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寫的什么忘記了,但標題我印象特別深刻:《把海水倒進杯子》。當時我們寫文章的風格還是“記一件有趣的事”之類的,這種標題對我的沖擊可想而知。
后來再次受到震撼是讀余光中老師翻譯的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的詩:“我心里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更廣為人知的譯法是“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如果要用一句話說清楚這種文字技法的秘密,那就是“極致對立”。中國畫講究“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也是這個意思。
比如我很喜歡詩人海子,他的詩里就充滿了這種對立美學:
海灣/藍色的手掌/睡滿了沉船和島嶼(《海上婚禮》)
在眾人的脊背上/看出了水漲潮,看到了黃河波浪(《啞脊背》)
寥寥幾句就把宏觀與微觀、偉大與渺小、虛與實、動與靜、剛與柔都囊括進來,對立的美感在這里得到了極致的體現。
如果文字兼具視覺沖擊和精妙哲思,那就是妥妥的佳句了。要是再有運氣的加持,大概率會成為流行語?!拔矣泄适拢阌芯茊帷薄按猴L十里,不如你”都有以上的特點。為什么這樣的句子會給人溫柔一擊?因為人性本來就是矛盾、對立,卻又高度一致的。
蘇東坡問“明月幾時有”,也感“缺月掛疏桐”;柳永唱“楊柳岸曉風殘月”,也吟“錢塘自古繁華”。某人平時很內向,碰到對味的人卻口若懸河。這種人性的矛盾和張力,都可以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極致對立”的手法展現出來,于是,一個有沖擊力的作品誕生了。
在文案創(chuàng)作上,央視紀錄片是高手。比如《舌尖上的中國》,這個片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小小舌尖,不僅能品嘗千家萬戶的餐桌美食,更能品味中國味道,感受大江南北千差萬別的飲食文化,以及散落在時光長河里的東方生活美學。它的海報也很好地演繹了這種對立美:筷子夾起一塊五花肉,肉上的紋理分明是波瀾壯闊的中國山水;一卷竹簡翻開,字里行間都是廣袤的農田,隱有農夫耕作其間。
再比如《如果國寶會說話》:“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間的,是九千年前人類的呼吸”“從禮玉到佩玉,我們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當我們的目光遇見這些人像,就注定這是一場屬于整個星球的相遇”。
“極致對立”寫法的精髓在于:有氣勢磅礴的大詞,必有纖毫畢現的小語作補充;有大江大河的胸襟,必有劃槳擊水的細節(jié)證明其真實性。
現在,假設你要為一個牛肉面的品牌寫文案,品牌方想讓人覺得這不只是一碗面。你會怎么寫呢?
結合對立的技法,我們可以把萬千氣象納入其中,讓人覺得這不僅是一碗面。
寫面,可以是“河西走廊的風沙,塞上江南的水土,碰撞出這口面的彈牙勁道”。寫湯,可以是“把奔騰的黃河,熬成一鍋咕嚕咕嚕的大骨湯”。再加入歷史,“一根面能拉多長,拉開西北少數民族的歷史看看就知道了”。
要想寫文章高而有底、大而不空,關鍵在于宏觀的東西要有微小的細節(jié),呈現感官上的極致對比:有沖擊力,但也真實可信,不會讓人覺得你在吹牛。
(二月摘自微信公眾號“陳無用”,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