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王茂虎委員指出非遺民間力量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開展國際交流中加強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3年恰逢“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過去十年中,在絲路精神指引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不斷增進相互了解與友誼。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非遺傳承個人、群體(團體)及非遺保護社會組織等非遺民間力量通過展演、推介、直播、宣傳片等方式向各國民眾展示了中國高超的非遺技藝與精美的非遺產品,生動詮釋中國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得到海內外廣泛關注,有效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為中國非遺民間力量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點贊之余,也不可忽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zhàn)。為此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對外友好界別委員、中國外文局阿拉伯語首席翻譯王茂虎建議,進一步提升非遺傳承個人、群體(團體)及非遺保護社會組織等民間力量整體水平,增強其在“一帶一路”非遺交流與合作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更好展現非遺文化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持續(xù)加強制度建設 統籌安排分工協作
王茂虎委員關注到在借助非遺文化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中,存在民間力量分布零散,發(fā)展合力不足的短板,為此他建議國家相關部委及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領館等聯合地方相關部門,及非遺保護中心、非遺保護行業(yè)協會,成立非遺保護民間力量專項協調工作機制,制定“加強中國非遺民間力量國際交流與合作發(fā)展規(guī)劃”;摸底調研非遺保護民間力量的國際交流總量、分布、結構等,建設非遺檔案與數據信息共享機制,積極配合國家重大外交戰(zhàn)略和人文交流項目,支持非遺民間力量有序走向海外市場,開展創(chuàng)新交流活動,實現“官方”“民間”協調共振、持續(xù)發(fā)力的雙輪驅動。
加大人才培育扶持力度 激活內生動力
王茂虎委員認為加大人才培育扶持力度,激活非遺民間力量交流合作的內生動力也是關鍵。為此他建議地方各級政府加大政策傾斜與扶持,將提升非遺民間國際交流水平與加強就業(yè)幫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有效融合,鼓勵高校畢業(yè)生、返鄉(xiāng)青年投身非遺國際交流工作,為非遺國際交流注入新動能;與當地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開設商務外語、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跨文化交際、國際傳播、新媒體運營與新技術應用等課程,有針對性地提高非遺民間力量的整體素質與國際交流能力;啟動“非遺民間力量國際交流示范項目”,篩選優(yōu)質非遺民間國際交流主體,提供創(chuàng)意指導、專項技能培訓、新技術輔助、多維推廣渠道等“訂單式”服務,形成一批保護傳承好、文化底蘊深厚、沿線民眾接受程度高的非遺民間國際交流標桿,引領我國非遺民間力量國際交流高質量發(fā)展。
創(chuàng)新交流模式 深化交流互鑒
王茂虎委員指出非遺民間力量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開展國際交流中加強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如挖掘我國非遺文化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文化的‘最大公約數,打造特色非遺I P,實現地域互通、內容整合、效果聯動;借助AR、VR、裸眼3D、全息投影等技術打造‘非遺元宇宙,突破時空界限,讓沿線國家民眾身臨其境地領略我國非遺文化獨特魅力?!蓖趺⑽瘑T說。
此外,王茂虎委員認為還可以通過AI賦能非遺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國際交流,增強沿線國家民眾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弱化因文化異質性造成的沖突與隔閡;推出互動強、創(chuàng)意好、趣味足的“非遺盲盒”玩法,快速拉近與海外民眾間心理距離,激發(fā)他們對中國非遺文化的探索興趣,增進沿線國家民眾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知與理解,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