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杰
從生活中熟稔的事物里尋覓詩意,使之逐漸成為一種日常,這是一個詩人的基本功,也是成就一個詩人的內(nèi)在動因。我從學生時期開始寫詩,期間寫寫停停,直到2020年初,我從“稻粱謀”中逐漸脫離出來,一頭“扎進”詩歌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快樂中去。
我關注的對象大概有兩種,一是豫西風物,包括洛河、山野、老家、放牧的牛羊、樹上的鳥巢、湖畔的落日等等,它們似乎天生與我有著某種神秘的聯(lián)系;二是割舍不斷的親情、愛情和鄉(xiāng)情,包括父親、母親、妻子、山間的炊煙、悠然的羊倌等等,這些與生俱來的情感,早已融入了血脈。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并沒有清晰的界限,它們常常彼此交融,互為因果。當我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斷向深層次掘金時,我發(fā)現(xiàn)客觀元素都成了主觀情感支配的內(nèi)容。譬如,我曾經(jīng)為門前的一棵銀杏樹寫了幾十首詩,那棵銀杏樹成了情感的道具,可以幻化成牛羊、親人以及許許多多特定的事物。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詩歌擺脫了初期寫作的困境,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
隨著創(chuàng)作詩歌的數(shù)量的增加,我深深地認識到,無論寫作的對象怎樣紛繁復雜,都離不開它的內(nèi)核,那就是愛、悲憫和感恩,一切詩意都是其內(nèi)核基礎上的衍生物。創(chuàng)作詩歌,要懷著初戀般的神秘、癡情和真誠。譬如,有一次我經(jīng)過一家玻璃店,無意中看到一堆碎玻璃渣在閃閃爍爍,便聯(lián)想到母親的碎花藍布大襟襖,我的思維一下子就把兩者接通了,然后,寫出了《寫給母親》:“有一次,我在打碎的鏡子里/找到了無數(shù)的我/它們閃爍著/就像母親當年布襟上的碎花/母親啊,當時您不停地用手撫摸著/就像在撫摸著一個個變小的我/就像那一個個我/也被您抱著?!贝饶钢異郏瑧z子之情,躍然紙上。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說:“思想從不在天堂中遨游的人不是藝術家。”一個詩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想象力,也很難寫出突破前人窠臼有獨特魅力的詩歌。所以,當我們從生活的微末處發(fā)現(xiàn)了詩意,一定不要淺嘗輒止,要努力把詩意向深層次拓展,挖掘出其中的“富礦”來。有一次,我在走路時構(gòu)思一首詩,不小心撞在一棵樹上,頓時眼冒金星。我突然想到滿天繁星,是不是天上也有一個碰壁的孩子?于是,《釋放金星的人》便被我迅速寫了出來:“后來,遇到繁星滿天的夜晚/我總是祈禱:在黑夜收走它們之前/讓我找到那個可憐的孩子吧/我甚至還想再餓一次/或者再碰一次壁/好讓我重新成為釋放金星的人/就像世上有兩個受難的兄弟/我們走著/一個在天上/一個在人間”。當然,在尋找詩意、發(fā)現(xiàn)詩意的過程中,除了超強的想象力外,還需要敏銳的觀察力。譬如,我看到樹影里,一群螞蟻在行走,就寫下這樣的詩句:“(它們)似乎在雄赳赳地向著陽光挺進/又似乎是那根表針/長出了無數(shù)的腿”。又如,我在父親的墳前,看到自己的影子,就聯(lián)想到:“后來,我的影子無聲地落在父親墓碑上/像一道重合的指針,它們在用身子/為我標注最后的歸途”,等等,這些細微的觀察,長出想象的翅膀,就使詩歌有了更遼闊的飛翔空間。
德裔美籍人塞繆爾·厄爾曼70多年前寫過一篇短文《年輕》,“歲月可以在皮膚上留下皺紋,卻無法為靈魂刻上一絲痕跡。憂慮、恐懼、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僂于時間塵埃之中。”是的,我們都會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但是,無論是60歲,還是16歲,每個人都會被未來所吸引,都會對人生理想懷著孩子般無窮無盡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