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為了接待尼克松總統(tǒng),各級組織也是傷透了腦筋。因為平時接待的大多數(shù)是社會主義友好國家的元首,相對比較簡單,只要讓大家拿著紙花在機場或車隊經過的要道上高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即可。但尼克松當時是“美帝”呀,用紙花高喊“歡迎”,顯然不合適。于是,組織上傳達了迎接尼克松的十二字方針:“不冷不熱,不卑不亢,以禮相待”。各單位與居委會傳達這一接待方針的同時,還叮囑大家不要出門,在家或學?;騿挝淮5虾J且粋€千萬人口的大都市,街上一下子不見了人影,豈不是太不真實了嗎?
怎么辦?組織上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組織“臨時家庭”迎接尼克松。具體做法是:在尼克松從上海工業(yè)展覽館(今上海展覽中心)晚宴廳至下榻的錦江飯店必經的茂名路,實行交通管制,居民不得外出。由街道所屬工廠選派工人階級優(yōu)秀的代表——黨員阿姨與爺叔,充當父母,與附近小學里家庭出身好、擔任班干部的紅小兵——充當兒子與女兒,組成臨時“三口之家”,在茂名路上來回不停走動,漫步逛街。
我當時正好上小學四年級,就讀于茂名北路小學,是班干部、紅小兵,被選中充當“臨時家庭”的成員之一。這樣路上既有了行人,有了些許真實感,也便于安全保衛(wèi)工作。
尼克松來的那天,茂名路乃至整個大上海頃刻成了“空城”,只有我們組成的一個個“臨時家庭”在街上來回踱步……寒風吹到我的臉上、脖子上,冷到骨頭里,但被“父母”緊牽著的小手是熱的,能完成組織上交給的任務,心里更是熱乎乎的。盡管當時得到的報酬僅是兩個面包,心里卻是無比快樂與自豪。
(眾舟摘自《上海灘》2022年第10期,范基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