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媽Carol
父母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時間更長些,經(jīng)驗和技巧也會更豐富些,所以父母的職責(zé)之一就是教自己的孩子——要教到他們學(xué)會為止。
當(dāng)父母以后常常會遇到:孩子想要多看一會兒電視、想要晚一點睡覺、想要多吃一塊餅干、不想要吃蔬菜、不想去學(xué)習(xí)、吃飯前還想要吃零食……面對孩子這些要求,父母常常會有深深的無力感,如果處理不好的話還會和孩子鬧得很不愉快,要么搞到家里雞飛狗跳,要么大人小孩一整天都悶悶不樂的。
這些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畫面,賓夕法尼亞大學(xué)沃頓商學(xué)院教授Stuart Diamond 指出,如果父母學(xué)會一點談判的技巧,會對育兒有很大的幫助。這些技巧不需要有多特別,但是他足夠讓你和你的孩子變得“容易商量”。
一是如果父母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他們會心甘情愿地為此“放棄”很多東西。威脅孩子,只會讓孩子更缺乏安全感。因此,無論是長期、中期還是短期的威脅,都非良策,這只會令孩子竭盡全力去尋找一種自我保護之法。
二是哭鬧是表達的下下策,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溝通渠道??瓷先?,孩子更喜歡用哭、鬧和發(fā)脾氣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但事實上,孩子并不喜歡哭泣。哭泣是一種受到挫折、不愉快的跡象。哭的時候,其實小朋友自己身體上也會感到不適。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與人交流的方法和渠道。
三是孩子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分為兩類:自己喜歡的東西和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孩子與我們的談判其實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著。他們一直在爭取更多喜歡的東西:冰激凌、更多看手機的時間、更多的玩具、更多玩耍的時間。為了獲得這些東西,孩子通常都會愿意拿其他東西進行交換。
了解與尊重。了解孩子的想法,能夠幫助我們及時找到下手解決的方法。想要解決我們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最簡單、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問一句“為什么,”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是真的有用。當(dāng)孩子在快要吃飯前提出要吃零食,我們可以問一句“為什么現(xiàn)在想吃???”這樣我們就能迅速了解到孩子是餓了,還是純粹是嘴饞,對應(yīng)的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餓了,我們可以提前給孩子吃一些已經(jīng)做好的菜,或者給他們吃一塊餅干,并告訴他們菜快好了。如果孩子饞了,不要否認他的想法和感覺,我們可以將問題變成:“如果你想吃零食,我們改吃香蕉好嗎”或者“那留一點肚子,待會吃飯才吃得下”。這樣說效果會大為不同,因為包含了尊重。
真誠地傾聽與交流。“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為什么不聽你的話,那就想想你是否認真地聽過他們說的話?!焙⒆涌偸强吹绞裁淳蛯W(xué)什么,之后才會懂得其中的道理。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停下來聽你說話,父母就需要先停下來聽他們說話。
英格蘭和威爾士進行的一項研究當(dāng)中,幾乎75%的青少年認為,家長是否傾聽他們說話、理解他們,是影響他們和父母之間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
有時候,孩子想看電視只是為了“放松一下”。也許他還沒能進入學(xué)習(xí)狀態(tài)。這些是需要我們平時通過“不加批評地傾聽”才能讓孩子沒有顧慮地說出自己的心里話。
父母要學(xué)會就孩子腦海中的想法和他進行真誠交流和溝通。不要企圖欺瞞他們,更不要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不如你,就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
試想一下,如果你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一個成年人,他會做何感想。
通過與孩子交流,傾聽孩子說話,我們最終會明白:孩子所做的一切并不是真的想和我們作對,只是他們也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
不要事事揪著,明確最終目標(biāo)。區(qū)分主次輕重也很關(guān)鍵,不要總是糾纏于瑣碎的小事。如果父母總是不斷地糾正著孩子一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在孩子看來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壓力,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崩潰和放任自我,并不能真的讓他們做出合理的行為。
其次,孩子自己也是有情緒、有壓力的。如果孩子哪天看上去不開心、沮喪、難受,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可以對他們吃薯片、多玩一會兒電腦游戲的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呢?
至于那些事關(guān)安全、健康、法律、道德和禮儀的教育,則不能有商量的余地。其他的一切都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地加以學(xué)習(xí),并將其與責(zé)任聯(lián)系起來。
如果孩子把面粉撒得滿地都是,幽默就十分有效。你可以說:“哎呀!你打算在地板上烤蛋糕嗎?”然后你可以補充說:“我想我們得把它清理干凈?!敝?,你們就可以一起將地板清理干凈。
大人也會笨手笨腳、也會不小心打翻水杯、也會犯錯誤,我們不要將這些事情與孩子的人品或聰明程度扯到一起。
這樣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才能學(xué)會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在一旁自責(zé)和難受。
如果可以試著和孩子角色互換一下,你來扮演小朋友,小朋友扮演你,這樣不僅能讓孩子理解大人處理問題的方式,還能讓作為父母的我們知道我們最常說的話是什么,在小朋友聽來是什么感覺。
不要在情緒上頭的時候說話,不管大人還是小孩。情緒化只會引起連鎖反應(yīng),令情況惡化。情緒波動越大,就越不會去傾聽,就越無法實現(xiàn)你的目標(biāo)。我們常常覺得只有大聲說話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除了在危急情況下可以喚起他人的注意力之外,大喊大叫幾乎毫無用處。
只有你保持冷靜,你的孩子才能冷靜下來。
如果他們在房間里亂扔食物,你可以說:“這真有趣?!蹦氵€可以告訴他們,“如果食物扔在墻上,就會留下食物痕跡,我們就要重新粉刷這面墻。這樣,就需要花一筆錢買油漆,花一段時間去粉刷墻壁,我們就不能像以前一樣經(jīng)常出去玩或者經(jīng)常給你買玩具了?!?/p>
最后,與孩子“談判”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你的目標(biāo)。很多父母想到的都是短期目標(biāo):做家庭作業(yè)、不要尖叫、打掃自己的房間。但是當(dāng)我們深入地想一下,就會明白這些短期目標(biāo)都是聯(lián)系著我們對孩子的長期目標(biāo):讓他們成長為事業(yè)有成、勇于承擔(dān)責(zé)任、富有愛心的人。只有牢記這個最終目標(biāo),面對孩子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就有了清晰的方向,也知道了該怎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