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勁燁
“燈謎,雛形于春秋,興于南宋,盛于明清……”一間古色古香的小室,一位面容清癯、雙目炯炯、兩鬢斑白的老者正聲情并茂,有聲有色地講解燈謎知識,聽眾無不伸頸側目,以為妙絕。(語言描寫,開篇引用主人公陳老先生的話,述燈謎發(fā)展史,引讀者想象,發(fā)讀者好奇,體現(xiàn)“燈謎”主題。同時也設置一個特殊的情境,描寫了陳老先生的神態(tài)。)
這位老者便是我傾慕已久的陳德老先生,是羅源縣燈謎協(xié)會的主席兼福州市燈謎協(xié)會成員。退休之前,他還是福州民族中學的物理老師。一個中學物理老師怎么對燈謎有如此研究呢?原來,陳老先生大學時就入“謎”,如今,他將近古稀之年,研究燈謎已40余年。陳老先生對我說,他參加工作后一接觸燈謎就不可救藥地癡迷于它,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他還曾代表福州市參加省內外燈謎比賽,成績優(yōu)異。(簡介人物經(jīng)歷,以設問的方式吸引讀者注意,點明陳老先生喜好燈謎的緣由,過渡自然,為下文作鋪墊。)
如今,陳老先生雖年事已高,但仍將前任謎社社長所傳的羅源縣燈謎的精要——“詩情畫意謎”牢記于心。這是羅源燈謎的一大特色,意在將詩畫融入謎面,達到謎韻成詩、畫中藏謎的境界,使謎面妙趣橫生,千變萬化。為了掌握這一門絕技,陳老先生不吝花費偌大心力,斥不菲之資學習國畫,還虛心向朋友請教書法,近年已大有所成,創(chuàng)造了不少杰出作品。(以陳老先生自身經(jīng)歷點明并簡要解釋羅源燈謎之精要——“詩情畫意謎”,與下文“我”在課堂上的親身體驗相呼應。)
陳老先生一邊全身心投入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傳承羅源燈謎特色,一邊不忘培養(yǎng)對燈謎有情有緣之人。無論投到他門下的弟子資質如何,是年過八旬的龍鐘老人,還是稚嫩的少年郎,是只有小學文化的農民工,還是本科學歷的大學生,他都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只為能讓羅源燈謎人人皆曉,個個會猜?!拔易约弘m會創(chuàng)作一些作品,但獨木難支,必須培養(yǎng)一些傳承人來助我一臂之力,在羅源各地傳授燈謎知識,植苗扶木?!闭f著,陳老先生將手一抬,指向一位正在默默旁聽的婦女,“這位寧老師便是我近年培養(yǎng)的一名‘虎將’,她心思機敏,著實是學燈謎的一塊好料子,在起步小學教授初級課?!保c出陳老先生傳承燈謎文化的愿望,自然引出下文對寧老師的介紹。)
我們都好奇于這位寧老師的經(jīng)歷。寧老師便跟我講起她與燈謎的緣分:“陳老先生經(jīng)常在少年宮上課,我女兒聽了陳老先生的謎語課,贊不絕口。她說陳老先生的謎語課幽默風趣,一位老人上起課來很精神,像小孩子一樣……”聽到這,我們都笑了,不僅因為童真,更有對陳老先生的敬佩。“后來,我出于好奇,想知道陳老先生是怎樣的人,便與女兒一同進去聽課。沒想到,陳老先生對我很熱情,一點一點地引導我,每次我猜中謎底,他都向我豎起大拇指表揚我。后來,他又教我創(chuàng)作謎面?,F(xiàn)在,我和女兒經(jīng)常創(chuàng)作,樂此不疲?!睂幚蠋煾屑さ卣f著,眼里閃著光芒。(側面表現(xiàn)陳老先生的幽默風趣,以及時刻培養(yǎng)燈謎傳承人的信念,令人肅然起敬。同時,也表明燈謎文化后繼有人。)
后來,我走進陳老先生的課堂,方才領悟其魅力。臺上,陳老先生引經(jīng)據(jù)典,幽默風趣,兩只眼睛閃著靈動流轉的光彩,把燈謎講得妙趣橫生。有一次,陳老先生給我出了個謎:“水面獨垂釣,猜一字?!蔽亿に伎嘞?,不得其解。他拿出粉筆,邊講邊寫:“水面是一橫,獨又是一橫,垂釣則是字中的豎勾,合來便是 ‘于’字,剛好是你的姓氏?!币粋€圓潤飽滿的“于”字赫然現(xiàn)于黑板上。隨即他順手拿起桌上的毛筆,在宣紙上幾筆勾勒,一條活靈活現(xiàn)的魚兒便勾畫出來了!好一只悠閑自在的魚??!好一幅靈動水墨畫!我不禁拍手叫絕!(正面刻畫,凸顯陳老先生的課堂特點:詩情畫意入謎,妙趣橫生。同時照應上文,陳老先生不吝花費偌大心力學習國畫,還虛心向朋友請教書法,以及羅源燈謎 “詩情畫意謎”的特色。小作者善于運用四字短語,句式多樣,語言靈動優(yōu)美。)
每次猜謎,陳老先生總會帶上一些小禮品。他笑瞇瞇地給出謎題,遇到難度大的謎題,他一點一點地暗示,生怕孩子們沒了興趣。遇到孩子們準確說出謎底,他便高舉手臂,帶頭拍打手掌,全班掌聲如雷。接著,他還親切地呼喚學生上臺領小禮品,那聲音宛如在叫自個兒家的小輩一般。末了,還不忘摸摸那孩子的小腦瓜,表揚道:“真聰明的小腦袋!”每次出謎題,臺下的孩子們總是爭先恐后地要揭謎底。這些學生中,水平高的已達到創(chuàng)作的高度,羅源燈謎果真后繼有人??!下課了,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問下節(jié)課什么時候上,當聽到具體時間后,一些孩童咂了咂嘴,嘆道:“又要等一周??!”神情十分不舍。(以“我”的視角刻畫陳老先生教學有方的形象,孩童的語言側面表現(xiàn)陳老先生課堂的魅力,說明羅源燈謎后繼有人。)
我那身為教師的母親問陳老先生:“您這樣上一節(jié)課不累嗎?”“當然累了,但是這樣講孩子興趣濃,值!”說著陳老先生已經(jīng)與我們揮手說再見了,原來他要趕往羅源一中義務授課。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我久久佇立,肅然起敬。(語言描寫,對話中烘托陳老先生一心只為傳承燈謎文化的無私奉獻和偉大的人格魅力。)
“為了誰?陳老先生這樣做圖什么,你知道嗎?”母親望向我。我點點頭,沒有言語,因為大家都已心知肚明。(文末點題,以留白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間,深化陳老先生高大形象。)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向這位一心只為羅源燈謎發(fā)展,心里永遠裝著孩子的陳老先生致敬!(結尾引用詩句,表達無盡感慨,謳歌陳老先生一心只為羅源燈謎事業(yè),培養(yǎng)傳承人的高尚品質。)
總評 本文主要表現(xiàn)陳老先生對燈謎的癡迷與其“植苗扶木”的精神。小作者沒有一味闡述舉例,而是巧妙地以多重視角,正面、側面融合,進行多角度的生動描述,特別是特寫鏡頭式的細節(jié)描寫尤為突出,畫面感強烈,塑造了一位癡迷燈謎,為了燈謎后繼有人而無私奉獻、教導有方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者的形象。內容雖多,但顯得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體現(xiàn)出作者清晰的思路與謀篇布局的能力。
文章構思獨特,從他人敘述到自身感受,由淺入深地體會陳老先生所堅持的“植苗扶木”思想,層層遞進,將人物性格特點勾勒得深刻而清晰。文末更是以留白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思考與想象的空間。文末寥寥數(shù)語,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總結,恰到好處,升華文章主題。
小作者文筆嫻熟,文中四字短語、成語、文言詞匯、詩句信手拈來,用得恰到好處,可見小作者日常積累之豐富!
(講評教師? ?康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