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自然到生態(tài),中國詩歌經(jīng)歷了什么?※

        2023-04-25 13:46:58李少君
        長江學術(shù) 2023年2期
        關(guān)鍵詞:蘇東坡陶淵明山水

        李少君

        (《詩刊》編輯部,北京 100125)

        一、自然作為家園和信仰

        在漢語語境中,“自然”一詞具有復雜多義的含義,除了指大自然之外,也可形容一種狀態(tài),比如自然而然,任其自然;還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這些意思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纏繞,顯示出自然一詞具有的張力。作為中國文化最重要的一個價值觀“道法自然”,就同時蘊含了這多種意義。

        自然就是家園。在《詩經(jīng)》《楚辭》等最早的詩歌中,就呈現(xiàn)出自然與人類的密切關(guān)系,自然就是人類的家園,《詩經(jīng)》中有大量關(guān)于草木的描述,如荇菜、卷耳、蕨薇、薺菜、芹、梅、栗、葛麻等,這些很多是可供食用、藥用和制衣的日常必需品?!冻o》里則有桂、椒、杜衡、薜荔、蘭、芷、蕙草等,起著裝飾美好生活的作用。這些詩歌里營造的,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關(guān)系。

        在中國古典文學和詩歌中,“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清〕張潮:《幽夢影》),宇宙是有情天地,生生不已。天地、人間、萬物都是有情的,所謂“萬象為賓客”(〔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侶魚蝦而友麋鹿”(〔宋〕蘇軾:《赤壁賦》),“好鳥枝頭亦朋友”(〔宋〕翁森:《四時讀書樂》)等等。情,是人們克服虛無、抵抗死亡的利器。世界,是一個集體存在、彼此感應(yīng)、相互聯(lián)系、同情共感的命運共同體。

        自然被認為是永恒的象征。自然之永恒性,體現(xiàn)在山水精神中。對照人類的有限短暫一生,山水是永恒的。作家韓少功在散文《遙遠的自然》中分析:“在全人類各民族所共有的心理邏輯之下,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廢的江河、不滅的太陽,還有什么東西更能構(gòu)建一種與不朽精神相對應(yīng)的物質(zhì)形式?還有什么美學形象更能承擔一種信念的永恒品格?”山水本身本被認為是一種偉大的藝術(shù)形式和永恒的精神品格?!叭收邜凵?,智者愛水”,山水也成為人物品評的一個標準,人格的象征。

        趙汀陽認為山水具有在地而不遠人的超越性,因此山水被當作道的形象。作為道的顯形意象,山水確實坐落在世界里,是人間世界的一個內(nèi)部存在,與具有“在地超越性”的山水相對應(yīng)的是熙熙攘攘的社會和似水流年的歷史。仁者智者借得山水的尺度以觀歷史,因此能夠平靜理解人世。傳說漁樵是山水之友,識得山水之象,于是漁樵被看作山水的代言人。這種漁樵史學,本質(zhì)上就是指認自然山水的永恒性,還有超越性。

        自然還是中國人的信仰。任何文明都需要超越性的向度。自然在中國文明中正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中國自古以來推崇的都是自然神,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崇拜的都是與自然相關(guān)的神靈,比如與物質(zhì)生產(chǎn)有關(guān)的神農(nóng)氏、燧人氏、媽祖等,與人間生活有關(guān)木匠祖師爺魯班、紡織女神黃道婆、藥王孫思邈等,還有自然神龍王、雷神、風神等,都建立廟宇祭拜,各地則供奉著土地神,這些,都充分說明中國人對自然的崇拜。

        自然的超越性還表現(xiàn)在其安撫人心慰藉情感的功效。自然山水具有強大的精神凈化作用,靈魂過濾功能。詩人謝靈運很早就說:“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明代湯傳楹《與展成》文中稱:“胸中塊壘,急須以西山爽氣消之”;南朝吳均《與朱元思書》里更進一步說:“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返”……看見山水,人們可以忘記一切世俗煩惱,可以化解所有焦慮緊張,所以古人認為山可鎮(zhèn)俗,水可滌妄,山水是精神的凈化器。西方也有類似說法,比如把自然看作“人類的避難所”,美國作家華萊士·斯泰格納認為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到自然之中去“施行精神洗禮”。

        所以,中國傳統(tǒng),自然至上。道法自然,自然是中國文明的基礎(chǔ)。自然與詩歌藝術(shù)有著漫長的親緣關(guān)系。自然山水是詩歌永恒的源泉,是詩人靈感的來源。道法自然,山水啟蒙詩歌及藝術(shù)?!巴鈳熢旎?,中得心源”(〔唐〕張璪),幾乎是中國詩歌和藝術(shù)的一個定律。自然山水可以安慰心靈,緩解世俗的壓抑。山有神而水有靈,王維稱其水墨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畫山水訣》);晚明董其昌云:“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保ā懂嫸U室隨筆》)明代詩人袁宏道說:“師森羅萬象,不師古人?!保ā稊⒅窳旨罚┮宰匀簧剿疄閹?,是眾多偉大的詩人藝術(shù)家們藝術(shù)實踐的共同心得體會。

        二、古典詩歌與自然

        (一)陶淵明

        陶淵明被認為是第一個自然詩人,他的詩歌里,不僅僅有山水田園,更重要的是,他是真正的“道法自然”,他把自然作為了一種生活方式。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陶淵明把自己作為自然和歷史的一個過程,所以,他是真正做到了在自然中安心安身。

        陶淵明之所以被認為是第一個自然詩人,與其所處時代有關(guān)。一般認為,自然作為一種觀念,就是在魏晉時期確立的。魏晉時期名教和自然之爭,開啟了思想解放,啟蒙了人的覺醒,“越名教而任自然”,擺脫種種觀念束縛,沖破禮教的桎梏,是當時的一股潮流,并從此打開了任情任性的閘口。陶淵明就是新思想新觀念的實踐者和行動者?!皻w去來兮”,就是陶淵明的個人宣言和行動綱領(lǐng),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宣言。

        陶淵明的“田園詩”最重要的特征是抒情,一種擴大了的自我抒情,比如對田園的真心熱愛:“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很滿意自己居住的地方:“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對耕讀生活的沉浸:“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對鄉(xiāng)土的眷念:“山滌余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連風也是有情的:“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陶淵明喜愛菊松蘭柳:“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秋菊盈園”,“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珍異類,卓然見高枝”,“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春風”“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等;陶淵明對自然的真心熱愛,所以才會有退隱之后的由衷感嘆:“久在樊籠里,終得返自然”。

        因為陶淵明的隱逸個性,他基本上回退到了自己個人的空間,他不像謝靈運那樣開山拓道,到處巡游。因此,廣闊的大自然還在等待另外的人出場,那就是李白。

        (二)王維

        王維是田園詩和山水詩的融合者和集大成者,在他和孟浩然之前,田園詩和山水詩各自發(fā)展。王維在更高層次上統(tǒng)合了田園詩和山水詩,他是以“道”或者說“禪”統(tǒng)合了抒情和描寫,寫意和寫實,呈現(xiàn)出更高的自然意境。

        王維時代,隱逸風氣流行,王維將自己隱退在山水之后,讓自然自己呈現(xiàn)。越往后,王維越來越更徹底融入乃至消泯于自然之中。

        王維的詩,可以說將自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以致成為山水詩的最佳典范。

        (三)李白

        李白與自然一體,他仿佛就是大自然的一個部分。

        如果說陶淵明和王維在自然面前是退卻的姿態(tài),是向內(nèi)的,李白則是出擊的狀態(tài),是外向的,其主體性如同那些崇山峻嶺,醒目而挺拔。

        李白自己就是崇山峻嶺和大江大河,“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只有李白,如此張揚又如此自信。

        李白詩中多壯麗意象,上天攬月隨處摘星辰,下海騎鯨順手撈珍珠,可謂氣吞山河、包孕日月,“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這樣氣勢磅礴的詩歌,只有李白寫得出來。李白喜歡宏大敘事,用一切大詞:大鵬、大魚、巨鯨、大江、大河、滄海、雪山、絕頂?shù)鹊?,這和到處開疆拓土、萬邦朝圣的盛唐精神是一致的?!懊髟鲁鎏焐?,蒼茫云海間”,“月下飛天鏡,云生結(jié)海樓”,“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青山相對處,孤帆一片日邊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一生游歷了無數(shù)名山大川,“五岳尋山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真正做到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這也是其開闊自由精神和豪放壯觀氣象的彰顯。

        李白的詩歌風格,比起王維的精心精致精美來,更加自由恣肆,無所顧忌,所以他的詩歌風格更加變化多端,既有豪放如《夢游天姥吟留別》等,也有悲壯如《蜀道難》等,還有小清新的《玉階怨》等,以及人世纏綿的《長干行》等等。

        (四)杜甫

        如果說李白本身是大自然的化身,杜甫則是在自然中獲得慰藉和安心。

        杜甫總是將人事置于廣闊的大自然背景下來展開:“一川何綺麗,盡日窮壯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何其壯麗!杜甫能把景色寫得如此恢弘開闊,其實還是源于其強盛的生命意志力,這種生命意志力使他任何時候都不氣餒。所以無論他本人處境如何凄慘,他的詩歌仍然讓人讀來有一種生氣,因為,大自然本身是生機勃勃、生生不息的。

        《旅夜書懷》特別典型,這首詩只有八句:“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把杜甫晚年孤獨的形象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另一方面,這首詩似乎又一點也不悲涼,“天地一沙鷗”,其實,何人不是如此啊?何況還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這樣值得人生留戀的瑰麗景色。

        還比如《秋興》之一:“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鼻懊孢€是“聽猿實下三聲淚”,最后卻說“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杜甫總能從大自然中找到美麗、溫暖和安慰,個人在自然的廣闊中得到了慰藉。

        (五)蘇東坡

        蘇東坡游于山水之間,不僅僅是游走,他還游心。

        蘇東坡的自然觀和陶淵明相近,也是將自己視為浩淼星空長河中的一環(huán),承前啟后,所以他不焦慮,也不氣餒,他怡然自得,游刃有余,在自然之中,心安理得地平靜對待自己的遭遇,安度自己的一生,即使最困苦的時候,他也總有辦法自得其樂,享受生活。蘇東坡因為和陶淵明心有戚戚然,所以特別喜歡陶淵明,甚至專門寫“和陶詩”。

        《前赤壁賦》里就泄露了蘇東坡的心底奧秘:“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比似鋵嵍贾皇亲匀婚L河中的一環(huán),做好該做的事情就可,其他就交給時間和歷史,所以蘇東坡感嘆:“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至此,蘇東坡獲得了超脫的心態(tài),不再恐懼死亡,而是將自己托付于宇宙消長變化的時間長河之中。珍重當下,珍惜此刻,成為他最自然的選擇。蘇東坡最終達到了“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的境界,可以說和陶淵明的“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一脈相承。

        蘇東坡明了世界和生活的本質(zhì),所以總是樂觀熱情,全身心地投入人生下一場,即使不斷被流放,但他認為自己平生功業(yè),恰恰在三個流放之地:黃州、惠州與儋州。蘇東坡的《定風波》最能體現(xiàn)他的從容心態(tài),“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p>

        蘇東坡的這種廣闊胸懷,可以說是具有“天地境界”,所以其創(chuàng)作也是汪洋恣肆,相比陶淵明的恬然沖淡,蘇東坡可以說包羅萬象,以致要用“蘇海”(韓潮蘇海)來概括其創(chuàng)作。而蘇東坡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有一個總結(jié):“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边@就是真正的文無定法自然而然。因此,蘇東坡的詩詞,有豪邁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婉約如“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飄逸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明麗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等。

        三、自然重新被關(guān)注,成為生態(tài)問題

        自然再次被關(guān)注,卻是以另外一種面目出現(xiàn)的,那就是變成了生態(tài)問題。

        所謂生態(tài)問題,與現(xiàn)代性有關(guān)。生態(tài)問題一次又一次進入公眾視野,都與環(huán)境污染有關(guān),尤其一些重大的污染事故比如水污染、農(nóng)藥污染、鯨魚大象獵殺、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等等,還有就是和每個人有關(guān)的情況,比如溫室氣體上升、霧霾、沙塵暴、北極冰川融化乃至病毒瘟疫大爆發(fā)等等,這些表面上是外在環(huán)境問題,但其產(chǎn)生,也與人心的變異有關(guān)。

        “生態(tài)”這個詞古已有之,原指美好生動,南朝梁簡文帝《箏賦》“佳人采擷,動容生態(tài)”;唐杜甫“鄰雞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態(tài)能幾時”等等,后有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的意思。而在現(xiàn)代觀念里,生態(tài)是指生物和生命的狀態(tài),及與周圍環(huán)境、萬事萬物的關(guān)系。如果說自然就是人類的家園,那么這個家園的內(nèi)涵,已經(jīng)被置換為環(huán)境——人和其周邊網(wǎng)絡(luò)包括物質(zhì)的、社會的、精神的等外部世界關(guān)系,如果這種關(guān)系出現(xiàn)不協(xié)調(diào),就是生態(tài)出了問題,生態(tài)系統(tǒng)被破壞,生態(tài)自然循環(huán)出現(xiàn)故障。所以,生態(tài)成了現(xiàn)代人最關(guān)心的問題。

        生態(tài)的和諧平衡,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追求的最大目標之一,而在古代,這似乎是一個毋庸置疑不證自明的狀態(tài)。

        美國文學的生態(tài)問題,可以說直到蕾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出現(xiàn)才引起廣泛注意,也可以說,自然寫作從此轉(zhuǎn)化為了生態(tài)文學。因為,生態(tài)危機讓人們越來越有緊迫感。奧爾多·利奧波德在其紀實性散文作品《沙鄉(xiāng)年鑒》中提出著名的“土地倫理”,他說:“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野生生物就像和風和日出日落一樣,自生自滅,直到它們在我們面前慢慢地消失?,F(xiàn)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高質(zhì)量的生活是否要在自然的、野生的和自由的生物身上花費錢財。我們?nèi)祟悓τ谡麄€生物界來說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那么能夠真正看到自然界中的鵝群的機會比在電視上看更重要,有機會發(fā)現(xiàn)一只白頭翁就像我們有權(quán)利說話一樣神圣不可侵犯?!?/p>

        所以,生態(tài)問題,本質(zhì)上是一個現(xiàn)代性問題。自然這個概念被生態(tài)替換,本身就是現(xiàn)代性危機的表征。

        生態(tài)危機也反映在中國當代文學中。一是所謂“人定勝天”的僭越觀念,完全拋棄“天人合一”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西方,上帝死了,人僭越上帝之位,自認為是世界的主人,自然的征服者,不再尊重自然和其他物種,將它們視為可任意驅(qū)使隨意采用的資源和材料。自然問題從此變成一個經(jīng)濟問題或科技問題,而非人類所賴以依存的家園,與人類休戚相關(guān)的安居之所。自然從此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而中國追隨西方后塵,開始加快“征服自然”的步伐,在經(jīng)濟高速運轉(zhuǎn)的同時,生態(tài)越來越陷入深重危機。

        二是所謂“文學是人學”的極端渲染,忘卻了“道法自然”“萬物有靈”的準則,拋棄了“境界”作為中國文學最高評判標準和最高藝術(shù)價值的傳統(tǒng)?!拔膶W是人學”可以說是中國當代文學界最著名的一句口號。在基督教背景下,這句話不難理解?;浇淘躁P(guān)注人的墮落與救贖為借口,以來自天國的拯救為許諾,對人性強行改造和壓制。文藝復興以后,人的解放成為潮流,人性大釋放,文學也就以對人性的表現(xiàn)和研究作為最主要的主題。但“文學是人學”的說法產(chǎn)生了一系列后果,就是過度將自我人權(quán)置于其他生命的權(quán)利之上。人類優(yōu)先原則,導致了其他物種甚至種族的大規(guī)模滅絕。中國現(xiàn)代也步其后塵,五四時期強調(diào)所謂“國民性改造”,夸大中國人人性中的黑暗面和負面,導致民族普遍地自卑和自貶,并且一直影響到中國當代文學。人性被簡單地理解為“欲望”,甚至,“人性惡”被視為所謂普遍的人性,說什么“人性之惡才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動力”,以至文學中勾心斗角、人欲橫流、爾虞我詐、比惡比丑、唯錢唯權(quán)的“厚黑學”流行,其內(nèi)容幾乎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每一頁都充斥人斗人。從官場、商場到情場、職場,連古典宮廷戲、現(xiàn)代家庭情感劇也不放過。至此,真善美被認為是虛偽,古典文學中常見的清風明月、青山綠水隱而不見。自然從當代文學中消失隱匿了,以致自然寫作和生態(tài)文學在2000 年前后逐漸出現(xiàn)時,仿佛是一種新的文學現(xiàn)象。

        自然,無疑是最大的他者之一,是人類的尺度和鏡子,也是人類最應(yīng)該敬重的他者,只有心懷自然,我們才能守住家園。自然這一人類的家園,是我們唯一可以寄托心靈撫慰情感之所,這樣,人類才能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之上。

        海德格爾很早就敏感地注意到這一點,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呼吁回復天地人神的循環(huán),人只是這其中的一環(huán),反對把人單獨抽取出來,作為世界的中心和主角,凌駕于萬物之上。人應(yīng)該嚴守自己的本分和位格,在天地人神的循環(huán)中葆有敬畏之心,謙遜行事。這可以說與中國古代智慧相互呼應(yīng)。在生態(tài)問題上,我們不僅要強調(diào)個人的自覺自律,更要強調(diào)人類集體的自覺自律,構(gòu)建人與自然的萬物命運共同體。

        四、從古典詩歌中學習什么?

        面對錯綜復雜的當代世界,詩人往往會秉持最古老的價值,而最古老的價值往往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價值,是人類價值的根基,是新的時代價值創(chuàng)造轉(zhuǎn)化的基因和源泉。

        所以,我認為,只有重新學習借鑒古代的自然觀,才能最終解決現(xiàn)代生態(tài)問題。

        在當代,秉持古老的自然觀,就是一個當代生態(tài)主義的立場和姿態(tài)。

        當代文學包括詩歌如果關(guān)注自然,就應(yīng)該繼承或者說重新恢復或者說光大創(chuàng)新類似關(guān)于“境界”這樣的美學觀念、規(guī)范和標準。

        江南文化曾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很長一個時間段,江南之美曾是中國之美的代表。古人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江南是中國人最理想的居住地。自然和生活融合,理想和現(xiàn)實并存,詩意和人間煙火共處。江南最符合中國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觀念與價值:道法自然。江南將“道法自然”變成了現(xiàn)實?!暗婪ㄗ匀弧笔窃娨獾脑慈?,江南文化因此被稱為“詩性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最具美學魅力的部分。“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江南也;“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亦江南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還是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最難忘江南……江南曾是自然、生活與詩意的最佳結(jié)合之地。古代的江南詩歌,就是地方性成功的典范。

        猜你喜歡
        蘇東坡陶淵明山水
        你好,陶淵明
        愛在一湖山水間
        心聲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山水之間
        蘇東坡《獻蠔帖》
        一處山水一首詩
        學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6
        蘇東坡與佛印
        陶淵明:永恒話題與多元解讀
        《山水》
        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 02:22:00
        《陶淵明 飲酒》
        中華詩詞(2017年5期)2017-11-08 08:48:02
        蘇東坡學無止境
        我要看免费久久99片黄色| 国产精品美女黄色av| 国产三级黄色的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免费视频| 亚洲黄色在线看| 在线免费观看毛视频亚洲精品| 欧美性白人极品1819hd| 夜夜高潮夜夜爽夜夜爱爱| 乱人伦人妻中文字幕无码| 超碰青青草手机在线免费观看|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人妻|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av麻豆一区| 九九影院理论片私人影院| 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极品少妇高潮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男人和女人高潮免费网站| 久久洲Av无码西西人体|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特级毛片a级毛片100免费播放| 亚洲无码一二专区|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av| 日本韩国男男作爱gaywww| 131美女爱做视频| 国产美女精品AⅤ在线老女人|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国产| 久久久精品一区aaa片| 日本午夜福利| 最新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深夜福利| 国产交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