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下來的時候,我喜歡閱讀,書讀多了,總想一個問題:“文學(xué)到底能給人提供什么?”我想,它更多的應(yīng)該是一種心靈的指引,讓人明白物質(zhì)不是一個人生活的全部,眼睛不再只盯著物質(zhì),得志時知道低調(diào),失意時懂得保持期待。
不過,這種功能,并不是任意一篇文章掛上文學(xué)的名字就可以提供的,必須是我們心目中的好作品才具備的。
何謂好作品?有人說是動人的。讀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順著作者的筆觸走,覺得作者寫的事情好像是我經(jīng)歷的,傾訴的情感也是我要傾訴的,于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高興,我也高興,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悲痛,我也悲痛,此之謂動人。“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首漢樂府民歌的寫作技巧特別突出嗎?不見得。它真正打動我們的是這種愛得不管不顧的感情。
動人的作品固然好,不過更好的文章是能留人的。
留人的文章不能離開奇巧。所謂奇巧,就是要寫得跟別人不一樣,使人覺得新穎。比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仔細品,便會感到手法高明。送別送到朋友的船看不見了,才轉(zhuǎn)身回家,里面就有對朋友離去的不舍,對朋友要經(jīng)歷漫漫長途的牽掛。還有卞之琳那首著名的《斷章》,也讓我回味。遇到這般好詩,我是忍不住想一品再品的。
古代文人愛游山玩水,描寫山水之美者眾多,不少作品都隨著作者云煙俱滅,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卻成了其中的一篇經(jīng)典,他不僅寫山水,還寫人生。蘇軾的《赤壁賦》也是以物觀人,“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讀到這樣富有哲思的片段,你不會想一想自己走過的路嗎?
文學(xué)之留人,本質(zhì)上是一種時空穿越,亦是閱讀之妙處。
(阿呆摘自《廣州日報》2023年4月2日,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