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隙
癸卯正月初三,受人尊敬的岳母大人駕鶴西去歸于不息的大化,病榻前,感受了生命的痛苦和留戀。我們常常感嘆生命的無常,卻避談生命的有常,人生是有終點的。然而,生活要繼續(xù),過程才是最真實的體驗,無法評判生活的對與錯。留下的,唯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藝術之常青。
斑駁的陽光下,一壺老白茶,一冊《東坡小品》,足以讓心平靜下來。東坡之文的閑適、機趣、幽默、率性、真摯,慰籍了宋以后多少文人士大夫們,也慰籍了現代多少郁郁寡歡焦慮的心靈。
讀而有得,發(fā)于筆端,沒有參展的勞心費神,沒有尋找風格的急躁不安。不論禿毫或殘紙,自然為之,寫心中之結構,書自然之筆墨。興盡,東坡小品亦讀完,一種“如春雨停了,沙白水凈,鳥鳴空谷”的舒爽浸潤于心。
文俊記于癸卯正月十五
四川書壇人才輩出,湯文俊,四川金堂人。字如其名,湯文俊的書法亦是文雅與俊美相結合,大氣而不失精微的風格。2013年,是湯文俊藝術創(chuàng)作的井噴時期,當年他獲“首屆全國書法臨帖展優(yōu)秀獎”(最高獎),同時也獲得了四川省第二屆書法創(chuàng)作“謝無量獎”(最高獎)?,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四川省書法家協會行草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成都市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然而湯文俊成功的背后也付出了常人難以企及的努力,他說:“我對書法的癡迷與熱愛完全是發(fā)自內心?!?/p>
金堂是四川首個“中國書法之鄉(xiāng)”,在綿綿不絕的沱江水滋潤下,這座千年名鎮(zhèn)孕育出不少文化名人,湯文俊亦在其中。
湯文俊的父親湯世潤曾在成都話劇院從事樂器演奏,因此家中充滿了藝術氛圍。少年時期的湯文俊迷上了繪畫,便經常去金堂縣文化館看人畫畫,在文化館的走廊上發(fā)現了一張書法作品,寫的是蘇東坡的《赤壁懷古》,筆法老辣,使得他對書法“一見鐘情”。后來他就拜這張書法作品的作者祝昌勛為師,一頭扎進書法的世界無法自拔。
拜師之后的湯文俊對書法幾乎是一種上癮的學習態(tài)度,他像一塊海綿瘋狂地吸收關于書法的一切。他說:“我剛學寫字和現在很多人不太一樣,當時,正是書法熱的開端,我也處于一個摸索的階段,臨的東西是當時在全國有影響的一些書法家的作品,沒有真正的臨帖,更談不上創(chuàng)作,屬于野路子。后來才意識到,跟時風的代價太大,好處多,但壞處也很明顯。忽然走紅的書法家字體流行一時,就需要不停地換學習對象,在練習上朝三暮四,后來發(fā)現要在意識上校正過來是多么痛苦和煎熬?!钡拇_如此,優(yōu)秀的書法家亦是從古人經典法帖學習而來,有傳承才有創(chuàng)新。后來,湯文俊意識到再不學古人就不行了,于是真正開始對經典法帖臨摹。
2003年春,湯文俊拜在著名書法家何應輝門下,開啟系統習書之路。何應輝先生宏博清超的藝術風格,高、大、深、新的藝術面貌及力強、氣厚、勢活的內在涵蘊魅力至深。其人品書藝雙絕,對待教學更有獨到之處,耳提面命,對湯文俊擬定了以篆隸入古,以帖為體,以碑為用,摒秀棄甜,近樸親厚的學習思路。湯文俊也下定決心摒棄精致靈巧的面貌而追求質樸、厚重、大氣的書風。在此階段的湯文俊用功頗勤,書寫中更加注重對書法傳統精髓的汲取和經典作品對自身的啟發(fā)、蒙養(yǎng)和觀照。流連于《袁安碑》《石門頌》《張遷碑》《龍門二十品》等碑刻及“二王”、米芾、孫過庭諸家手跡墨本間,尤其醉心于米芾及王鐸。對于“二王”正脈更是心摹手追,日日臨池。對作品中沉雄深厚、精到婉轉、沉著痛快的韻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偏愛。同時,他對自己書法作品中意蘊、章法、線質、用紙、用筆、用墨的體悟和運用更加自如而果敢。臨紙落筆,往往放膽直取,力求方圓兼?zhèn)?、開張闊達、樸厚多姿的風貌,直抒胸臆而后小心收拾,作品追求“勝于雄強而不流于野,點畫精微而不求其工”的內蘊。這個時期的他通過書法的點畫而窺見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內在美,隨著閱歷的增長,他從表象往深處延伸,為他的獨特風格的形成打下扎實的基礎。
2013年,四川省第二屆書法創(chuàng)作“謝無量獎”暨四川省第五屆書法篆刻展舉行,這個獎五年評一次,每次只評一人,含金量非常高。而那一屆的“獨苗”,正是來自金堂的湯文俊。當時他用行草的風格書寫了一首關于汶川地震的詩文,他說:“這件作品就是典型的‘秀跟‘雄結合在一起,最后出來的效果非常出人意料?!苯┠辏瑴目覍覅⒓铀拇ㄊ『腿珖缘臅ù笳?,成績斐然,對于如何做到“師古而不泥古”,他說:“沒有繼承就無法獲得傳統經典作品中技法的難度和高度,但如果僅僅沉迷于古人,一味的食古不化,帶來的結果就是跳不出傳統的桎梏,而完全無視當代,尤其是對當代各種藝術流派、藝術思想沒有借鑒、取舍及融合,也很難形成自我風格,無法展現出當代人的藝術精神?!钡拇_如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書法熱潮已經經歷了四十多年,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已是現實問題,尊重經典,觀照當代,立足當代,以此出發(fā)方可抵達理想中的目標。
學書三十余載,作為一個善于思考的書法家,湯文俊也談及了當下書法發(fā)展所遇到的問題,這就是普及性不夠。確實,雖然現在藝術品投資非?;?,但是大多數老百姓對書法的欣賞遠遠低于繪畫,因為繪畫給人的感覺更加直觀,而書法更加抽象。弘揚漢字書法文化,讓越來越多的人學習書法、了解書法、喜歡書法,自覺傳承這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書法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今他“逆流而上”,轉而鉆研秦漢時期的書法,那種質樸高古的書體風格也相當符合其心境,他尤其對《嶧山碑》《石門頌》《西峽頌》等秦漢碑刻頗為用功,強化了中鋒用筆的能力和剛健渾厚的線質。此外,湯文俊也從另一方面研習明清諸家,又參以典型四川書風之稚趣、樸拙,逐漸形成了他當下的原創(chuàng)風格——以篆隸筆意、鄉(xiāng)賢趣味融入明清行草的風格追求。對于自己近30年來為何如此癡迷書法,他只用一句話總結:“我覺得書法在于它可以表達一個人的性情,我的喜怒哀樂都寫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