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挺有趣的理論,說在人們發(fā)明了某個詞語之后,立刻就會出現很多跟這個詞語相關的現象。
比如,“厭食癥”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極少在中國出現——或許是因為物質條件限制,或許是因為媒介還不夠發(fā)達。在那之前,只有香港報道過進食障礙的案例,癥狀和病程跟我們現在所知的“厭食癥”并不相同。
可是,隨著媒體對西方社會新聞的報道增加,很多年輕人都開始聲稱自己得了厭食癥,而他們實際出現的癥狀,也跟媒體上報道的幾乎一模一樣。
一部分心理學家提出了大膽的懷疑:這些在看了報道之后患上厭食癥的年輕人,到底是真的一直被這種心理障礙所困擾,還是因為知道了“厭食癥”這個詞語,才有了心理暗示的呢?
同樣的猜測還被擴展到近些年頻發(fā)的“抑郁癥”上,但凡你在心情正好處于低谷的時候去做那套心理測試題,基本上就可以輕松地貼上“輕度抑郁癥”這個標簽。
如果沒有這個標簽,等你睡一覺滿血復活,或者跟朋友痛痛快快地聊上幾小時,困擾著你的負面情緒大概率可以像流云一樣飄走,可貼上標簽之后,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即便沒有觀眾,人也難免要去扮演符合標簽的形象——不然我的快樂為何總是這么短暫?不然我為什么總是焦慮得掉頭發(fā)?不然我為什么一直打不起精神?
一旦貼上了標簽,就會相信它;一旦相信了它,也就失去了其他解釋的可能。
所以,不要輕易用任何一個標簽來形容自己,如果你真的需要描述自己的癥狀或者感受,用陳述性而不是定義性的語言來描述。舉個例子——
陳述性:我無法集中注意力,耳鳴也很嚴重,每天都做很破碎的夢。
定義性:我很抑郁,每天都很焦慮,還有進食障礙。
不要用一種癥狀來解釋一種現象,如果真覺得自身有問題,就去找專業(yè)人士,把“做判斷”的資格交給他們,你或許可以活得輕松一點。
(嘉林秀摘自微信公眾號“陶瓷兔子的悅讀筆記”)