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族,李 慧
(1.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yī)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2.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消化科,江蘇南京 210028)
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constipation,IBS-C)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功能紊亂性腸病,臨床表現為與腹痛相關的便秘,排便后腹痛可緩解[1]。盡管IBS-C 被認為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它亦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fā)癥,如大便嵌塞、尿失禁、痔瘡、肛裂,甚至出血和腸穿孔等[2]。研究表明,目前IBS 就診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我國IBS 總體患病率為1.4%~11.5%,其中IBS-C 約占所有病例的22%[3-4]。IBS-C 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多因素疾病,與胃腸道動力異常、內臟超敏、腸-腦相互作用障礙、膽汁酸代謝、甲烷產量、炎癥、飲食應激及遺傳易感性等密切相關。臨床治療以緩解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主,具體包括飲食及生活方式的調整、藥物治療(促分泌劑、促動力藥物、滲透性瀉劑、氯通道激活劑、鳥苷酸環(huán)化酶C受體激活劑等)、認知行為學干預等。單獨西藥藥物治療作用靶點相對單一,療效欠佳且停藥后易反復,相比西藥治療,中醫(yī)辨證施治、治病求本的診療方式在改善患者癥狀方面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李慧主任師承江蘇省名中醫(yī)田耀洲教授,為第二批江蘇省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擅長運用中西醫(yī)結合理論治療胃腸動力性疾病,尤其對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本文通過探討李慧主任中西結合治療IBS-C經驗,以供同道參考。
祖國醫(yī)學文獻中并沒有關于IBS-C 病名的記載,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于中醫(yī)便秘、腹痛、腸郁等范疇。多數醫(yī)家認為本病病位雖在腸,但與肝脾肺腎等臟的功能失調密不可分?!端貑枴れ`蘭秘典論篇》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作為六腑之一,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食糜通過脾之運化、胃之降濁到達腸腑,在大腸燥化作用下形成糞便,而大腸的燥化作用離不開腎陽的氣化,且腎為封藏之本,可固攝二便使其藏瀉有度。即《景岳全書》所云:“腎為胃之關,開竅于二陰,所以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蘭室秘藏》所云:“腎主五液,津液順則大便如?!蛞禾澤俟蚀蟊忝亟Y”。六腑通降功能正常的前提是氣機調暢,這亦離不開脾、胃、肺、肝等諸臟的配合。正如《醫(yī)經精義》所云:“大腸之所以能傳導者,以其為肺之腑,肺氣下達故能傳導”?!夺t(yī)經精義》又云:“大腸傳導,全賴肝疏泄之力,以理論則為金木交合,以形論則為血能潤腸之故,所以肝病宜疏泄大腸,以行其郁結也”。治療方面亦是如此,只有從整體觀出發(fā),辨證施治方能效顯。
李慧主任繼承田耀洲教授的學術思想,認為本病病位在腸,與肝、脾、肺臟密切相關,多與飲食不慎、情志不遂、素體虛弱等相關,基本病機為肝脾失調,陰液虧虛。本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療當首辨虛實。飲食不慎,易損脾胃,致脾運失司,腸腑傳導無力,治當運脾;憂思惱怒易傷肝脾,影響氣機運行,若肝臟疏泄不及,則脾臟、腸腑傳化失常,糟粕內停而致便秘,治當柔肝。同時從氣機調暢方面,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同時肝主升發(fā),肺主肅降,氣機調暢則腸腑傳導相宜。即《癥因脈治·大便秘結論》所言“諸氣怫郁,則氣壅大腸,而大便乃結。若元氣不足,肺氣不能下達,則大腸不得傳道之令,而大便亦結矣”。從津液代謝方面,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運失健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為水之上源,可調節(jié)全身的水液輸布,同時肺與大腸相互絡屬,津液不足,無以濡養(yǎng)腸腑,無水則舟停。
2.1 運脾柔肝,調暢氣機 李慧主任認為本病多與飲食不慎、情志失調有關,因此治療該病時強調飲食及生活方式調整的重要性。飲食有時有節(jié),避免辛辣刺激敗胃之品,同時消除患者緊張情緒。正如《臨證指南醫(yī)案·郁》中所言:“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F代研究也表明[5],心理社會壓力會加劇大腦與腸道的聯系,導致胃腸運動異常和內臟超敏反應。該病基本病機為肝脾失調,治療當以運脾柔肝,調暢氣機為大法,常用運脾柔肝方加減[6]治療本病。藥用生白術,黨參,黃芪,當歸,白芍,萊菔子,厚樸,生甘草等[6]。其中生白術為君,生品尤善潤腸通便,《長沙藥解》云:“此最益脾精,大養(yǎng)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黨參、黃芪二藥歸脾、肺經,合用可補益肺脾、養(yǎng)血生津,當歸、白芍合用養(yǎng)血以柔肝體,此四藥為臣,萊菔子,《雷公炮制藥性解》曰:“其子下氣猶捷,有推墻倒壁之功”。厚樸,辛則能發(fā),溫則能行,脾胃之所喜也,故入之以理諸證。二者均為佐藥,以行氣通便。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標本兼顧,補而不滯。若腹痛重者,常加防風、延胡索等行氣止痛。腹脹重者,常加佛手、玫瑰花等疏肝理氣。便秘重者,常加肉蓯蓉、柏子仁、蜜瓜蔞子等潤腸通便。
2.2 滋陰增液,增水行舟 對于老年IBS-C 患者,李慧主任認為多由陰液不足,無以濡養(yǎng)腸腑所致。一方面年老體虛之人臟腑功能減弱,肺通調水道、脾運化水液、腎主水等水液代謝功能失調;另一方面情志不遂,郁久化火,可耗傷陰血,無水則舟停,治當以滋陰增液為大法。正如《素靈微蘊》中所言:“肺與大腸表里同氣,肺氣化精,滋灌大腸,則腸滑便易”。《石室秘錄·大便秘結》云:“大便秘結者,人以為大腸燥甚,誰知是肺氣燥乎?肺燥則清肅之氣不能下行于大腸”。臨床中常用玄參,麥冬,北沙參,石斛,百合等。其中麥冬、百合歸心經,即可滋陰增液,又能清心安神。
2.3 衷中參西,內外同治 對于難治性IBS-C 患者,李慧主任衷中參西以中藥聯合經皮穴位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治療療效頗佳。TEAS 是一種將皮膚電極置于特定穴位并導入特定的電流進行刺激的療法。目前TEAS 治療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如胃輕癱、術后腸梗阻、功能性便秘、術后鎮(zhèn)痛等。研究發(fā)現[7-8],TEAS 可通過平衡自主神經功能(即增強迷走神經興奮性,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影響胃腸激素分泌(如降低血清中VIP 及NO 分泌)等改善胃腸動力、降低內臟敏感性,從而增加自主排便次數,緩解腹痛腹脹等不適。李慧主任治療IBS-C 患者時多選用天樞、足三里等穴。其中天樞是大腸經的募穴,屬足陽明胃經,根據“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且腑病多用募穴,故天樞可調理腸腑功能。足三里為胃經合穴及下合穴,據“合治內腑”,故臨床亦多用于治療腸腑疾病。二穴合用可疏調腸腑、理氣行滯等。
張某,女,67 歲,2022 年03 月10 日初診。主訴:排便費力間作6 年,加重1 月?;颊咴V近6 年來出現排便費力,3-4 天1 次,量少,質偏干,間斷口服通便藥療效不佳,伴有肛門墜脹感,腹脹,便后稍緩解,噯氣,無反酸,無惡心嘔吐,乏力,納寐一般,舌紅,苔少,脈細弦。西醫(yī)診斷: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斷:便秘,屬肝脾失調,陰液虧虛證。治法:運脾柔肝,理氣滋陰。處方:生白術30g,黨參15g,黃芪10g,當歸10g,白芍10g,玄參15g,麥冬10g,蜜瓜蔞子15g,火麻仁10g,萊菔子15g,厚樸10g,升麻10g,生甘草6g。14 劑,水煎服,日1 劑,早晚分服。服藥期間予患者經皮穴位電刺激雙側天樞、足三里等穴,每周3 次,每次45 分鐘。二診,患者訴肛門墜脹感較前減輕,大便1-2天1次,無腹痛腹脹,納食可,夜寐一般。原方加茯神15g,合歡皮10g。14 劑。服藥期間繼予患者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三診,患者訴無特殊不適,納寐可。守方14劑。
按:患者老年女性,舌紅,苔少,脈細當屬陰液虧虛之證。老年患者臟腑功能減退,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無以榮養(yǎng)肝體,易致肝氣郁滯,故患者出現腹脹、噯氣等不適。反之,肝木乘侮脾土,脾失運化之職,糟粕內停而致便秘。該患者肛門墜脹感、乏力、納差等不適皆由脾氣虧虛,升舉無力所致。故治療以運脾柔肝,理氣滋陰為大法,方中用大量生白術健脾益氣,生品尤善潤腸通便,黨參、黃芪、當歸、白芍四藥補益氣血、柔肝緩急止痛,玄參、麥冬以滋陰增液,蜜瓜蔞子、火麻仁潤腸通便,萊菔子、厚樸行氣通便,升麻善升脾胃清陽之氣,生甘草調和諸藥。病程中予經皮穴位電刺激雙側天樞、足三里等穴,亦可疏調腸腑、理氣行滯。二診時患者便秘、肛門墜脹感較前減輕,仍夜寐差等不適,加用茯神、合歡皮等寧心安神。三診時患者諸證緩解,無特殊不適,繼續(xù)守方治療。
IBS-C 是臨床常見的功能紊亂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李慧主任認為本病病位在腸,與肝、脾、肺臟等密切相關,基本病機為肝脾失調,陰液虧虛,治療以運脾柔肝,理氣滋陰為主,并以“內外同治”為原則應用運脾柔肝方加減聯合TEAS 治療該病,臨床獲效良多,以供同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