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海霞
2020年冬,弟媳所在單位發(fā)不出工資了,她便辭職跟著一位賣粥的親戚學熬粥。
早上不到3點起床熬粥,5點出攤。弟媳不怕吃苦,但剛開始賣粥,她擔心沒人買,每晚把次日賣粥的時間地點發(fā)朋友圈廣而告之。
弟媳連續(xù)發(fā)了一周后,問我,她每天發(fā)這樣的廣告,大家會不會煩?我說,可以拍點有意思的圖片,搭配生活感悟,或許會好很多。弟媳接受了我的提議,開始在朋友圈圖文并茂地做“廣告”:先聊聊家常,再放幾張賣粥時隨手拍的照片,最后一句才回到主題“賣粥”上。
最初,弟媳朋友圈的風格走“賣慘”路線:熬夜的黑眼圈、冰雪路面上孤獨的粥攤……后來畫風突變,勵志起來,她在粥攤前跳廣場舞取暖,自制防風面罩,每天都對自己說一句“加油”,還會在朋友圈感恩公婆,感謝老公以及感謝顧客的噓寒問暖。
再后來,弟媳又將“廣告”重心轉向了短視頻平臺。弟媳有一個小姐妹玩短視頻的時間早,她告訴弟媳,若想獲得流量,就得多發(fā)正能量的段子。弟媳的短視頻里首位出場的人物是她婆婆,那段時間婆媳倆拍了不少“婆慈媳孝”的段子。我問弟媳,那么多的婆媳感悟是如何悟出來的?她笑著說,一部分是和婆婆談心領悟到的,一部分是從書上學習掌握的。弟媳和婆婆的關系越來越和睦,粉絲數(shù)量也在逐漸增長。
弟媳擺了一個冬天的路邊攤,粥的質量和味道吸引了不少回頭客。2021年春節(jié)過后,弟媳租賃了店鋪。粥店剛開業(yè)一周,我們這里疫情突然嚴重,弟弟開始埋怨弟媳,不該在疫情時期開店,一旦封控,房租壓力太大了。弟媳卻說,困難的時候也是見證人品的時刻,有那么多粉絲看著她呢,不能泄氣。弟媳當日聯(lián)系社區(qū),給核酸檢測點送了60份涼皮和60個肉夾饃。第二天她又給核酸檢測點送了100份涼皮和100個肉夾饃。10天后,本地的方艙醫(yī)院招募志愿者,弟媳果斷報名,一連串的舉動又讓她吸粉不少。
解封后,弟媳的粉絲數(shù)有2萬多了,有時外出,有粉絲認出她,喊她“網(wǎng)紅”,這讓她非常不好意思,也讓她拍段子更走心了。她的短視頻以餐飲人的角度,寫了很多溫暖的人物:風雨中堅持送外賣的小哥,主動禮讓外賣小哥的司機,送餐途中給她領路的陌生人。當然還有雷打不動的每日感言,她總能從艱辛和勞累中捕捉到希望和美好。
2022年國慶節(jié),弟媳又開了一家分店,剛開始招不到員工,弟媳每天在店里忙碌17個小時。欣慰的是,兩個月時間,新店的營業(yè)額就超過了老店。弟媳現(xiàn)在是擁有4萬多粉絲的“小網(wǎng)紅”了,本地還有服裝店請她直播賣貨呢。弟媳說,粉絲多了,更得注意自己的言行,做事做買賣都不能讓粉絲失望。
有人說弟媳的成功是她悟到了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密碼,也有人說弟媳情商高,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她能吃苦而且誠信經(jīng)營,她的善良積累了好人緣,這才是她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