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印斌(媒體評論員)
從之前高度關注,到現在習以為常;從之前偶有藍天就發(fā)朋友圈,到現在不再晾曬藍天,這一變化也表明,我們已經擁有了常駐的藍天。
今年還有“兩會藍”嗎?有,不過,這個話題已經不再像以往那么“吸睛”了。
氣象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天氣以晴到多云為主,多數時候大氣擴散條件和能見度較好,即便有幾天確實不是很藍,但人們已經不在意了。
這份從容與淡定,在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霧霾圍城”已見怪不怪,“紅色預警”更是頻頻拉響,最嚴重的時候,一個月曾出現過十余天的重污染。經歷過那一段時間的人,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憋悶、呼吸不暢,似乎有一個蓋子壓在頭頂。
也因此,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湛藍的天空,迅速讓“兩會藍”深入人心。人們熱情贊美藍天,贊美“APEC藍”“閱兵藍”“兩會藍”“奧運藍”,背后折射的是深刻的環(huán)境焦慮,希望多一些藍天白云,多一些綠水青山,多一些大自然的和諧美好。
而從之前高度關注,到現在習以為常;從之前偶有藍天就發(fā)朋友圈,到現在不再晾曬藍天,這一變化也表明,我們已經擁有了常駐的藍天,我們的水環(huán)境、土壤環(huán)境等真的越來越好。10年前的“奢望”,如今成了常態(tài)的底氣。
權威數據顯示,以PM2.5年均濃度而言,北京在2013年是89.5微克/立方米;到了2022年已降至30微克/立方米,下降66.5%。全年空氣質量優(yōu)良率近八成。此外,在今年1月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京津冀各城全部退出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后20位名單,北京市還入列最佳前20位。
逐年下降的PM2.5曲線,與民眾的生活感受高度契合,街頭巷尾隨手一拍就是一張“無濾鏡大片”,這一成就來之不易,背后是多年來持續(xù)不懈的治理努力。
這些年來,北京采取最嚴厲的治理舉措,率先在全國建立起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系,解析PM2.5來源,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調整能源結構,通過壓減燃煤、增強設施能力建設,基本實現城鎮(zhèn)地區(qū)清潔供熱;發(fā)展綠色交通,調整地面公交線路、改造慢行系統(tǒng),推動貨物運輸“公轉鐵”、運營車輛“油換電”……可以說,“北京藍”是一天一天、一個微克一個微克摳出來的。
不僅如此,好天氣也來自整個區(qū)域的聯防聯控,京津冀建立大氣污染協作機制,空氣質量保持了同步提升。以減碳為例,北京從1998年煤炭消費總量2800萬噸,到2020年全市燃煤總量壓減至135萬噸;河北大力推動產業(yè)結構調整,加強重點城市污染治理,全面推行煤改氣、煤改電;天津深化燃煤、工業(yè)、揚塵、機動車和新建項目污染“五控”治理,探索出一套治污減排的“天津模式”……
當然,在治理過程中,老百姓也出讓了不少權利,如機動車限行、煤改氣、煤改電等,但這也是必須付出的轉型代價。無論如何,好的環(huán)境是所有人都能享用的公共物品,提升的是每個人的生活質量。
讓“常態(tài)藍”護佑生活每一天。讓美麗中國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