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作為本欄目的責編,在策劃時我的初心是想通過連線采訪入選國家統(tǒng)編教材的名家進行深入對話,邀請師生共讀共賞名作,為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搭建溝通、研討、交流的平臺,積極有效開展閱讀,并將閱讀深入化。
確定本期賞讀的名篇是劉湛秋《雨的四季》后,我也試圖聯(lián)系到劉湛秋先生進行一個采訪,想請他來談談其創(chuàng)作上的一些經(jīng)驗與感受,尤其是對學生寫作的一些指導意見。
后來我了解到劉湛秋先生很少接受采訪,并且2015年后,因身體抱恙更是深居簡出,很少出來參加活動。
2月20日,突然看到劉湛秋先生離世的消息,更是覺得悲痛和惋惜。
劉湛秋,原名劉自強,1935年出生在安徽蕪湖,后來定居北京,八十年代與評論家劉再復、小說家劉心武并稱“勁松三劉”。三位作家恰好當時都居住在北京城東南部的勁松小區(qū),又都姓劉,有人大概覺得這也算一個噱頭,就把他們打包寫進了文章里,這樣的標簽使得大家很快記住他們的名字。
相比起作品,大眾似乎更津津樂道于那些帶有虛構色彩的名人軼事。對于他與李英及顧城夫妻之間的傳聞,劉湛秋很少回應。他曾說:“我不是歌星,不是影星,我不需要Fans,我只需要心靈的交流?!彼懿幌矚g記者詢問一些隱私問題,在一次活動中更表明自己不愿意被關注,也不需要關注。而且意味深長地在現(xiàn)場朗讀了一首自己創(chuàng)作的短詩《不要去談論他人的隱私》:
不要去談論他人的隱私
正如不要去偷人家的東西
每個心靈都有自己的房間
那兒只有屬于他能啟開的鑰匙
面對人生起伏的是非,他曾寫下這樣的文字:“我不去想,會怎樣結束。既然幕已經(jīng)拉開了,就要愉快地演出……當舞臺已空無一人,臺下也空無一人,我和你仍在微笑著走來,對人生做最后的謝幕?!?/p>
很多學生認識劉湛秋是通過《雨的四季》,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頗豐,《雨的四季》《隨便為自己找個座位》等數(shù)篇散文已進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及課外讀物,《中國的土地》被引入鄂教版八年級下冊書中。
其實,劉湛秋成名和有影響力的是他的詩歌。他是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詩刊》前副主編,《詩刊》曾被稱為國刊,他擔任主編就成了詩歌界的領頭羊。他的詩集《無題抒情詩》曾獲魯迅文學獎,他還翻譯編選了俄國詩歌《普希金抒情詩選》《葉賽寧抒情詩選》,深受讀者喜愛。
他少年時期就開始癡迷于讀普希金的作品,這時他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中學時代開始在《進步青年》等雜志發(fā)表詩作。
他發(fā)表第一首詩時只有14歲,賺了3塊錢的稿費,當年值幾百個雞蛋,相當半個月的伙食。他說,寫詩是自己生命存在的需要,寫詩是自己的愛好?!拔也皇莻ゴ蟮脑娙?,所以也就沒偉大存在了。我是個渺小的詩人,只是我的愛好。我是個庸才,寫完了就忘了?!薄拔也桓艺f為人民創(chuàng)作,但我是人民的一員,我感動了,別人也感動了。我不想征服所有的人,只想征服與我感情思想相通的人。”
1955年劉湛秋于哈爾濱外語??茖W校畢業(yè)后,到工廠工作,當過俄文翻譯、廠報編輯等。從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在報刊大量發(fā)表詩、散文、評論、小說及報告文學作品,《抒情與思考》代表了他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階段,思辨的內(nèi)容多一些。這時他二十來歲,正是風華正茂,但青年時期的劉湛秋還只是個文藝新人,不被世人所知。
七十年代末期,他又拿起了放下了十多年的筆,開始進入了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這也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當時的中國處于一個重大的轉折點上,作為一個有著強烈道德感的詩人,劉湛秋帶著一種使命感去抒寫,呼喊自由開放,呼喚對人的尊重。
到八十年代中期,開放性的思維使他重新審視生活和審視自己,他走在探索者的道路上,倡導輕詩歌,并作為中國輕派詩的代表創(chuàng)作了大量輕抒情詩,受到了一代年輕人的喜愛,大學生稱他為“抒情詩之王”。1987年《無題抒情詩》獲獎后,他的作品基本就延續(xù)了這種風格,人和自然的和諧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
他追求無拘無束,讓自己輕松地對待生活。他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和他對人生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他的作品也體現(xiàn)了他的人生哲學,被海內(nèi)外文壇譽為現(xiàn)代山林文學的代表。他說,自己的作品不表現(xiàn)重大社會歷史題材,沒有政治性,它為人、風景而歌,它不是烈酒,它是清茶,是軟性飲料。他主張以輕對重,但輕并非純粹的游戲人生和享樂主義,而是追求心靈的輕松和自由,清新空靈,給人以寬慰,又含有一定的思想啟迪,讓人悟出生活的哲理。
一次,劉湛秋應邀去浙江蘭溪的一所中學,參加與學生的交流時,說:我的青年朋友很多,從16歲到60多歲,朋友跨度很大,但都不要他們喊我老師。就叫我湛秋吧!可見他淡泊名利、平易近人的一面。
他最喜歡的古人就是李漁,“像李漁就是個很會生活的人,是一個生活的愛好者、享受者。他的《閑情偶寄》就是一本百科全書呀,不像杜甫那樣活得那么累。我覺得他過得和蘇東坡有點像。你看吧,李漁的知名度會越來越大,因為他的閑是為了更有技巧地、更滋潤地活著”。
輕松是一種態(tài)度,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也教導我們時常審視自己的生活,放輕松些,不被世俗的欲望所綁架,學會簡單地生活,但愿在以后的日子中,我們都能輕松對待生活,給自己沉悶的人生也留一畦清新的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