“鍋底洼”上的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