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翻譯中國”的文化政治
        ——從“翻譯方向”的優(yōu)劣之辯談開去

        2023-04-16 06:25:40周宣豐閆培香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年1期
        關鍵詞:語言英語文化

        周宣豐,閆培香

        (廣東藥科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2012年,我國著名翻譯理論家、譯介學創(chuàng)始人謝天振先生提出翻譯方向的變化是當前時代語境下發(fā)生在翻譯領域中眾多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1]近兩年,原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譯協(xié)常務副會長黃友義也多次在學術會議上提出新時代語境下中國翻譯使命發(fā)生了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中國”的歷史性轉向,中國翻譯的主流方向也相應地出現(xiàn)了從“譯入”到“譯出”的大逆轉。[2]翻譯使命和主流翻譯方向的變化是歷史的必然,是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亦是民族復興的重要途徑。雖然實踐意義上,中國的翻譯使命和翻譯方向都發(fā)生了變化,但譯學理念因深受傳統(tǒng)翻譯方向觀念影響,呈現(xiàn)出一定的滯后性。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變化,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譯界“對翻譯的認識和科學定義要堅持發(fā)展觀,要掙脫舊有概念所附的陳見桎梏,對學科基本問題進行新的思考,構建完整而開放的翻譯知識形態(tài),不斷地走向理論獨立與自覺”[3]。若不溯源糾偏、掙脫傳統(tǒng)翻譯方向觀念的桎梏,置變化中的翻譯方向現(xiàn)實于不顧;若不弄清楚“翻譯中國”的主體之責、之能這些問題,對中國翻譯研究者全面認知翻譯行為的時代性和復雜性,對中國本土譯者增強自覺與自信,對國家,特別是弱小民族國家正確認知扭轉翻譯方向的文化戰(zhàn)略意義都是不利的。

        一、翻譯方向的優(yōu)劣之辯

        (一)術語命名

        在翻譯研究中,翻譯方向主要是針對譯者而言的,指的是“譯者在從事翻譯活動時是從外語譯入母語還是從母語譯入外語”[4]。翻譯規(guī)范論者基迪思·圖里 (Gideon Toury)將譯者譯入母語的翻譯命名為“直接翻譯”(direct translation),譯者譯出母語的翻譯則是“逆向翻譯”(inverse translation)。[5]英語著名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將“逆向翻譯”命名為“服務型翻譯”。[6]52我國譯界用“譯入母語”來指稱“直接翻譯”,用“譯出母語”來指稱“逆向翻譯”。[7]本文為了規(guī)避“直接翻譯”“逆向翻譯”術語背后潛在的意識形態(tài)之嫌,為了延續(xù)中國翻譯術語傳統(tǒng),皆采用“譯入母語”和“譯出母語”之說。

        (二) “譯入母語”與“譯出母語”的優(yōu)劣之辯

        中外翻譯史上,兩種方向的翻譯實踐除了在特定時間、特定區(qū)域有所側重之外, 一直都是比肩前行,皆為常態(tài),大量的“譯出母語”翻譯實踐還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文明進程。例如西方翻譯史上,11世紀末到13世紀末的西班牙托萊多翻譯運動和意大利諾曼西西里翻譯運動屬于典型的“譯出母語”翻譯實踐,對西歐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國翻譯史上,千年佛經漢譯亦是外來譯者主導的“譯出母語”翻譯實踐,對漢語和中國文學、文化的影響很大。為什么翻譯方向在特定歷史語境中有了優(yōu)劣之辯并成為了一個社會—政治問題? 這得從民族—國家概念的興起、語言民族主義觀念的提出、民族中心主義的抬頭以及翻譯被納入民族主義日程說起。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民族國家概念的提出,語言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撒播,語言被視為民族國家建構和想象的重要構件,“語言往往成為民族政治訴求中的重要內容,在民族主義運動中起著對內喚醒民族意識、凝聚民族向心力,對外同其他民族相區(qū)隔的重要作用”[8]。在這樣的思潮和運動之下,以語言為媒介的翻譯也被納入了民族主義政治理念和運動日程。由于民族語言的對內向心力和對外區(qū)隔力,民族語言的主體地位日益提升,涉及到譯入母語和譯出母語的翻譯方向就有了價值取向,優(yōu)劣之辯也由此拉開序幕。德國宗教改革家和圣經翻譯家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是翻譯方向優(yōu)劣之辯的首倡者。他在德國宗教改革的趨勢下,基于民族語言的主體地位意識和強烈的受眾意識,開啟了將希伯來語《圣經》版翻譯成德意志民族語言,并根據德語《圣經》版對德國宗教改革和民族語言統(tǒng)一以及文學發(fā)展等的效果,自證了“從外語譯入母語方能令人滿意,這樣的譯作才算得上真正的翻譯”[9]110。

        20世紀,正如著名民族問題研究專家本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的,“民族與民族主義問題構成了支配20世紀的兩個重要思潮”[10],民族語言的社會政治力量和民族語言翻譯的構建力量在20世紀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再加上英語取代昔日的國際性語言如拉丁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成為新的國際通用語之后,使得本就深受德國民族語言翻譯觀滋養(yǎng)的現(xiàn)代西方譯界為了進一步凸顯和鞏固英語的地位以及英語母語譯者的地位,將翻譯方向的優(yōu)劣之辯推上了高潮。他們基于“母語譯者=優(yōu)質的翻譯質量”“非母語譯者=劣質的翻譯質量”命題,對“譯入母語”和“譯出母語”進行了真理/謬誤之分,維護和抬高“譯入母語”,將其視為翻譯的黃金原則,排斥和貶低“譯出母語”,將其視為翻譯的“笑話”。早于1979年,路易斯·凱麗(Louis Kelly)在《真正的譯員:西方翻譯理論與實踐史》一書中就提出從母語向非母語的翻譯,除非要說明翻譯的困難,否則不值得討論。[9]111紐馬克的言論更具代表性,他說:“從外語譯為母語才能獲得自然 、準確以及最大限度有效溝通的譯文,如果目的語不是譯者慣用的語言, 就沒辦法翻譯好”,“雖然現(xiàn)實中的確有譯者進行逆向翻譯,只是徒增他人笑料而已”[6]3。同樣,享譽美國譯壇的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也強調翻譯的目的語必須是譯者的母語。[11]37如此強勢的“譯入母語原則”自然而然就成了以英語為主要工作語言的行業(yè)和機構的職業(yè)準則了。例如,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要求“譯者應該盡可能地譯入他自己的母語或者譯入他或她掌握母語一樣的另一種語言”[12]。英國翻譯工作者工會也規(guī)定切不可要求譯者從本族語譯成外語,因為譯者的外語水平無論怎樣高,決不會高過本人的母語水平。至于非歐美國家,長期以來一直被如此強勢的“譯入母語原則”翻譯話語所支配和左右。哥本哈根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翻譯理論家道凱·勒拉普(Cay Dollerup)在英語語言霸權和強勢的譯入母語原則面前流露出強烈的自卑感,他說:“非母語譯者要是相信能跟母語譯者的英語水平一樣是荒唐可笑的,我們掌握的英語永遠不完美,因此我們不能譯出好的譯文?!盵13]我國翻譯界的西方中心主義傾向也很嚴重,長期以來對中國本土譯者要不要、能不能“翻譯中國” 舉棋不定,對“譯入”“譯出”孰優(yōu)孰劣持續(xù)爭論不休。

        當然,翻譯不是在真空中發(fā)生的。隨著時代的變遷,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即便如此得勢的“譯入母語原則”也受到了挑戰(zhàn)。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譯入母語原則的規(guī)范性與譯出母語實踐的現(xiàn)實性之間存在沖突。全球本土化的持續(xù)推進催生了大量的雙向文化交流和文化翻譯,而母語譯者人數,尤其是英語母語譯者,遠遠滿足不了其他民族語言文化譯出的需求。因此,在非通用語言國家內,非母語譯者“譯出母語”就成為了一種“屢禁不止”的國際化現(xiàn)象。即便是在發(fā)起翻譯方向優(yōu)劣之辯的德國,盡管很多行業(yè)和權威機構反對譯出母語翻譯實踐,但是譯出母語翻譯和譯入母語翻譯一樣常見。 第二,英語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和諧共生、英語語言的國際通用功能和地方特色本土功能的互補互榮、全球非英語母語使用者對母語使用者人數的趕超及其英語語用能力的大大提升,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解構了內圈/外圈、英語母語/非英語母語之間的二元等級結構。“北美人和英倫三島人獨霸英語文壇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世界的每一角落都有人會用英語寫作”[14],既然如此,譯入英語的所有權也不再是英語母語者的專屬權了。在這樣的語境下,主要來自非“內圈”英語和非英語國家的譯者對“譯入母語”的傳統(tǒng)原則發(fā)起了聲討。 西班牙學者阿利森·畢比(Allison Beeby)為翻譯理論家對譯入母語翻譯的過度關注和對譯出母語翻譯的極度冷落而鳴不平,并針對譯出母語翻譯的市場需求和特征而提出了不同的翻譯教學法。[15]澳大利亞學者斯圖爾特·坎貝爾(Stuart Campbell)揭露了英語在歐洲拓展中的殖民作用及英語翻譯裹挾下的語言帝國主義。[16]斯洛文尼亞學者耐克·博康(Nike Pokorn)在《挑戰(zhàn)傳統(tǒng)原則——譯入非母語》一書中瓦解了理想化本族語者雙語、雙文化能力的幻像,顛覆了翻譯質量與譯者身份的單一歸因,提出了影響翻譯質量的多元因素。例如,譯者的個人能力、翻譯策略、對源語語言與文化及所涉及領域的了解程度等等。[17]除了這些多語言、多種族國家之外,弱勢文化國家如印度和阿拉伯地區(qū)的國家、東亞三國也越來越重視譯出母語的作用和翻譯教學。 第三,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和國際轉向,翻譯的概念、語境、領域和功能都得到了擴展。 越來越多具有學術反思和學術自覺精神的英語語言學者開始反思翻譯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和英語中心主義。潛藏于“譯入母語”傳統(tǒng)原則背后的語言文化霸權、翻譯話語權力、對他者語言文化的操控、生產他者知識的權力、維護文化等級結構等“野心”被揭露,全球/本土化語境下的“譯出母語”翻譯的文化抵抗性和自我賦權意義引起重視。例如,著名文化研究專家和翻譯理論家安德烈·列斐弗爾(Andre Lefevere)指出,“譯出母語”翻譯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但處于邊緣化的語言國家同樣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譯者試圖要扭轉以前詩歌翻譯所造成的形象的扭曲。[17]35美國比較文學教授、翻譯理論家瑪麗亞·鐵木志科 (Maria Tymoczko)指出,早期那些規(guī)定性的翻譯話語沒有任何益處。她認為這些提出者缺乏自省意識,他們把根植于歐洲語言和歐洲翻譯史的地方化翻譯知識視為具有普遍性的翻譯理論, 這些規(guī)定性翻譯話語受制于話語提出者的信仰、行為和意識形態(tài)。[18]美國當代翻譯理論家埃德溫·根茨勒(Edwin Genztler)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翻譯研究中的“歐洲中心”和“英語中心”思維方式。他認為翻譯的語境需要擴大,過去的翻譯研究和產生的翻譯話語主要基于歐洲的翻譯現(xiàn)象、翻譯經驗和翻譯傳統(tǒng),當下應該多關注非歐洲和少數族裔的翻譯經驗和傳統(tǒng)。而且,翻譯的功能也發(fā)生了變化,并非只是一種語言和文化的轉換,還關涉到知識的生產、語言文化的生態(tài)發(fā)展、文化身份形象的建構和民族文化的記憶和存活。[19]這些翻譯研究的自省為“譯出母語”的正名和揚名提供了契機?!白g出母語”對于弱勢或者非通用語言文化國家來說具有自我賦權和文化抵抗等多重意義。

        二、“翻譯中國”的優(yōu)劣之辯:西方聲音和中國聲音

        中國翻譯歷史悠長,歷經多次翻譯高潮,既有“翻譯世界”,亦有“翻譯中國”。在不同歷史階段,無論是“翻譯世界”還是“翻譯中國”,翻譯之舟聯(lián)通著中國與世界。從時間上來說,根據馬祖毅的研究,“翻譯中國”可以追溯到中國南北朝的北魏時期,其標志性事件為漢文佛教典籍的梵文和突厥文翻譯,但當時主要局限于在東方內的交流和傳播。[20]從翻譯主體上來說,“翻譯中國”的主體主要包括外來譯者和中國本土譯者。外來譯者翻譯中國始于明末清初的傳教士,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成為翻譯中國的絕對主體。中國本土譯者翻譯中國始于唐朝的玄奘,他率先將《老子》譯介到了異域。因此,從翻譯方向來說,外來譯者“翻譯中國”的翻譯實踐屬于“譯入母語”,中國本土學者“翻譯中國”的翻譯實踐屬于“譯出母語”。

        (一)西方聲音:“翻譯中國”的歧視之音

        “翻譯中國”, 如同 “翻譯世界”一樣,本應都是“經世之偉業(yè),不朽之盛世”[21],因為,“他者”是“自我”身份構建過程中缺一不可的構件。據翻譯史記載表明,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之前,“翻譯中國”之偉業(yè)一直由外國譯者主導,中國本土譯者缺失。也就是說,“翻譯中國”的主流方向是“譯入母語”翻譯實踐。 羅列和穆雷道出了其中緣由: “主流中國知識分子從未將學習他族語言和文化作為己任,因而主要翻譯活動在語言和文化技能上都倚重外來譯者并不奇怪”,“沒有形成培養(yǎng)本土外語人才的傳統(tǒng),更少有從本土知識分子中產生有影響力的譯者”[22]?!白g入母語”翻譯實踐,如前所言是西方譯界的黃金原則。但關鍵是,外來譯者,尤其是傳教士外來譯者,在中西經濟、政治、語言、文化勢差嚴重失衡的歷史語境中,在認知、闡釋和翻譯中國方面雖然有得天獨厚的目的語優(yōu)勢,但因受源語語言文化的理解度、譯者文化身份和西方中心主義立場等多方面影響,他們體現(xiàn)出非常明顯的歷史局限性。法國傳教士雅克·布羅斯(Jacques Brosse)在《發(fā)現(xiàn)中國》一書中指出,傳教士作為“發(fā)現(xiàn)”中國的主體,對中國的描述充滿了誤解和扭曲,這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形象和文化身份的呈現(xiàn)和建構。[23]例如,美國早期傳教士漢學家塞繆爾·衛(wèi)三畏(Samuel Williams)將中國定位為“現(xiàn)存異教國家中最文明的國家”,即便后來他想糾正19 世紀以來西方對于中國的輕蔑與無知,“但他沒有從當時一種居高臨下的優(yōu)越感中解放出來, 他確信, 雖然中國絕不是未開化的國家, 但中國在文明程度上要落后于基督教國家”[24]。深陷“西強我弱”跨文化結構關系中的“譯出”與“譯入”, 西方翻譯中國的翻譯話語也被鍍上濃厚的西方中心主義色彩。雖然西方的中國態(tài)度隨著自身文化變遷而有所變化,但早期西方建構的中國觀作為背景知識對后期漢學家的翻譯中國話語產生了長遠的影響,這從他們的翻譯中國話語中可以窺見一二。20世紀50、60年代的英國漢學家、《晚唐詩選》的譯者亞瑟·葛瑞漢(Arthur Graham)毫不隱諱地說:“……在翻譯上我們幾乎不能放手給中國人,因為按照一般規(guī)律,翻譯都是從外語譯成母語,而不是從母語譯成外語的,這一規(guī)律很少例外。”[7]曾在中國外文局工作并翻譯過《西游記》《魯迅詩選》《中國現(xiàn)代小說選》《丁玲小說選》等作品的英國著名漢學家、翻譯家威廉·詹納爾(Wiliam Jenner)斷言道:“中國譯者的不足之處倒也顯得無可厚非,畢竟,這份工作本來應該是我們英語國家的人來做的。”[25]即便是在21世紀的今天,這種歧視之音并未消減。美國漢學界的翹楚和公認的領軍人物斯蒂芬·歐文(Stephen Owen)這樣評價由中國政府資助并由中國本土譯者翻譯出版的英文版大中華文庫系列叢書:

        中國正在花錢把中文典籍翻譯成英語。但這項工作絕不可能奏效。沒有人會讀這些英文譯本。中國可以更明智地使用其資源。不管我的中文有多棒,我都絕不可能把英文作品翻譯成滿意的中文。譯者始終都應該把外語翻譯成自己的母語,絕不該把母語翻譯成外語。[26]

        瑞典學院院士、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Goran Malmqvist)對中國本土譯者的“譯出”更是語出驚人:

        一個中國人, 無論他的英文多么好, 都不應該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 要把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 需要一個英國人, 文學修養(yǎng)很高的一個英國人, 他通曉自己的母語, 知道怎么更好地表達。 現(xiàn)在出版社用的是一些學外語的中國人來翻譯中國文學作品, 這個糟糕極了。 翻得不好, 就把小說給“謀殺”了。[27]

        (二)中國聲音:從無聲到有聲

        面對西方用“譯入母語” 傳統(tǒng)原則來規(guī)約、評論翻譯中國的“譯出母語”實踐, 中國譯界在21世紀之前的態(tài)度基本是集體“無聲”,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在實踐層面上,如前提及過,自近代以來,東西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從未真正平等過。而且,由于華夏文化中心主義思想作怪以及本土譯者“舍人”的不堪地位,中國人學習外語缺乏外在環(huán)境和內在動機,故在20世紀上半葉之前,懂外語者寥寥無幾。雖然曾一度出現(xiàn)過能與外來譯者相匹敵的本土譯者玄奘,但翻譯世界和翻譯中國的主力軍一直都是外來譯者。面對來勢洶洶的西方文化和占絕對主體地位的外來譯者,面對外來譯者對“譯入母語”原則雙重標準化(他們一方面高呼“譯入母語”原則,將母語譯者與上乘的翻譯質量等同,對他們“譯入”中無意還是有意的翻譯錯誤選擇性的不見,對“譯出”翻譯實踐進行污名化,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從事著大量的“譯出”實踐),處于邊緣地位的有著文化自卑情結的中國譯界缺乏逆流而譯的語言和文化資本。另外,歷史上,中國本土譯者主導的“譯出”翻譯實踐的失敗案例一方面作為反例驗證了“譯入母語 ”原則的正確性、“譯出母語”原則的荒謬性,另一方面又進一步挫傷了原本就自卑的中國本土譯者從事文化外譯的自信和自覺。即便有少許成功“譯出”翻譯案例,中國的英譯作品也局限在漢學家和把文學文本當作社會科學檔案一樣的文學評論家中傳閱。由于受限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加上文化傲慢心理作怪,即便是強勢文化在某個時代受過外來文化的滋養(yǎng),也會努力營造出不假外求的形象。如此,中國本土譯者的“譯出”翻譯功能和地位又怎不會被故意貶低和“隱身”呢?

        其次,理論層面上,中國的翻譯理論話語嚴重西方化。翻譯話語作為一個包容性極強的層級性概念,包括作者表達的任何有關翻譯的觀念、想法和理論化的文本(包括譯作),具體涉及翻譯操作模式、動因研究、原則與方法、翻譯的哲理、知識論、本體論和闡釋學都屬于翻譯話語,而且,翻譯話語強調權力和知識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28]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譯界一直在引進、闡釋和整理西方的翻譯話語,雖然一直在展望和建設中國本土化翻譯理論話語,但“影響的焦慮”揮之不去。因此,即便“譯入母語”原則有嚴重的歷史局限性,即便中國翻譯傳統(tǒng)中“以母語為譯入語不是個常規(guī)”,即便中國本土譯者“譯出母語”是既成已久的翻譯事實,西方譯界“譯入”/“譯出 ”的優(yōu)劣之辯對中國譯界“翻譯中國”的“譯入”與“譯出”觀以及中國翻譯史書寫觀還是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譯出”翻譯不入西方譯界法眼,即便為“東學西漸”的開啟和推進作出了巨大貢獻的陳季同,在《中國翻譯簡史》(1997)、《中國翻譯史》(2006) 、《中國翻譯詞典》 (1998)、 《中國翻譯家詞典》(1998)和 《譯學大詞典》 (2001)等著作中也被集體“靜默”和“遺忘”。[29]

        可喜的是,在21世紀, 中國譯界對西方“翻譯中國”的歧視之音發(fā)出了抗議之聲,這源于以下因素。第一,自20世紀90年代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以及世界新格局的形成,英語世界了解中國的需求越來越多,中國與英語世界互動交流的訴求也越來越強烈。中西文化交流的內外合力驅動催生了大量的“譯出英語”需求,而能向英語世界翻譯中國的、愿向英語世界翻譯中國的英語母語譯者人數遠遠滿足不了這一需求。而自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國家戰(zhàn)略的提出與實施,國家翻譯能力不斷攀升。2021年,我國國家翻譯能力僅落后于美國,已經躍居全球第二,這都為新時代語境下中國本土譯者“翻譯中國”提供了有利條件。第二, 在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國際化轉向和本土化轉向的趨勢下, 越來越多的中國譯界學者意識到基于當下中國翻譯實踐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需要,重建中國本土翻譯理論越來越重要。因此, 以潘文國、龍明慧為代表的眾多學者質疑了“譯入母語”傳統(tǒng)原則的不合理性和翻譯方向中的民族中心主義,分析了海外漢學家,特別是傳教士漢學家翻譯中國的歷史局限性以及本土譯者肩負“翻譯中國”責任和使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三、新時代語境下“譯出”中國的自我賦權和文化抵抗性

        在全球化的今天,翻譯方向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尤為凸顯。語言文化的流向、國際翻譯市場中譯入/譯出的占比都與譯入國與譯出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結構息息相關。越是強勢的語言文化,操控翻譯方向的話語權越大,譯出本族文化比例越高,譯入他族文化比例就越低;越是弱勢的語言文化,操控翻譯方向的話語權越小,譯入他族文化比例越高,譯出本族文化比例就越低。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翻譯索引”數據庫的統(tǒng)計顯示,全世界每年有8萬多本譯自200多種語言的譯著。其中,處于“超中心位置”的強勢語言英語,譯出比例高達50%-60%,而譯入比例卻只有2%-4%。處于中心地位的德語和法語在全球翻譯市場中的譯出占比為10%,譯入比例為12%-18%。處于半中心位置的7、8種語言,例如西班牙語、意大利語、俄羅斯語等,譯出比例為1%-3%,而譯入比例為20%以上。處于邊緣地位的中文、日語和阿拉伯語譯出比例低到不足1%,而譯入比例卻高達30%。[30]中國譯入與譯出的比例在整個20世紀存在巨大的落差。 “中國翻譯了西方大約106 800 余冊著作,而西方翻譯中國20世紀著作(不是古代典籍)僅僅近千冊?!盵31]即便是21世紀的當下,中西文化貿易的逆差和各自在國際上的接受度和影響力逆差依然很大,中國聲音還是太弱小。

        韋努蒂曾指出:“翻譯中的每一個步驟——從譯語材料的選擇,到翻譯活動的進行——都受到浸潤在譯入語環(huán)境中的不同文化價值觀的制衡與調節(jié),通常情況下,還會出現(xiàn)等級秩序。”[11]95深陷勢差結構的翻譯方向并非只引發(fā)翻譯逆差等經濟問題,更須警醒的是強勢文化在操控翻譯方向之余還通過翻譯選材、翻譯策略和翻譯敘事等途徑操控著弱勢民族文化的書寫權力。這于弱勢民族的文化安全、文化形象、文化軟實力以及語言文化生態(tài)文明和國際關系格局的健康發(fā)展都是不利的。 因此,糾正翻譯方向的傳統(tǒng)認知,反思、打破“譯入母語”翻譯的霸權局面,賦予“譯出母語”翻譯合法性地位,自主譯出民族文化對于弱勢民族文化來說至關重要。當然,這需要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秉著文化互補、平等交流的文化心態(tài)才能合力改變翻譯流向的失衡局面,才能借翻譯之舟,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于強勢文化而言,首先須堅守翻譯的“初心”,自省翻譯實踐和翻譯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和英語中心主義,以“了解之同情”闡釋和表述其他民族語言文化最為關鍵。翻譯的“初心”和使命本是一種平等的文化交流、客觀的文化生產和美好的異文化學習經驗。雖然自我文化對他者文化的理解和闡釋都是基于“前理解”和“先見”之上的,雖然“前理解”不可避免, 但“不能把前理解非歷史化(從來如此)、本質化(一成不變)、神秘化(無法解釋)或自然化(不可反思)”[32]。 在清理先見、先知之后,以“了解之同情”和“同情之了解”之心,摒棄“牽強闡釋”和“強制闡釋”,才能構建一種理想的“和而不同”的翻譯話語模式。其次,強勢語言文化,特別是處于超中心位置的英語語言文化須反思“譯入英語”傳統(tǒng)原則中的語言文化霸權和在“譯入英語”翻譯實踐中出現(xiàn)的種種翻譯暴力,須意識到“譯出英語”翻譯實踐對弱勢語言文化、非通用語言國家的文化政治性意義,讓兩種方向的翻譯合力推動各民族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互動交流。

        當然,更為關鍵的還是弱勢語言文化自身的意識和行動。首先弱勢文化要有自覺意識。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全球化語境中在面對英美語言文化的超中心地位和霸權時,弱勢文化須突破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克服文化自卑,建立民族文化認同意識。與此同時,弱勢文化學術共同體須警惕西方中心主義在知識生產、學術研究中的“移植”,基于本土文化立場建設本土理論話語體系,努力改變本土理論話語的隱身、邊緣或者失語狀態(tài)。就翻譯方向而言,“譯入母語”/“ 譯出母語”之間的真理/謬誤之分是以權力為基礎的話語實踐。因此,弱勢文化不能受其左右,不能在言說自我的“譯出”上舉棋不定,當然也不能置“譯入母語”翻譯的優(yōu)勢和“譯出母語”翻譯的問題和困境而不顧。畢竟,“翻譯不是發(fā)生在真空中的兩種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譯入’與‘譯出’并不是同一回事,把文化從弱勢文化國家和民族向強勢國家和民族譯介更是涉及一系列特別的因素制約”[33]。于中國而言,我們要意識到相比20世紀的“翻譯世界”而言,新時代“翻譯中國”的目的取向、基本特征和翻譯行為的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胺g中國”從以前的無足輕重變?yōu)楫斚碌呐e足輕重了?!胺g中國”是新時代中國走向世界、外國正確理解中國、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必經之路。為此,中國譯界須將翻譯研究的中心從“譯入”轉向“譯出”,須以“譯出”翻譯活動為基礎,基于中國當下翻譯實踐和國家重大文化政策開拓翻譯研究新方向、形成新的翻譯傳播理念,再反過來認識和指導新時代“翻譯中國”實踐。 因為“簡單地用建立在‘譯入’翻譯實踐基礎上的翻譯理論(更遑論經驗) 來指導當今的中國文學、 文化‘走出去’的‘譯出’翻譯實踐, 那就不可能取得預期的成功”[34]。畢竟文化外譯不能簡單歸結為語言文化轉換,相反是“一個與文化的跨國、跨民族、跨語言傳播的方式、途徑、接受心態(tài)等密切相關的問題”[35]。其次,除了樹立科學發(fā)展的翻譯觀念和建構本土的“譯出”翻譯理論之外,還需通過翻譯教學、培訓等多途徑不斷建設“譯出”中國能力。 因為民族文化真正要獨立,除了在特定歷史階段靠“拿來”和依靠外來譯者“送出”之外,關鍵還得靠自己有能力“送出”。東西方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文化變遷和盛衰消長規(guī)律證明了東西方只有秉承文化互補和平等交流的觀念才是正確的,[36]“‘全取’或‘全棄’都是中西文化交流不成熟的反映”[37]。鑒此,“譯入”與“譯出”的雙向流動對于任何民族語言文化的發(fā)展來說都是必要和可能的。至于誰主誰次或者均衡發(fā)展取決于特定歷史文化語境和民族文化主體意識。以“翻譯世界”為主的中國近代翻譯史是特定中西失衡的文化結構關系的產物,以“翻譯中國”為主的中國當代翻譯也是新時期世界文化格局變化和中國意識覺醒的使然。 因此,新時代的“翻譯中國”相比西方霸道的文化格局而言有更好的傳播環(huán)境,西方主動“譯入”中國的態(tài)勢朝著積極方向發(fā)展。當然,相對于巨大的“譯出”需求以及真實、立體、全面翻譯中國的使命而言,挑戰(zhàn)依然嚴峻?!巴鈬g者數量少,外譯者且存在錯譯、歪譯、惡譯等現(xiàn)象”[38],被西方譯者主動譯入的作家作品往往集中體現(xiàn)出“異質”“政治敏感”兩大特征。[39]既然這樣,中國本土譯者主動擔“翻譯中國”之責是新時代的要求。近現(xiàn)代林語堂、許淵沖等成功的“譯出”翻譯以及全球國家翻譯能力中國排行第二也都說明了中國本土譯者(個人意義上和集體意義上)能堪以重任?;谖幕杂X和文化自信之上,由中國本土譯者主導的“翻譯中國”是一種自我賦權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輸出變被動為主動,自我形象變“他塑”為“自塑”,他者代言變自我發(fā)聲。只有這樣,文化話語權的獲取、文化形象的糾偏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才能成為可能。 同時,中國本土譯者“翻譯中國”也是一種文化抵抗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能抵制強勢語言文化(尤其是英語語言文化)霸權,消解強勢語言書寫和敘述弱勢語言的專權。

        在特定歷史、文化和社會語境下, 原本價值無涉的翻譯方向卻有了優(yōu)劣之辯,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濃厚?!白g入母語”原則的真理性和優(yōu)質性,“譯出母語”原則的荒謬性和劣質性,折射出了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和英語語言文化霸權意識。西方“翻譯中國”的歧視話語以及中國譯界面對這些歧視話語的抗議之聲也透視了中西經濟、政治和文化關系的變化,是翻譯方向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的真實寫照。新時代語境下,隨著中國翻譯使命從“翻譯世界”向“翻譯中國”的歷史性轉向,隨著中國翻譯主流方向從“譯入”向“譯出”的轉變,隨著中國本土譯者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的覺醒,隨著國家翻譯能力和對外傳播能力的提升,具有自我賦權和文化政治抵抗性的“譯出母語”翻譯更具時代戰(zhàn)略意義。為了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以及世界文化格局的健康發(fā)展,重構中國真實形象,中國本土譯者須以“綿綿用力、久久之功”主動承擔“翻譯中國”這一偉大的、意義深遠的文化政治工程。

        猜你喜歡
        語言英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誰遠誰近?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讀英語
        我有我語言
        酷酷英語林
        文化之間的搖擺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网址| 欧美黑人xxxx性高清版| 国产精品毛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猛少妇色xxxxx猛交| 欧美极品少妇性运交|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福利专区| 成人男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熟女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女人精品天堂av影院麻| 少妇内射兰兰久久|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不卡|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极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欧美日本国产三级在线|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专区| 男人的天堂av网站|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老熟妇 | 国产精品9999久久久久仙踪林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精品国产色| 欧美嫩交一区二区三区| 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人在线播放首页|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 日韩乱码中文字幕在线|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亚洲AV无码未成人网站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人妻久久久|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a| 亚洲肥老熟妇四十五十路在线|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aaa日本高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