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先生究竟有多少藏書?這始終是個謎。
先生的《故園九詠》中,有詠“焚書”一題,膾炙人口:“夾鼻眼鏡山羊胡,/你在笑,我在哭。/灰飛煙滅光明盡,/永別了,/契訶夫!”其實,照片中契訶夫何曾在笑?只是在詩人的眼里,自己境況堪哀,痛惜愛書之情,不能自已,所以別人都是“笑”,而自己則是在“垂淚”了。
他還有《夜讀》一首,言患難之中愛書樂書情狀,言淺意深——
一天風雪雪斷路,
晚來關門讀禁書。
腳踏烘籠手搓手,
一句一笑吟,
一句一歡呼。
剛剛讀到最佳處,
可惜瓶燈油又枯。
雞聲四起難入睡,
墻縫月窺我,
彎彎一把梳。
這些記在他腹中,后來憑記憶寫出的作品,都是他復出后再也沒能超越的典范之作,即如嚴辰先生等高度評價為“不朽”的“傳世之作”,包括收入中學課本的《理想》、后來比較知名的《就是那一只蟋蟀》,都達不到當年那種生命相托、相濡以沫的藝術(shù)境界。
關于流沙河先生與書籍感情深厚,和一生相托、相知、相與悲歡的故事,知者多,述及者也多;特別是先后兩位夫人的回憶錄,絲絲入扣、淋漓盡致地繪出了他作為“書人”的今昔乃至“山河歲月”,讀之令人動容。
一九八○年前后,我撰寫關于他詩歌評論的“學位論文”,多次到他編輯部辦公室去。那時,他座椅背后一旁,僅有一只簡易的竹制雙腳書架,不過數(shù)十本書,且以雜志為多。我?guī)状螁柤八牟貢?,并表現(xiàn)出想去家里看看的意思,他都婉拒了。當時他剛從金堂調(diào)回文聯(lián)《星星》編輯部,說藏書都在“老家屋頭”,還未及搬過來。
事實上,他住在布后街二號院,也就地面一間小屋,十余二十平方米,門口走廊蜂火煤煮飯。我往屋里望過,光線甚暗,委實不見什么藏書;而且有一雙小兒女,和時來照顧的岳母,可謂“濟濟一堂”,如何可得進去?
與先生漸熟,又加上我“少不更事”,以為受導師指派寫研究他的論文,好像就有資格開口提要求。我翻閱過他辦公室書架上的書,也借過。其中有一冊泰戈爾的詩集《吉檀迦利》,繁體字版,今天還想得起來,因為抄錄過,抄件近日還找到了,可作“硬證”。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伊始,我開始常到他家拜訪。其時他居于作協(xié)宿舍三樓,四樓是小說家周克芹,我往往是上下樓“一石雙鳥”,先后拜訪。有一天晚上,流沙河老師開玩笑——當時是誰說這宿舍有他們兩個名人,沙河師即以手比作手槍,說從樓下邊一槍上去,他兩個就都見不到了。舉座開顏。那時先生家中為什么那么多人(譚楷、林文詢等也是??停裉斓那嗄暌欢ú恢嶋H上,在沒有網(wǎng)絡的時代,流沙河老師的家往往就是文學青年、后學的“沙龍”,連他兒子鯤鯤一聽敲門聲都知道是誰來了。
那時他的藏書有多少呢?仍然是一只書柜(有玻璃了)。夫人室里也有一只書櫥,書的數(shù)量還要多些,可能有三四百冊。我問過流沙河老師:“舊宅的書搬過來沒有?”他神秘一笑,未置可否。后來我才恍然,他哪有多少藏書,他的書,都在他腹中!所謂“腹笥充盈”——他記憶超群,過目不忘;“五七”以后,更是臥居、勞作于文聯(lián)圖書館……
流沙河先生的藏書不以量勝,他甚至說不上是一位藏書家。這不是他不愛書。在磨難中,他的書和手稿即使轉(zhuǎn)移到妻子鄉(xiāng)下親戚家,也沒有逃過劫難。那個時代,如果因為收藏的一本書被打上“反動”烙印,被認定“妄想變天”,是可致命的。
二十一世紀初,沙河老師喬遷新居。藏書雖不多,但也沉重。他愛書,怕搬運工損壞,便與夫人吳女士親自搬運——我在大慈寺附近就曾兩三次遇見他們左背右提,正在“運行”。
總之,流沙河老師藏書不多,至多不過三千冊吧。能被他留下來的書,均屬精品,是“幸存”,是他的“精神家園”。更多的好書,我想是在老文聯(lián)那座圖書館內(nèi),更在他心底、記憶中。
海內(nèi)一般認為,流沙河是中國大陸第一位將臺灣現(xiàn)代派詩引介到大陸文壇的評論家。這個當然有爭議,如同先生自道:
其實在我編《十二家》前,人民文學出版社也出過一套兩本《臺灣詩選》。但這個書沒有什么影響,因為它的選擇標準還是政治掛帥,里頭都是罵國民黨的革命詩。我接觸到臺灣詩是通過我的朋友劉濟昆,他是馬來西亞華僑,“文革”時在內(nèi)地也被關監(jiān)獄,后來去了香港做編輯,幫我發(fā)表一些舊詩,騙一點稿費。后來他跟我說,你應該看看臺灣人的詩,比大陸強多了。從此就開始源源不斷給我寄,書啊,文摘啊,剪報啊。我和余光中最早的通信也是他幫我們轉(zhuǎn)交的。
這里講到的《十二家》,即其專著《臺灣詩人十二家》(重慶出版社,一九八三年),此前分篇章連載于《星星》詩刊;這是流沙河老師“搖身一變”,成為臺灣現(xiàn)代派詩人點評專業(yè)戶的伊始。隨后還有《余光中一百首》《臺灣中年詩人十二家》等,散見于各報刊,甚至“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刊載于臺港地區(qū)的書刊。大陸較早介紹臺灣詩的,也還有他人,如古繼堂、古遠清、李元洛等,鄙人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有點評余光中詩兩種出版。若說流沙河老師是開路先鋒,是基本無疑的。
這里有個有趣的故事。當年臺港版書還十分稀奇,流沙河老師擁有這些“原始”版本,自然引動各方好奇,試圖借閱者甚多;我也未能免俗。有一天我跑到他家,先顧左右而言他,說些廢話,然后再奔主題,提出借書。他用非常典型的成都人的笑容和口音對我講:“都被他們借出去了!”說完,似乎他自己也知道不會騙人,我也知道他的意思,我們不免相顧大笑。事實上,那些寶貝就在他身后那個玻璃柜內(nèi)(當然是毛玻璃,從外邊看不見的)。我借不出,卻有人能行,并最后全部擁有,這就是當時的青年詩人楊然。楊然兄與沙河老師一度在《星星》同事,他比我更鍥而不舍。在我近年執(zhí)行主編的《華文文學評論》第七輯中,楊然兄撰有《謝流沙河贈書》一文,稱這次贈書,源于流沙河先生給他的一封信——
楊然老弟:
斷鴻多年,忽得來信,心頭快活。迨及拜讀《我的詩生活》后,又驚嘆歲月之易逝,與君相識已十二年矣。我輩有幸,多逢劇變,遍嘗百味。日后若有成就,皆是天賜也。
我尚存貯著臺島詩集與資料一柜,你若有興趣鉆研,請來拿去。太多,須多次提攜方能拿完。愚兄我不詩久矣。玩不出新花樣,吼不出新語言,便不想弄了。
問候培培安好。愿你全家多福,融融其樂。
流沙河,(一九)九五年四月四日
看,我一水之隔沒有得到的東西,沙河老師后來竟全部贈予楊然!說來這里有深一層原因,除了他們曾經(jīng)共事的情分之外,還有楊然聽從先生建議,從《星星》詩刊調(diào)到臨邛鄉(xiāng)下任一名中學教師。沙河老師即從鄉(xiāng)下來,他對楊然的獎掖之意,不言而喻。
關于贈書,先生答記者問時亦曾涉及:
我把我關于臺灣詩的資料,有幾百本書吧,都送給了一個叫楊然的青年作家,他很感興趣,之前經(jīng)常住在我們家抄這些資料。他把這堆東西拖走的時候,拖了整整一個三輪卡車。
我之所以說楊然“鍥而不舍”,就是當年他如果借不走書,就坐流沙河家里抄書——坐人家家里抄書,總是要有些情分和“顏面”的??傊?,最終我羨慕的那些“靈藥”,都落到楊君“囊中”了。
流沙河老師的臺灣現(xiàn)代詩評論,主要是點評與隨感方式,這與他所受的詩學傳統(tǒng)尤其是閱讀的大量詩話緊密相關。他的《臺灣詩人十二家》《余光中一百首》等影響至今,也對我們后學形成了啟蒙影響。當然,他的意象式的“隔海說詩”,也有不被原創(chuàng)者認可者,比如詩人洛夫就與他發(fā)生了筆戰(zhàn);但這都是學術(shù)之爭,他們彼此之間并沒有私人仇怨(雖然也沒了交情)。流沙河老師通過對臺灣現(xiàn)代派詩的收集與編輯,結(jié)識了余光中,由此成為莫逆之交。至于前引劉濟昆對流沙河“比大陸強多了”一說,我的看法是,大陸詩與臺灣詩各有千秋,未可一概而論。例如沙河老師的《草木篇》《故園九詠》等,你在臺灣詩壇是“打起燈籠都找不到的”。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流沙河老師從詩歌轉(zhuǎn)向,不是寫不出來新篇,主要還是隨著年齡、經(jīng)歷的變化,他致力教育的熱心與興趣日增,以及他自來所走的如宋詩“說理”這條路線,與其讓詩歌說理,不如徑直讓散文隨筆以及講義來說好了。晚年的他完全成為一位文字學、文化學的學者和教育家,當然這只是我個人觀點。
我與流沙河老師的師生關系時密時疏,甚至老師也對我有過誤會。幾十年間,我們曾有多年極少見面,但先生始終沒有棄我,凡有聚會、邂逅,總是開心溢于言表;而若我有求于他,也多獲承應。這期間,實是有一層不大為外人知的關系起了作用,即我與老師都是“紅學粉絲”。
老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寫給我的條幅中,有他未曾發(fā)表過的一首五言詩:“早歲多夢幻,至今迷紅樓。不當小說讀,能導大觀游。厭看寶釵喜,愛分黛玉憂。芹溪應笑我,白發(fā)傻丫頭?!笨芍茉缇拖沧x《紅樓夢》。還是在中學時代,他即已通覽了大量古典名著。一九五四年批胡適、俞平伯新紅學的“資產(chǎn)階級唯心論”,讓先生又驚又疑。他將很多紅樓史料暗暗通讀一遍,溫習再四,以此衡量是非?!拔迤摺焙?,他體力勞動之余,更是利用身兼圖書館工人之便,研讀胡、俞二人,及周汝昌、吳世昌、周世昌、吳恩裕等的著述。但奇怪的是,我在他的藏書中,并沒有見到紅學方面的書籍——以他對一些史料、觀點的熟悉程度來推測,他至少也該藏有胡、俞的著作吧?
流沙河先生對《紅樓夢》的癡愛,到了立誓要為曹雪芹立傳的程度。他對《紅樓夢》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等各個版本,以及脂硯齋、畸笏叟等莫不了然于心。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我的一篇對《紅樓夢》作者提出質(zhì)疑的論文引起軒然大波,招致紅學界的群起而攻。先生見到我,微笑地說:“我知道你的苦心,你是想激一激紅學家,拿出更多有關曹雪芹的證據(jù)?!薄易镂遥湮ㄏ壬?!
作家克非老師有對脂硯齋是后世的“騙子”的考證,我與流沙河老師在省作代會期間茶飲時說起,老師拊手而笑,湊近我朗聲道:“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葑釉唬骸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會心而笑。流沙河老師自己,是堅信有脂硯齋其人且即曹夫人的。在這一點上,我們認同周汝昌先生。我不止一次當面問過他對周汝昌《〈紅樓夢〉新證》的看法,他多持正面肯定??上c周老沒有過從緣分——他二人不同輩分,沒有交際。周老在川大外文系執(zhí)教一年時,沙河老師已離開川大在《川西農(nóng)民報》做編輯、記者,但他對周老的著作十分了解,甚至抄寫過其中的考證段落。
有一次,記者采訪流沙河,問他有沒有寫過長詩,他肯定地答道:“寫過,很長的兩首:一首《曹雪芹》,一首《秦禍》——秦始皇的禍,就是焚書,有五百多行。都燒掉了,一句也記不得?!彼麩舻氖指?,還包括一部識字說文的書稿,他晚年重新寫出,并擴展疆域,遂成多部解說漢字起源的書,大受歡迎??上чL詩《曹雪芹》再也沒能面世。想來寫詩是要有激情的,時過境遷,他畢竟已不再寫詩;但當年他對紅學的癡迷之情,由此可見一斑。
我平時忙于教學工作,與沙河老師見面很少。有一次,知道龔明德兄要往流家,我順口拜托為我求一幅字,書寫內(nèi)容與紅學相關就行。不日,龔君竟真的轉(zhuǎn)我一副沙河老師親書的對聯(lián):“茜紗公子情無限,脂硯先生恨幾多?!睆淖掷镄虚g,可見沙河老師對紅學如何的不能忘懷,對后學同好的如何不棄、支持與憐惜。這一聯(lián)出自《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先生專門書寫給我,我想也有紀念我們談紅、論紅的快樂的意思……
我最近在北方民間求得乾隆時代“脂硯”一枚,頗疑心即脂硯齋所用,見證過雪芹著書。想與沙河老師分享,卻驚悟老師已仙逝三年,不復快談之樂。車過腹痛,哀何如之!
謹以此文紀念流沙河老師駕鶴西去三周年,伏惟尚饗。
(選自2023年第2期《文學自由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